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抑菌效果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的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对细菌、酵母、霉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偏酸环境抑菌效果较稳定,常温、低温、光照及高温短时加热处理后其抑菌效果还较稳定,高温长时间加热后其抑菌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2.
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对细菌、酵母、霉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较为显著,对大多数细菌、酵母、霉菌的MIC不超过1.56g/l。高温长时间处理对萃取物抑菌活性影响较大,但高温瞬时处理对萃取物抑菌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对细菌、酵母、霉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较为显著,对大多数细菌、酵母、霉菌的MIC不超过1.56g/l。高温长时间处理对萃取物抑菌活性影响较大,但高温瞬时处理对萃取物抑菌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调节动物血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荷叶超临界CO2萃取物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5.
佩兰超临界CO2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佩兰为多年生重要的药食兼用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佩兰挥发油味微苦、性寒、有发表去湿的功能,用于伤暑头痛、无汗发热、胸闷腹痛、口中甜腻、口臭等。佩兰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对聚伞花素、乙酸橙花酯、5-甲基麝香草醚。它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佩兰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容易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一些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以其为佩兰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荷叶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以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夹带剂流速、萃取时间为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荷叶总生物碱的最佳工艺,即: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流速0.2 mL/min,萃取时间2h.各因素影响荷叶总生物碱得率的次序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夹带剂流速.最佳工艺验证试验的荷叶总生物碱得率为318.45μg/g.  相似文献   

7.
运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提取玉竹挥发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分离压力因素对玉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以得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30MPa、分离温度20℃、分离压力9MPa为最佳提取工艺。通过抑菌试验发现,玉竹挥发油对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大蒜超临界CO2萃取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大蒜超临界CO2萃取物进行了GC-MS分析,借助NTST98.L数据库的质谱图数据,参考文献和人工解析对其中的20多种组分进行,定性鉴定,并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了初步定量。大蒜风味物的GC-MS分析表明:大蒜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含有许多水蒸汽蒸馏蒜油中没有检测到的风味成分,其中最显蔷的是蒜素色谱分析中脱水衍生的3-乙烯基-l,2-二硫杂-4-环已烯(3.96%)及3-乙烯基-1.2-二硫杂-5-环己烯(17.88%),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亚油酸及油酸。  相似文献   

9.
核桃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因而比较容易氧化。为了比较冷榨制取与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测定了它们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过氧化值,并进行了感官品评。研究发现:黑暗条件下,冷榨制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光照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高于冷榨制取的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根据它们氧化稳定性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蜂胶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索了超临界CO2萃取蜂胶工艺,使用单一溶剂CO2进行萃取,萃取物平均得率提高至26.36%,萃取时间缩短为4小时。  相似文献   

11.
运用CO2超临界萃取装置同时对荷叶、山楂、决明子和泽泻的复方物进行萃取,用Box-Bebnken响应曲面设计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总蒽醌、总三萜类物质得率3个指标用多指标实验全概率法处理后所得的全概率公式分为响应指标,用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检验模型的准确性。最优化的条件为萃取压力30.93MPa,萃取温度50.04℃,夹带剂用量2.16mL/g。在此条件下提取3次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近。因此,基于多指标实验全概率公式分的响应曲面法所得的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准确可靠,具有实用价值,可用于荷叶复方降脂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番茄红素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时间3h,萃取温度50℃,CO2流量40L/h。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超临界CO2提取八角茴香精油,研究了精油浓度、温度、光照时间及热处理等因素对八角茴香精油抑菌效果和肉类感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八角茴香精油的得率为4.5%;八角茴香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为7.0%,且能够保持肉糜优良的感官特征;加入精油的新鲜肉糜的保存期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4,25,35℃条件下分别可以保存4天,6 h和4 h;当温度为37℃时,光照显著破坏挥发油的稳定性,254 nm紫外光照射40 min以上或365 nm紫外光照射30 min以上将使精油失去活性;长时间热处理导致精油的抑菌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细辛超临界CO_2萃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细辛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细辛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细菌、酵母、霉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中效果较好,对大多数细菌、酵母、霉菌的MIC不超过1.56g/L。高温长时间处理和低温长时间处理对萃取物抑菌活性影响较大,但高温瞬时处理对萃取物抑菌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是使用二氧化碳作为萃取溶剂的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具有低温处理、能有效地萃取易挥发物质,无氧化变质,对人体无害,稳定安全等优点。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研究了生姜萃取的工艺条件,结合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二氧化碳流量、物料粒度等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变化的实验方法,得出生姜萃取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12~20Mpa,温度35~40℃,二氧化碳流量15L/h,时间2h。并与水蒸气蒸馏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总结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物料水分含量对米糠出油率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80 min、物料水分含量为5%~6%,出油率达14.32%;同时测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中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得出油酸甘油酯、亚油酸甘油酯和棕榈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90%以上,其中,油酸甘油酯和亚油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70%以上;通过超临界CO2法与压榨法比较,超临界CO2流体法萃取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理化指标也优于压榨法,因萃取温度低,防止提取过程中油脂氧化,因此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是一种较好提取米糠油方法。  相似文献   

17.
超声提取荷叶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利用超声波技术提取荷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优化工艺,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所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及提取级数等对荷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20、提取3次、超声提取时间25min,在最佳参数组合下,荷叶黄酮提取率为4.85%。  相似文献   

18.
辣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产品开发潜力巨大。该文简要介绍CO2超临界提取技术,综述了辣椒碱、辣椒红色素提取方法和它们的应用现状,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为辣椒制品的研究开发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turmeric extract (STE) on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perilla oil (PO), as measured by acid value (AV), peroxide value (PV) and oxidation induction time and compared to control and α-tocopherol containing PO as a positive control.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DPPH, ABTS and FRAPS assays and individual bioactive compounds identified by chromatography. STE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ntioxidant activity than the α-tocopherol.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STE were identified as ar-turmerone, turmerone, curlone and bisabolene by GC-MS and curcumin and demethoxycurcumin by UPLC-Q-TOF MS. During thermal treatment at 65 °C for 24 h, the PO containing ST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100, 300, 500 and 1000 μg mL−1)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AV and PV, and at least 1.5 times higher induction period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and α-tocopherol-incorporated P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