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国IGOR煤液化工艺及云南先锋褐煤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德国IGOR煤直接液化工艺和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的试验结果。与其它煤直接液化工艺相比,IGOR工艺具有煤直接液化反应器的高速高、系统集成度高和油品质量好的特点。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先锋褐煤是适宜IGOR煤液化的煤种,得到的油收率为53%,油品中氮和硫的含量分别为2mg/kg和17mg/kg。煤液化油经过简单蒸馏可得到合作的0^#柴油,经过重整可得到合格的90^#无铅汽油。  相似文献   

2.
云南先锋褐煤直接液化示范厂技术经济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先锋褐煤在0.1t/d连续装置试验结果为依据,对1.7Mt/a先锋褐煤直接液化示范厂进行了技术经济初步分析,投资为43.3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5%,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煤直接液化是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唯一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兖州、天祝、神府烟煤和先锋.沈北、东胜褐煤都是较好的直接液化原料煤。煤直接液化的馏分油最适宜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优质喷气燃料和催化重整制取芳烃原料油.两段催化液化由1t无水无灰煤生产5bb1馏分油.煤油共炼与直接液化相比较,简化了工艺过程,改进了馏分油产率和质量。我国煤直接工艺发展方向是煤油共炼或两段催化液化工艺。  相似文献   

4.
不同煤种配煤直接液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万喜  刘兵元  李苹 《煤化工》2004,32(2):10-15
介绍了不同煤种配煤直接液化试验研究成果;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配煤液化反应过程中,两种煤中间物沥青质产生与转化为油的速率不同,催化剂效用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液化油产率;试验证明,大有高硫褐煤与天祝气煤配合,其直接液化油产率比两种单煤的液化油产率提高了2%以上,可达到69.66%,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和积累神华处理能力为6000t/d的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的操作经验,在6t/d的工艺开发装置(PDU)上分别进行了模拟催化剂、助催化荆硫供应减少或中断等异常情况下的操作预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催化剂供应量减少一半或助催化剂硫供应中断时,对煤直接液化操作的影响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提高煤浆预热炉负荷的措施加以克服;尽管催化剂供应全部中断时可以维持装置操作,但对煤液化产品质量有较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BCL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针对褐煤开发并经过了工业性试验结果(PP)验证的褐煤液化工艺,是先进成熟的直接液化工艺之一。改进的BCL工艺,由于采用了多级反应模式、双组分煤浆溶剂、高效催化剂、在线加氢等技术,使工艺的油收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分析对比了煤直接液化油的汽油和柴油馏分与石油基汽油和柴油馏分杂原子含量和族组分的差异,指出煤直接液化油中氮和芳烃含量高,需要经过苛刻的加工改质,才能作为车用内燃机燃料使用。介绍了煤液化粗油提质加工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油品加氢催化剂和不同馏分产物的加氢提质工艺,展望了该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煤液化技术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简述了煤的液化技术发展概况、煤液化反应机理及工艺分类,介绍了国内外煤液化典型流程,如德国IGOR工艺、南非Sasol煤间接液化工艺、日本NEDOL工艺、美国HIT工艺等,分析了煤的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煤液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发新型催化剂、开发新型溶剂、工艺和设备的改革、配煤技术的研究、煤间接液化技术与煤化工技术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独特的资源,阐述了煤炭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重点介绍国内外典型的煤液化制油技术,包括美国HTI、德国IGOR、日本NEDOL、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等工艺,对这几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煤制油新技术利用的经济环保性,阐述了煤液化制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国内外煤直接液化主要技术及特点,通过分析,得出10 MPa褐煤低压加氢液化技术是可行的,介绍了褐煤低压加氢液化技术的特点和主要流程,该技术采用一步法制油煤浆、过滤分离固液及干馏-激冷的残渣处理工艺,为褐煤液化和液化残渣处理提供一条新思路。对比了高、低压加氢液化的技术参数、工艺特点、煤耗和产品的费用,探讨了褐煤低压加氢液化下游产品的开发,认为开发高附加值油品以及针状焦、泡沫炭、碳纤维等碳材料可显著提高低压加氢液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新疆黑山煤直接液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实施新疆煤炭转化战略,对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州托克逊县的黑山煤进行了煤直接加氢液化研究,分别在0.5 L的高压釜和0.12 t/d的连续装置上进行了直接液化实验.结果表明,黑山煤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和优异的成浆性能,在可输送的黏度范围内可制得浓度高达50%的油煤浆,且能长周期稳定运转并取得较高的油收率和较低的气产率.高浓度煤浆的稳定输送特性可大大提高煤液化反应器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分析了胜利褐煤在0.1t/d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上所得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实验通过碱液洗涤法富集煤液化油中混合酚组分,并对该组分进行衍生化处理,以提高色谱柱对混合物的分离性能.以混合衍生物为主要分析对象,共定性出煤液化油中134种个体酚,分属于苯酚、茚满酚、萘满酚和萘酚等四种类型,且绝大多数酚类化合物都带有烷基侧链.苯酚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在混合酚组分中含量最大,其次为茚满酚和萘满酚.萘酚类化合物的数量最少,相对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13.
煤直接液化残渣的性质与气化制氢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简要介绍了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物化性质以及回收利用方法,着重评述了国内外在线残渣气化制氢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残渣气化制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同时介绍了煤的集成液化工艺。该工艺将煤的加氢液工厂和煤的气化工厂联合起来,利用液化残渣作为气化的主要原料来制氢,从而可实现对煤的分级转化,达到降低煤液化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煤直接液化中煤浆黏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在煤直接液化中,煤浆黏度变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艺性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升温过程中,由于煤与循环油之间的相互作用,煤浆黏度会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出现一至两次突变.对煤浆在高温高压下黏度变化研究方法,各种因素如温度、煤阶、催化剂、剪切速率和油煤比等的影响及有关机理以及预测黏度变化的模型等作了概述和讨论,对进一步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和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工业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煤炭直接液化油收率极限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首次建立了煤炭直接液化油收率极限理论,在指定的液化试验装置上,当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试验条件一定时,可以确定煤种的低限油收率和高限油收率,从而阐明了煤种进行直接液化主反应的限度,掌握煤种的低限油收率和高限油收率可以识别煤炭直接液化催化剂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前沥青烯和沥青烯等液化反应中间产物的产率,就可以获得接近高限油收率的液化油收率。  相似文献   

16.
高分散度固体酸催化剂的液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制的高分散度固体酸催化剂应用于神华上湾3层煤液化试验。物料平衡在102%-106%,灰平衡在80%-82%。1^#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获得了接近高限油收率的试验油收率。酸强度很高的Broensted酸性中心数量是显著提高液化油收率的主要固体酸。高压釜液化试验的物理升温阶段与物理-化学升温阶段分界点对应的温度,就是加氢液化反应的起始温度,首次建立了通过确定加氢液化反应起始温度来识别催化剂活性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德国煤液化装置功能的转换和含氯有机废料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煤液化装置建在钱是尔区Bottrop,规模为200吨/天,煤液化试验用煤量累计16.6万吨。第一次技术改造目的是加工减压渣油,第二次技术改造目的是进行减渣和各种含氯有机废料的共处理。目前减渣处理能力20万吨/年,有机废料的处理能力4万吨/年。精炼合成油产率>80%,含氯量<1ppm。  相似文献   

18.
在对比大量样品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煤直接液化油窄馏分样品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通过与冰点降低法分析结果相比,考察了NEDOL法计算煤直接液化油窄馏分样品分子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用NEDOL法计算四种煤直接液化油窄馏分样品的分子量时,47个样品的计算结果与冰点降低法测定结果十分接近,对神华油样品来说,两种方法的平均误差为-1.7;对胜利油样品来说,两种方法的平均误差为-1.3;对内蒙油样品来说,两种方法的平均误差为-3;对黑山油样品来说,两种方法的平均误差为-2.7.NEDOL法可直接用于计算液化油平均分子量.  相似文献   

19.
德国煤液化精制联合工艺──IGOR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德国矿冶科研和测试技术有限公司(DTM)开发了一种将煤加氢液化与加氢精制过程结成一体的联合工艺(IGOR),可以直接得到加氢裂解、重整的合格原料油,提高了煤制油的产率。本文介绍了联合粗油精制新工艺的开发过程和在工艺开发装置(PDU)以及中试装置上的试验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