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lanning》2014,(4)
目的:探讨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加用乙胺碘呋酮治疗,比较观察组(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2%,对照组总有效率74.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研究组死亡率6.45%,对照组死亡率22.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结论: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使用安全,可以通过遏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5例急性左心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胺碘酮,首剂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10 min内静脉推注完,随后以0.5~1 mg.min-1输液泵输注维持;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15 min后重复静脉推注150 mg。观察65例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QT间期、血压(SBP、DBP)及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65例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6.2%,其中显效27例(41.5%),有效29例(44.6%),无效9例(13.8%)。治疗后HR较治疗前明显地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11)次.min-1vs(103±8)次.min-1,P〈0.05]。治疗后QT间期、SBP、DB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功能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6.2%,其中显效14例(21.5%),有效29例(44.6%),无效22例(33.8%)。2例在静脉推注药物时出现低血压,经减慢静脉推注速度后血压上升。结论院前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心电图等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8):135-13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45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5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救治后24 h成功率分别为77.77%、100%,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66.66%、88.88%,1年内存活率分别57.77%、84.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5):105-107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并或不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9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胺碘酮片,每次200 mg,3次/d。1周后减为每次200 mg,2次/d,两周后减为每次200 mg,1次/d,维持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口服,1次9 g,3次/d,连服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和24 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临床自觉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82.6%,观察组临床自觉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对照组总有效率78.3%,观察组总有效率9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目的比较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26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将其分为美托洛尔组、胺碘酮组及联合用药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多数均痊愈,美托洛尔组、胺碘酮组及联合用药组有效率分别为71/88(80.68%)、66/89(74.16%)和81/89(91.01%),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高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χ2=4.8246,P<0.05;χ2=10.0586,P<0.05)。结论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慢性心率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稳心颗粒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能有效改善心率失常的症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7):97-98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地兰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心功能、应激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起效迅速并能明显缓解机体的应激状态,同时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8):109-110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并研究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传统的综合治疗和胺碘酮联合治疗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左房内径、心率恢复时间、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律变异性指标、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心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律变异性指标(SDNN、RMSSD、PNN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有不良反应产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是一种非常有治疗效果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对直流电转复后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窦律维持效果较好,在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疗效肯定,且有利于改善预后,故胺碘酮是目前已被证实的降低心律失常病死率和并发症较好的广泛应用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7):66-71
目的:探究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为保障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47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49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A患者选择单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B患者选择单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三组的起效时间、窦性心律转复率、有效率、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三组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1.84%,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A分别为63.27%、71.43%;对照组B分别为67.35%、69.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为(0.4±0.1)h,对照组A为(7.9±0.6)h,对照组B为(8.3±1.2)h,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A、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率失常患者,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具有较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安全性也比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0):41-43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连续治疗15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NT-proBNP含量。结果:经治疗后两组LVESD、LVEDD和血清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LVESD、LVEDD和血清NT-proBNP均减少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的LVEF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LVEF提高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法舒地尔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上有一定疗效,可以改善左室结构及射血分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25):47-48
目的:分析阿卡波糖片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肌梗死用药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卡波糖片。比较用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梗死面积、心房钠尿肽、TNF-α等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用药期间出现的心室重构例数、心肌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用药总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组在用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梗死面积、心房钠尿肽、TNF-α等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7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治疗组心室重构出现3例,少于对照组的1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用药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采用阿卡波糖片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心室重构现象的发生,大幅度改善心肌功能,缩短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7):126-128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53.33%、80.00%,对照组分别为30.00%、6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房颤转复率、室性早搏转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再梗死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具有确切疗效,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再梗死率和死亡率,临床应用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9):83-85
目的:分析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护理路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重症护理和基础护理合格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8/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0/40),且重症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路径这一较为新型的护理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而且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7):102-10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6):70-7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积累经验。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AMI患者,入院后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口服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肝素,1000 U/h,持续36 h,观察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36 h。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前两组患者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两组患者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12,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有效调节AMI患者心电图变化,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23):128-130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的改变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术前后人类生长因子(H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人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GF、hs-CRP及s CD40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GF较治疗前升高,hs-CRP和s CD40L较治疗前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GF低于对照组,hs-CRP和s CD40L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治疗后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未合并高血压患者要差,合并高血压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