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研究大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以发酵温度、料液比、浸泡时间、蒸馏时间为研究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影响大蒜挥发油提取的最主要因素为蒸馏时间,其次为加水量、发酵温度、浸泡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5℃,料液比1:3.5(m/V),浸泡4h,提取2h。此提取工艺简便易行,在此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0.35%。  相似文献   

2.
金银花中绿原酸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金银花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超声辅助提取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180W,超声时间18min,提取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3.
4种中草药提取液的工艺优化及其抗菌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金银花、甘草、胖大海、薄荷4种中草药提取的最佳工艺,并为制备清咽润喉凉果做基础。方法以单因素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4种中草药提取液的影响,以抑菌圈直径来评价抗菌能力。在单因素基础上,设计正交优化试验,得到4种中草药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金银花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80℃、料液比1:30(g:mL)、时间3h;甘草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70℃,料液比为1:30(g:mL),时间为5h;胖大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60℃,料液比1:20(g:mL),时间3h;薄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70℃,料液比1:30(g:mL),时间3h。结论本研究得出4种中草药的最佳提取工艺,而且得出的中草药提取液具有一定抑菌性可用于制作清咽润喉凉果。  相似文献   

4.
地椒挥发油提取工艺及GC-MS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地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影响挥发油提取的4个因素;选用L_9(3~4)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对影响挥发油收率的提取时间(A)、浸泡时间(B)、粉碎度(C)、加水量(D)4个因素进行提取工艺条件优选,并按最佳提取工艺提取的挥发油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发现,地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粗粉加入10倍量的水、浸泡2 h、提取4 h,并鉴定出了6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5.
正交试验法优选薰衣草挥发油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喜兰  高英  刘纯瑞 《食品科学》2006,27(8):198-199
目的:研究优选薰衣草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正交试验考察了三因素(粉碎度、蒸馏时间、超声时间)三水平对其出油率的影响。结果:粉碎度和蒸馏时间是影响其挥发油出油率的主要因素,而超声时间对挥发油的提取影响并不明显,薰衣草挥发油的提取以粉碎度为40目以上,蒸馏时间为2h的效果最佳。结论:通过验证实验,表明所选的工艺条件可行。且挥发油蒸馏2h可提取完全,2h的平均出油率为(2.78±0.02)×10-2。  相似文献   

6.
研究山黄皮果仁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以挥发油得油量为考察指标,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提取时间对挥发油的提取影响最大,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泡4h,加水20倍,提取6h.研究山黄皮果仁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姜黄中的挥发油和姜黄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提取的挥发油体积和姜黄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0h,料液比1∶20(g/mL),粉碎粒度80目;姜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1.5h/次,提取次数3次,粉碎粒度80目。  相似文献   

8.
以金银花为原料,采用乙醇提取金银花中的黄酮类物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旋转正交设计,对影响金银花中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关键因素及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为65%、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为1.75h、料液比为1∶15(g/mL)、提取次数为3次,金银花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量达128.60mg/g。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和包合工艺。方法以提取的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砂仁和胡椒三味中药中的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选最佳的包合工艺条件。结果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8倍水量,浸泡2.5h,加热蒸馏提取6h,挥发油平均含量为4.74%;复方丁香挥发油包合物的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比例为1∶8,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4h,洗涤溶剂为石油醚,干燥温度为40℃,挥发油平均包合率为81.5%。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条件科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肉桂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肉桂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以肉桂粉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的基础上,以挥发油体积为指标,以水料比(A)、浸泡时间(B)、蒸馏时间(C)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提取肉桂挥发油的最佳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挥发油提取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水料比、蒸馏时间、浸泡时间;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水料比12倍、浸泡时间2h、蒸馏时间3h。通过验证试验表明,所选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新鲜黄山贡菊叶中挥发油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黄山贡菊新鲜根、茎、叶、花及干叶、干花中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实验,并用正交实验法对新鲜叶中挥发油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从叶中提取的挥发油得率最高,pH值在5~9之间对叶中挥发油的得率无明显影响,粒径大小、浸泡时间、料液比、蒸馏时间对挥发油的得率均有影响,优化后最佳提取工艺为粒径大小4 mm、浸泡时间12 h、料液比(g∶mL)1∶3、蒸馏时间4 h,挥发油得率达0.002 0 mL/g,验证实验表明此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2.
以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工艺条件,并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为目的,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根据质量衡算微分模型,运用Fick第一定律,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2 L/h、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时间3.0 h,此时得率为43.8%;E=46.62×(1-e-0.8521×t)为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该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萃取的过程,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肉豆蔻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5 h,料液比1:5 g/mL,提取时间8 h,在上述条件下,实际得率为10.67%。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175%,其中相对含量高于3%的分别为1,8-桉叶素(21.854%)、正癸酸(12.893%)、β-蒎烯(4.873%)、对伞花烃(4.579%)、α-蒎烯(4.452%)、月桂酸(3.734%)、α-萜品烯醇(3.188%);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浓度在1.0~6.0 mg/mL范围内时,最高清除率为92.94%。优化的工艺适用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萜类、烃类及酸类成分为主,抗氧化结果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商学兵  李超  刘军军 《食品科学》2012,33(14):60-63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并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根据质量衡算微分模型,运用Fick第一定律,建立萃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2L/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8MPa、萃取时间3.0h,此时得率为2.92%;E=3.11×(1-e-0.8859t)为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的动力学模型方程,该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萃取的过程。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白豆蔻挥发油可行。  相似文献   

15.
金建忠 《食品科学》2011,32(6):124-126
目的: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紫苏叶挥发油,优化萃取工艺。方法:以紫苏叶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4个因素对紫苏叶挥发油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影响。结果: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35℃、CO2流量为10kg/h的条件下萃取150min为最佳工艺。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紫苏叶挥发油得率达3.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加热回流法提取枸杞挥发油工艺,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品种、年份枸杞的挥发油得率差异。方法:在优选有机溶剂的基础上,以料液比、浸泡时间、回流时间为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各因素对加热回流法提取枸杞挥发油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正交试验发现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8、浸泡时间4 h、回流时间4 h,获得最佳枸杞挥发油得率为3.68%±0.13%。在最优提取条件下提取不同品种、年份的枸杞挥发油,结果发现,小颗粒果、宁夏5号、2016年宁夏1号的枸杞挥发油得率差异显著(p < 0.05),小颗粒果枸杞的挥发油得率最高(5.92%±0.12%)。不同生产年份的枸杞挥发油得率差异显著(p < 0.05),2016年宁夏1号枸杞挥发油得率最高(3.69%±0.02%)。结论:枸杞挥发油得率在不同品种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不同年份上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苦瓜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分析了挥发油的成分及其对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以苦瓜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CO2流体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在萃取苦瓜挥发油过程的影响;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用格里斯试剂比色法评价了苦瓜挥发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瓜挥发油最优得率条件是:萃取压力27 MPa,萃取温度50 ℃,萃取时间90 min,此条件下苦瓜挥发油得率为2.56%。GC-MS分析结果显示苦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酚类、酯类、烯烃及烷烃类等成分,其中酚类含量最高,相对百分含量达到了67.33%。抗炎分析结果表明苦瓜挥发油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小鼠264.7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NO,并且呈浓度依懒型。综上,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科高效萃取苦瓜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酚类,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综合利用杭白菊花精油,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利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技术,响应面法优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杭白菊精油提取率的影响,以确定超临界CO2 萃取杭白菊精油的最优条件;利用模型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对影响超临界CO2 萃取杭白菊精油提取率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74.9℃、萃取时间186.3min 时,萃取效果最佳,理论提取率为3.51%;实际提取率为3.464%,比理论值低1.28%。气相色谱- 质谱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44种化合物,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已鉴定化合物组分占总提取物的72.3%,其中有20 种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  相似文献   

19.
乐薇  吴士筠  高欣 《食品科学》2014,35(2):261-265
采用石油醚热浸法提取大红袍花椒挥发油,以挥发油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工艺, 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最佳工艺条件:提取剂石油醚(60~90 ℃)、料液比 1∶14(g/mL)、温度60 ℃、提取时间3 h。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分离鉴定出52 种化学物,相对含量较高的有 (Z)-6-十八烯酸(18.096%)、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11.462%)、棕榈酸(7.051%)等。  相似文献   

20.
以青海不同产地的40种亚麻籽为原料,索氏抽提提取亚麻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亚麻籽油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通过优化搅拌速率、萃取温度、平衡时间、萃取时间、解吸时间、升温程序确定最佳固相微萃取条件及GC-MS条件。结果表明,采用DVB/CAR/PDMS萃取头,亚麻籽油SPME最佳条件为磁力搅拌速率400 r/min,萃取温度80 ℃,平衡时间20 min,萃取时间40 min,解吸时间5 min,在该萃取条件下可以检测出青海40种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共58种,醛类12种,酸类8种,醇类9种,酮类2种,酯类5种,烷烯类13种,杂环类3种,其他类6种,分离鉴定效果较好;根据聚类分析,醛类物质是将亚麻籽油样品进行区分的主要挥发性组分,该结果为亚麻籽油品质鉴定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