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胆固醇氧化酶法脱除食品中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利用胆固醇氧化酶脱除食品胆固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评价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该酶降低蛋黄、乳、猪油等食品中的胆固醇的效果和在食品中应用的安全性,并针对这些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今后这一研究领域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胆固醇氧化酶转化蛋黄胆固醇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用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酶法转化蛋黄胆固醇的工艺,发现胆固醇氧化酶(COD)添加量及蛋黄粉的稀释率是影响蛋黄胆固醇转化率最重要的因素.在模拟优化的条件下反应时间为14.15h,蛋黄粉稀释率为3.54,COD为5.39U/g时,胆固醇转化率达85.61%.对氧化产物进行分析发现仅有单一产物胆甾烯酮,该产物具有降血脂、减肥等功效.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研究和利用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微生物及其酶或活性物质以降低食品和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及其胆固醇氧化酶,还原酶对胆固醇的转化作用,红曲酶对胆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以及乳酸菌对胆固醇的吸收同化或共沉淀的作用几方面。本文对涉及这几种作用相关研究的进展作了分析与评述并概述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物方法降低食品中胆固醇的研究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佳程  骆承痒 《食品科学》1997,18(11):50-53
利用生物方法降低食品中胆固醇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微生物的直接培养;二是利用微生物胆固醇氧化酶(EC1.1.3.6)的转化作用。本文对比了两种途径并认为后者具有效率高和产物单一的特点,在实际中应用潜力较大;阐述了蛋黄和乳中胆固醇的酶法转化作用;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食品中胆固醇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肉类研究》2010,(1):55-58
开发低胆固醇食品以保证人们的饮食健康成为当今食品加工与产业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食品中胆固醇脱除或降低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重点综述了有较大开发前景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法、β-环糊精包埋法和胆固醇氧化酶氧化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转化胆固醇微生物的种类、降解机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微生物法降低食品中胆固醇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为大力开发低胆固醇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玲  杨海麟  孙燕  霍惠芝  王武 《食品科学》2009,30(9):225-229
微生物来源的胆固醇氧化酶在医疗诊断、食品加工、生化制药、抗虫基因工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就胆固醇氧化酶的种类、酶学性质、结构、功能、应用及近年来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高效降解胆固醇菌株的筛选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开发低胆固醇系列食品,从多种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发酵食品中分离、筛选高效降解胆固醇的菌株。方法:将采集的25种样品,选择培养基Ⅰ连续传代培养,通过比较胆固醇降解率和酶活力,筛选出降解胆固醇能力较高的菌株,并研究其酶学特性。结果:筛选出的红球菌(Rhodococcussp.)R14-2和短杆菌(Brevibac-teriumsp.)R22-4对胆固醇底物溶液的降解率分别为97.5%和94.7%;对鲜肉糜中胆固醇的降解率分别为41.3%和40.5%,并在低温(0~10℃)时仍表现出一定的酶活性;将这两种菌株的粗酶液应用于乳、蛋及香肠制作中,降胆固醇效果明显且未见有不良风味。结论:利用酶法生物降解食品中胆固醇,不仅产物单一,而且对食品风味、营养的影响较小,适于开发低胆固醇系列食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用胆固醇氧化酶降解鸭肠中胆固醇,为拓宽鸭肠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分光光度法。结果:通过单因素研究和响应曲面法分析,得到酶解胆固醇的最佳条件是,当料液比为1∶10时,酶解pH为7.08,酶解时间为3.04h,酶解温度为25℃,酶用量为0.12U/g,鸭肠中胆固醇的降解率达36.76%。结论:胆固醇氧化酶可有效降解鸭肠中胆固醇且感官品质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胆固醇诱导甾短杆菌发酵来提高胆固醇氧化酶产量;通过对单因素的研究,选取影响比较显著的3个因素:胆固醇质量浓度、吐温-80添加量、超声波功率,并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进一步研究得到结果:甾短杆菌产酶的最佳条件是当超声时间为20min时,胆固醇质量浓度为3.30g/L、吐温-80添加量为3.72mL/L、超声波功率为80W,在此条件下测得的胆固醇氧化酶产量为731.967U/L。比未使用胆固醇诱导产酶时,酶产量提高了1.17倍。  相似文献   

11.
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固醇氧化酶在食品加工、医疗监测、生物抗虫等方面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显示出巨大应用潜力,现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笔者综述了产酶的微生物、酶活测定方法及发酵工艺等,并对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一株胆固醇氧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芳 《食品工程》2008,(2):55-57
从腐败的猪油中筛选出一株产胆固醇氧化酶的菌株P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条件和16srRNA鉴定,确定该茵为类芽孢杆菌,命名为Paenibacillus sp P3。  相似文献   

13.
对诱变过的产胆固醇氧化酶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X534)在最适培养基进行了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最适发酵条件为起始pH值为8,接种量8%,装液量16%,摇瓶转速180r/min,培养温度34℃,发酵时间50h。优化之后胆固醇氧化酶活达到约580U/L,比优化前提高了约1.5倍。  相似文献   

14.
赵芳  张建  杨林华  周和治 《中国酿造》2012,31(4):130-133
对诱变过的产胆固醇氧化酶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 X534)进行了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最适培养基为:蔗糖2%,大豆粉2%,MgSO4.7H2O 0.1%,MnSO40.02%,土豆汁30%,K2HPO4.3H2O 0.4%,Tween-80 0.1%。确定最适发酵条件为:起始pH值为8,接种量8%,装液量16%,摇瓶转速180r/min,培养温度34℃,发酵时间50h。优化之后胆固醇氧化酶活达到400U/L左右,比优化前提高了约2倍。  相似文献   

15.
短杆菌属产胆固醇氧化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是胆固醇氧化酶高产菌,对其进行底物诱导及发酵条件的优化,其最适培养基为蔗糖0.3%,酵母膏0.2%,蛋白胨0.3%,牛肉膏0.3%,K2HPO4 0.1%,MgSO4 0.05%,pH6.8。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24℃培养20h,通气量为50mL培养基/250mL三角瓶,200r/min。结果表明,胆固醇氧化酶的酶活力可达到2439U/L,比未优化前195U/L提高了12倍。在pH6.5和温度54℃条件下测得酶米氏常数Km值为7.1×10-5 mol/L。  相似文献   

16.
Pseudomonadaceae sp.可以发酵生产胆固醇氧化酶。本文对Pseudomonadaceae sp.进行产酶条件的优化及产物的初步分离。确定其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后胆固醇氧化酶的酶活力可达1691.72U/L,比优化前839.35U/L有较大提高。经过(NH4)2SO4沉淀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初步纯化后酶比活力达24.95U/mg,纯化倍数为9.18。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株来源于海洋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XLH059进行紫外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并对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胆固醇氧化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复合诱变育种得到酶活力最高、传代后酶活稳定的菌株XL-c23,其所产胆固醇氧化酶的最适pH值为7.0,酶活力在pH 6.0~8.0有较好的稳定性,胆固醇氧化酶最适温度为30 ℃,30 ℃以下酶活力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8.
超高压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影响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臻成熟。本文评述了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杀菌作用,其中着重介绍了超高压处理对微生物细胞形态、遗传机制、生化反应、细胞膜及芽孢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食品安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培养计数法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富集培养、选择性分离、生化鉴定,存在操作步骤繁杂、检测周期长等缺点,难以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食品行业的检测要求。快速测试片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检测工具,凭借操作简单、节省空间、成本低、便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阐述了不同种类微生物测试片的作用原理和检测范围,并对当前微生物快速检测卡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评述。我国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始较晚,对微生物测试片的研发和制作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测定产品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