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6个乡镇、186个村(居),总人口58万,县域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潜山县是革命老区县、省级生态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县,肩负着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着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潜山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新路子,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潜山模式".截至目前,潜山县建成了125个中心村,整治了107个自然村庄,打造了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先后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全国唯一的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安徽省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等称号,黄龛村、官庄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度获评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9)
<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安徽省潜山市(2018年8月撤县设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新路子,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潜山模式"。到2018年底,建成了133个省市中心村,整治了107个自然村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
<正>潜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2018年8月撤县设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全市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58.4万,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潜山市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整市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1以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新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近年来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的精神之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与价值引导.以青岛市莱西市院上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就乡村建设中文化特色塑造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艾媛 《城乡建设》2023,(16):50-55
<正>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历史资源。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做好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对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潜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地推进中,潜山市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申报保护名录。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国家、  相似文献   

6.
研究把握美丽乡村内涵,首先应充分分析美丽乡村内涵产生动因;同时应把握美丽乡村内涵基本要素;还应探讨美丽乡村内涵性发展阶段;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内涵实质,为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一、美丽乡村内涵产生动因 美丽乡村内涵产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运动着的因素影响,这个发展运动着的因素和影响作用,就是美丽乡村内涵产生动因.围绕美丽乡村内涵变化影响因素应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政治倾向等变化动因而影响美丽乡村内涵质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乡村之美进行研究,总结中国传统乡村的美与不美,通过平度市李家莹村的规划案例,对中国传统乡村之美理论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做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要]山水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晶,是蕴涵在山水之中的文化沉积,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和生态理念与我国"十一五"期间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创建良好乡村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相契合。环溪村丰富的山水资源及良好的山水格局,为其"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文从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乡土文化景观两个方面探析环溪村以山水文化为背景的乡村景观建设,并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拥有山水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中国乡村规划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空间内涵和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围墙作为乡村空间围合界面,是乡村的第一形象,不仅承担着物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文章以广东省汕尾市东涌镇长富村围墙方案设计为例,从实体延续、空间延续及生态延续三方面对围墙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乡村文化景观在凸显地域风格、传承乡土文化、营造特色景观、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对金山村项目实践中的文化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探索文化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营建思路,发掘金山村的荷文化与祠堂文化,引植千亩荷塘,"激活"古祠堂功能,开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旨在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嵊州华堂村九曲水圳,其蕴涵的羲之文化基因、自然形态元素、乡野生活情趣,具有较大的文化、生态和实用价值。当下美丽乡村建设,仍需要向传统乡村学习,在传承和创新中展现出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文明振兴的灵魂所在。本文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进行物质形态研究,同时总结归纳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后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提出合理的营造策略,进而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保护乡村古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古文化资源的利用途径,并从外在形式与内在文化两个角度,阐述了美丽乡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方法,从而促进美丽乡村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1):183-184
随着美丽中国的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受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典型的乡村文化特色也在城市化过程中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丧失,如何保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促进美丽乡村景观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优化美丽景观、"活化"乡村文化,保护地域特色、传承乡村文化提升美丽乡村的质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5.
综观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所得成果总是在建设与反弹之间博弈,这源自于当地村民认知的缺陷、对当地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没有持续的集体经济收入的支撑。表面上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要走一条文化复兴之路,以文化重现乡村特有的魅力。文化标志性建筑正是非常合适的文化载体,它的建立可以使之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名片、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创新的源泉。侵华日军罪证史料博物馆的方案设计把场所特性、地域文化、功能需求及设计师个人审美结合为一体进行创意设计,将成为文旅小镇河上镇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助力河上镇乃至萧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乡村的论述,近几年,河南省巩义市在建设美丽乡村中,以保护总体规划为前提,采取"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积极发挥自身文化和资源生态优势,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市297座乡村,近80座村获评省级卫生村,四个村庄荣获全国十佳美丽乡村,3个村庄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使山村逐步成为慢生活的天堂,静养的向往地,心归田园绝佳处,养生之道的领悟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路景观是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中反映着乡村的乡风文明、经济文化水平,是乡村精神在景观中的直接体现。虽然我国农村公路景观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公路景观一直存在着绿化环境的误区,造成了乡村公路景观同化现象严重、景观设计生活性不强、公共活动空间缺失、景观功能性设施不够系统等现状。文章从规划设计、资金层面和制度层面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农村公路景观设计不到位的原因,并且从以上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美丽乡村视野下农村公路景观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崂山东麦窑美丽乡村项目是青岛市首个建成的美丽乡村EPC项目,注重传承当地文化与乡村特色,通过深挖自然环境优势、提升居住环境等方式,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休戚相关,地域文化可以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帮助乡村塑造风貌特色、增加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但当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较不充分。文章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以巩义市鲁庄镇南村为例,在分析南村现状发展问题、地域文化优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乡村风貌、村民参与度三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在解决乡村现状发展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的发展逐渐深入,使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风貌以及乡土建筑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与迭代.乡村风貌和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面临着冲突与博弈,遗存下来的传统乡土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新农居的设计关系着乡土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乡村活力的激发.本文从生态模式、地域文化价值、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