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了自生TiCP/Al 4Cu复合材料。通过XRD分析了自生TiCP/Al 4Cu复合材料的相组成 ,用SEM观察了自生TiCP/Al 4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 ,测试了自生TiCP/Al 4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自生TiCP/Al 4Cu复合材料增强颗粒细小圆整 ,在基体中分布均匀。在T6状态下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原位合成了TiB增强Ti?1.5Fe?2.25Mo复合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钛合金中 TiB 晶须的长细比迅速减小;然而,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及TiB的体积含量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由于TiB晶须长细比的减小会导致复合材料强度的降低,而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及TiB体积含量的增大又会带来复合材料强度的增加,因此,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 TiB/Ti?1.5Fe?2.25Mo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在烧结温度为1150°C 时,TiB/Ti?1.5Fe?2.25Mo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弯曲强度1596 MPa。 相似文献
4.
自生TiCp/Al—4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了自生TiCp/Al-4Cu复合材料,通过XRD分析了自生TiCp/Al-4Cu复合材料的相组成,用SEM观察了自生TiCp/Al-4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测试了自生TiCp/Al-4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自生TiCp/Al-4Cu复合材料增强颗粒细小圆整,在基体中分布均匀,在T6状态下具有优良的综合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Ti-6Al-4V钛合金为基体,镀铜碳纤维布为增强相来制备钛合金/碳纤维布复合材料。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对镀铜碳纤维布与钛合金薄片进行叠层烧结,制备钛合金/碳纤维布叠层复合材料,并对其界面形貌、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镀铜碳纤维均匀分布在钛合金/碳纤维布复合材料中,CuTi, Cu和少量的TiC沿着纤维和基体的界面分布。钛合金/碳纤维布复合材料具有比钛合金略高的塑性,同时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与钛合金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碳纤维表面电镀铜对复合材料界面有着重要的影响:(1)显着降低钛合金/碳纤维布复合材料的烧结温度;(2)提高了碳纤维和钛基体之间的润湿性,改善了界面结合,从而提高了钛合金/碳纤维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3)有效地抑制TiC脆性相的产生,与未镀铜的碳纤布增强钛复合复合材料相比,镀铜碳纤维布/钛合金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6.
液相搅拌铸造法制备SiCp/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旋涡搅拌铸造法制备的SiCp/Al复合材料的界面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iCp/Al的界面结合为性能良好的冶金结合,SiC颗粒能提高铝基体的拉伸强度,同时显著提高铝基体的室温硬度与高温硬度。 相似文献
7.
8.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了致密度为98.5%的20W 相似文献
9.
为了平衡钛基复合材料(titanium matrix composites, TMCs)的强度和延展性,通过电泳沉积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s, GOs)沉积到Ti箔表面,然后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制备了具有层状结构的原位TiC/Ti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冷轧和退火处理从而进一步优化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Ti箔表面的GOs与Ti基体反应形成了原位TiC,从而形成了TiC/Ti层状复合材料,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分布在Ti层之间的TiC的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经过冷轧和退火后,退火态材料的晶粒为等轴晶,且TiC仍然保持层状分布特征。沉积时间120 s时,烧结态材料的抗拉强度(UTS)为555 MPa,伸长率(δ)为15%;退火态材料的抗拉强度为568 MPa,伸长率为27%,相比于烧结态材料,退火态材料达到了较好的强塑性匹配。此外,基于微观组织及断裂行为的分析对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对TiCp/Fe复合材料基体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改变原位TiCp/Fe复合材料的基体组织,探讨了原位TiCp/Fe复合材料不同基体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基体组织明显改变,TiC增强相不发生变化。退火处理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材料的韧性。淬火 低温回火处理使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而韧性没有明显的下降。采用等温淬火工艺,可使TiCp/Fe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C/C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用热物性综合测试仪测定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C/C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通过X射线衍射石墨化度的测定及晶粒尺寸计算,分析了材料的材质。进一步讨论了热处理温度、石墨化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表明试样中存在性质不同的3个组元,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平行于碳纤维长向的导热系数值从2200℃的147W/m·K升高到2800℃的180W/m·K左右,而垂直方向从相应的49W/m·K升高到70W/m·K。 相似文献
12.
PSZ(3Y)含量对Al2O3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部分稳定ZrO2(简称PSZ(3Y))含量与Al2O3基陶瓷烧结致密化及力学性能的关系进行了测试,用X射线衍射定量相分析计算了m-ZrO2和t-ZrO2相在断裂前后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当Al2O3中添加15%(体积分数)PSZ(3Y)时,1550℃真空烧结后Al2O3基复合陶瓷的抗弯强度达到884 MPa,断裂韧性达到8.2 MPa@m1/2.PSZ(3Y)的相变增韧提高了 Al2O3/PSZ(3Y)复合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3.
以高钛渣为主要原料经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出廉价的TiN/O′-Sialon粉体作为原料,常压下烧结制备了TiN/O′- Sialon导电复合材料,利用XRD和SEM对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初始原料中TiO_2加入量对材料的致密化、力学性能及常温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产物由O-Sialon和TiN组成.O-Sialon大多呈等轴状,粒度约1—3μm.TiN为细小粒状,粒度多小于0.5μm.初始原料中TiO_2加入量为30%的材料,其体积密度为3.1g/cm~3,硬度为9.2 GPa,抗弯强度为169 MPa.25%左右的TiO_2加入量是决定材料中TiN能否形成导电网络的最低TiO_2加入量,此时材料的电阻率为1.8×10~(-2)Ω·cm. 相似文献
14.
Zhang Erlin Yang Bo Zeng Songyan National Defence Key Laboratory of Metal Precision Heat Processing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P. R. China Ma Mingzhen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1998,(2)
MICROSTRUCTURES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SEMISOLIDEXTRUDEDINSITUAl4.5Cu0.8Mg/TiCpCOMPOSITES①ZhangErlin,YangBoandZengSongya... 相似文献
15.
以高钛渣为主要原料经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出廉价的TiN/O'-Sialon粉体作为原料,常压下烧结制备了TiN/O'-Sialon导电复合材料,利用XRD和SEM对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初始原料中TiO2加入量对材料的致密化、力学性能及常温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产物由O'-SiMon和TiN组成.O'-Sialon大多呈等轴状,粒度约1-3μm.TiN为细小粒状,粒度多小于0.5μm.初始原料中TiO2加入量为30%的材料,其体积密度为3.1 g/cm3,硬度为9.2 GPa,抗弯强度为169 MPa.25%左右的TiO2加入量是决定材料中TiN能否形成导电网络的最低TiO2加入量,此时材料的电阻率为1.8×10-2Ω·cm. 相似文献
16.
17.
高能球磨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碳纳米管(CNT)与Al粉的混合粉末,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CNT/A1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球磨可以分散一定含量的CNT到Al基体中,并与其产生良好结合.在适当的球磨工艺下.球磨不会造成CNT的严重损伤.拉伸实验表明,CNT体积分数为1.5%时,力学性能达到了最高值,屈服强度相对于纯A1基体提高了53.6%.而CNT体积分数为3%时,形成了大量的CNT团聚,力学性能迅速下降.CNT/A1复合材料的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和载荷传递. 相似文献
18.
定向凝固NiAl合金的微观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Ⅰ.微观组织和韧 …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SEM和TEM研究了热等静压处理(HIP)后的NiAl-28Cr-5.5Mo-0.5Hf定向凝固合金微观组织与结构。该合金主要是由NiAl相、Cr(Mo)相和少量聚集在相界处的Heusler相组成。通过对该合金高温拉伸实验发现:合金的韧脆转变温度(BDTT)与应变速率有关,应变速率提高一个数量级,韧脆转变温度提高50K。断口形貌观察发现:BDTT以下,该合金以β相的解理和β/Cr(Mo)的相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