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2)
<正>虚拟语气是表达说话者的某种假设、假定、主观愿望、主观想法的一种表达方式。语气含有两种,真实语气和虚拟语气。虚拟语气在历年高考中都占一定比例。我在教学中把虚拟语气模块化,每一模块都有自己的"纲领"。学生在学习中只要分好类,把握住这些"纲领",就能轻松掌握虚拟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5)
语气的表达在所有语言中都具有普遍性,语气的种类也都有共性,只是语气表达的具体手段各有差异。其中,英语的语气和汉语的语气都可借助语调、语序、情态动词、副词、叹词等来表达,但二者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手段,语气助词就是汉语有而英语无的一种语气表达手段。针对这一现象,汉译英文小说对话时要恰当使用语气助词辅助传达语气,并遵循四个原则:个性化、情景化、目的性和情感性,译者应充分认识语气助词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
语气的表达在所有语言中都具有普遍性,语气的种类也都有共性,只是语气表达的具体手段各有差异。其中,英语的语气和汉语的语气都可借助语调、语序、情态动词、副词、叹词等来表达,但二者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手段,语气助词就是汉语有而英语无的一种语气表达手段。针对这一现象,汉译英文小说对话时要恰当使用语气助词辅助传达语气,并遵循四个原则:个性化、情景化、目的性和情感性,译者应充分认识语气助词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
章振邦老师所著《新编英语语法教程》认为虚拟语气是个语法范畴、仅是古英语遗留下来的残余,表示假设意义和非事实意义。本文从交际的礼貌策略出发,分析了为什么会有虚拟语气这种用法,为虚拟语气找到其存在理据的语用阐释。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5)
本文试图从定义语境出发,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并结合课程标准对语境利用的要求,分别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考"等方面分析了语境与其关系及运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1):182-183
全国卷语文试题重视考生的语境意识,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六要"中,"连贯"一维的考查尤多。本文分析选择题型的连贯考查,即"排序题",提出"一读原文知大意,二读各句找逻辑,三读选项去排除,四读全段再联系"的"四读法"答题口诀,并根据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答题分析,以期对教师解题和考生答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1)
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愿望或假想的,与事实并不一定完全相符,再加上汉语语法中谓语形态搭配的缺失,这就给中国人学习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一些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与交流中难以准确把握好虚拟语气的运用。本文主要围绕着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问题进行探析,以虚拟语气的基本内涵为切入点,结合最常见的If虚拟条件句研究了虚拟语气的常用语法,并从错综时间条件句、含蓄虚拟条件句、省略倒装句三个特殊句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则从虚拟语气在英语交流中的运用要点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析,以便英语学习者更好的把握虚拟语气这一特殊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0)
英语表达中经常使用强调句对特定语境下的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常用强调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do、does或did+动词原形;It is/was+被强调部分(宾语、状语或主语)+that/who(当强调主语且主语指人时)+其他部分;使用倒装句加强语气;用反身代词加强语气;使用wh-ever结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
本文提出了基于真实语境的学生中心论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虚拟语境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四个"构建"为外语教学切入点,结合高等职业外语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操作性更强的,以学生中心论为基础的真实语境辅助式教学环境。通过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课程改革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正>2018年11月浙江省迎来新高考政策推行后的首次高考概要写作。在能力考查上,概要写作是一种"阅读+写作",或称为"输入+输出"的复合型写作任务,是有效并真实测试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项目,因此对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一,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准确把握不同体裁文章的主旨大意,这考查了阅读者通过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二,考生需把握好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区分主要观点和用以支撑观点的细节信息,这考核了阅读者对所获信息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