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8)
开发好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应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办学特色并努力使之成为办学精髓所在;应设置齐全的课程类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应树立不断创新的管理观,强化教师主力军和重要资源的地位,以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正>一、认识校本课程意义,确立"乒乓球"为校本课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学生需求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础,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8)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并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跆拳道校本课程是学校在成功实施文体类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创编开发的学科类校本课程。教育界人士认为跆拳道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外,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礼仪修养和道德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学开展跆拳道校本课程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3)
校本课程是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域特色,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校立足校情,着力开发本土地域特色校本课程,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9)
<正>一、校本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概念的正式提出皆可以追溯到1973年的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二)学生个性"学生个性"是指学生身心、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9)
<正>从2016年3月开始,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开展了"校本课程‘临潭乡土历史’的开发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工作。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义务教育国家课程"中国历史"及地方课程"甘肃历史"的补充与拓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开发构想(1)开发基础。校本课程就是在国家课程纲要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自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1)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实施及其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需要我们的开发者及实施者充分利用本校集体的优势,设计一套符合自己学生的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本课程服务本校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正>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通过针对具体学校开发出教程,用以弥补国家教程在地方实施时存在的不足。同时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中重要的一环。校本课程的出现让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灵活性,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高中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变我校现在的英语教学现状,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1.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校本(school-base)含义主要指的是在学校内部实施的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简单说来,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为解决教育问题或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由校内的教育人员与校外一些教育团体或个人合力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校本课程开发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校本课程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校本课程开发普遍集中在音体美等科目上,形式化问题严重等。这都影响着学校特色办学的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初中语文的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明教师要如何增强课程开发意识,进而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具备课程建设权,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时,要站在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角度创建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