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相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多期复杂热史的记录与恢复入手,介绍了常规热史恢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近些年古温标研究和构造-热演化模型方面的进展情况,然后针对海相残留盆地多期复杂热史恢复这一特殊问题,提出了盆地与岩石圈尺度并举、不同封闭温度的多种古温标和盆地模型结合的海相残留盆地热史恢复体系的初步思路以及工作的方法,藉以引起讨论和思考,促进海相盆地热史恢复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考虑断层发育史并适用于欠压实的地史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广仁 《石油学报》2002,23(1):24-26
在盆地模拟系统中,地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其模拟方法分为正演和反演两种类型.正演是指从古到今恢复地史,如超压技术,适用于欠压实带;反演是指由今溯古恢复地史,如回剥技术,适用于正常压实带.回剥技术的优点是精度高,缺点是因未考虑超压而不适用于欠压实带.相反,超压技术的优点是适用于欠压实带,缺点是精度低.作者首先提出的回剥与超压相结合的技术,既考虑超压又确保精度,其主要思路是:从已知的盆地现状出发,先采用回剥技术,由今溯古重建各地层的地史;然后对各地层进行超压计算,从古到今修正回剥技术所得的地史.为确保重建精度,地史模型应考虑尽可能多的地质现象,如沉积间断、沉积压实、欠压实(超压)、单层剥蚀、多层连续剥蚀、断层及古水深等,其中断层发育史的模拟最难实现.提出了考虑断层发育史的回剥技术  相似文献   

3.
莺-琼盆地的独特埋藏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沉积速率线性外推剥蚀厚度恢复、脱压实和异常高压以及古水深校正的单井埋藏史和连井埋藏剖面及构造沉降分析,发现莺-琼盆地是个多旋回沉积盆地,其沉积物埋藏过程可分为早期缓慢浅埋和晚期快速深埋两大阶段.这种独特的埋藏历史不仅是储层孔隙增生与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烃源岩于酪根热解反应路径、烃类的运移和聚集,异常高压的发育以及所发生的复杂的水(气)—岩相互作用.涸11-4油田位于南海北部湾盆地涸西南凹陷,距广西北海市103km,离涸10-3油田17km.油田于1993年9月19日投产,目前开发形势较好,产量、压力稳定.在开发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搞好油藏监测是非常重要的.1钻井和完井过程中的油藏监测  相似文献   

4.
渐新世构造抬升和新近纪地温梯度减小使得盐城组的沉积未对苏北盆地烃源岩起到增温、增熟作用。始新世、古新世地层厚度决定了阜宁组烃源岩的成熟度,戴南组的沉积厚度或残余厚度是影响区内烃源岩成熟度的关键因素;而烃源岩的成熟度控制了凹陷的资源潜力,这是苏北盆地各凹陷油气分布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南黄海南部盆地与苏北盆地属同一构造域,二者在沉积、埋藏、后期改造、成藏期及成藏要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上述认识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南五凹、南四凹是资源潜力相对较好的凹陷。  相似文献   

5.
6.
延长油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第一次沉降阶段(225~208Ma)以挤压环境下的构造沉降起主导作用,沉降速率较高,东部区的总沉降量高于西部区,第二、三次沉降阶段(203~157 Ma和 138~97 Ma)主要以拉伸背景下的沉积载荷沉降为主,沉降作用相对减弱.西部区由于褶皱和逆冲断裂,其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量高于东部区.岩石物性模拟结果显示,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储集层的物性明显好于下伏上三叠统延长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受河道砂体分布带的控制,呈NE方向展布.三叠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二次沉降阶段,侏罗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三次沉降阶段,两者在97Ma时达到与现今基本相似的最低值.埋藏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它使侏罗系砂岩和三叠系砂岩孔隙度分别丧失15%和20%.碳酸盐胶结物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西部区储集层物性低于东部区可能缘于二、三次沉降阶段上覆地层载荷所引起的机械压实作用西部区大于东部区所致.  相似文献   

7.
沉积盆地数值模型的概念、设计及检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用于油气勘探研究的盆地模型主要包括盆地内沉积埋藏、热演化、流体流动、压实作用、油气生成及烃类运移过程的数值模型。这些数值模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能描述各种地质现象随盆地形成和发展所发生的演化过程;(2)将盆地中的几种主要物理场有机联系在一起;(3)应尽可能地应用各种物理场的基本方程描述各个过程的发生和演化。运用有限元法,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经重复迭代可对上述模型进行数值求解。为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须对模型进行检验,常用的方法有三种:极值检验、分析检验和对比检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楚雄盆地东部云龙凹陷沉积波动特征分析,根据该区沉积波动的特点和地质特征,建立了波动热史恢复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凹陷的热流演化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云龙凹陷古生代—早泥盆世热流值较大,平均为70mW/m~2;泥盆纪—白垩纪发生热流短期上升,随后快速降低,最低降至68mW/m~2;晚白垩世至第三纪热流急剧增加,最高可达75mW/m~2。热流演化模拟结果为该区成藏演化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了一种地层古厚度恢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恢复了研究区的埋藏演化历史;根据该方法恢复后的地层古厚度制作的埋藏史曲线真实地展现了该区经历了“两快两慢、三次抬升”的埋藏演化过程;分析认为该区的埋藏史可以分为2种类型:持续沉降型和早期快速沉降型。其中,早期快速沉降型能否成为油气成藏的关键是保存条件。通过上述研究发现石炭系烃源岩在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末期开始生、排烃,在西山窑组沉积末期达到成熟-高成熟,开始大量的生、排烃。  相似文献   

10.
Ro反演的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与相关问题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同一盆地不同深度的镜质体反射率(Ro)是盆地所受热流密度变化的反映。因此,可通过建立盆地的古热流、古地温及镜质体反射率模型来反映盆地演化历史。但是,Ro在多旋回盆地中存在多解性及不可逆性。所以,在用Ro进行盆地反演时,应从原始盆地恢复入手,最大限度地挖掘可靠的Ro资料;为了克服Ro的不可逆性及可掩盖性,可将lgRo-H剖面进行分段综合解释,对于被不整合分隔的沉积层,分段求取平均Ro值作为该段的Ro值,对于突变的lgRo-H曲线,则应注意局部火山活动的影响,剔除异常值;另外,盆缘露头及浅埋区的Ro资料则主要用于说明盆地演化早期的古地温场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综合分析大庆长垣扶杨油层油气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采用PetroMod11 (1DExpress)方法进行埋藏史、热史的模拟.研究认为:大庆长垣经历了“2升3降”的埋藏过程,存在2个主要成藏期;不同构造单元及不同沉积时期的剥蚀量、埋藏史及古地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青一段烃源岩在明水末期埋深最大,古地温大于100℃,已达排烃门限,为成藏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2.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 (Ro)资料反演热史是否存在多解性取决于所采用的热流演化模型。采用目前常用的线性或指数模型 ,用 Ro 作为检验标准 ,通过地史与热史的联合模拟 ,能够对持续沉降升温的含油气盆地的热史进行反演。Ro 不仅与温度及受热时间有关 ,而且与地层压力和镜质体的类型等因素有关 ;用 TTI- Ro 法恢复烃源岩热演化 ,应当进行压力校正和氢指数校正 ,文中提出了具体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 ,结合钻井资料 ,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 ,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 ,对南黄海南部坳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 ,严重影响前第三系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的精度 ;南黄海南部坳陷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 ,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 ,以生气为主 ;南黄海南部坳陷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 ,具有 2个生、排烃高峰期 ,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断层位移模式确定断层发育史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位移是断层多次滑动的累积产物,包含着断层成核、扩展和连接的信息.该文提出利用断层位移模式从观测的断层位移数据中分析断层发育史.以大港油田滩海区张东断层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各沉积期的断层位移量自上而下出现小—大—小—次大的变化趋势,在中新统馆陶组沉积期达到最小,代表着构造相对宁静的转折期;新第三纪的断层扩展参数接近1,明显要比老第三纪的小,表明从所处盆地老第三纪强烈的断陷阶段到新第三纪以来超大范围的坳陷阶段,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渐新统东营组沉积期是造成张东断层现今累积位移量侧向变化的主要时期,断层位移量达到最大,而同期的位移量侧向变化也最大.  相似文献   

15.
断陷—拗陷型盆地中油气物质的生烃史,势必受断陷—拗陷原型迭加的埋藏史约束和控制,从油气源岩到圈闭建立油气成藏的观念,必须纳入到盆地系统中,明确盆地地质作用与油气响应之间的关系,确立原型控制油气P(压力)、V(体积)、T(温度)动态变化的边界条件,同时利用TSM盆地模拟系统动态地进行生烃量计算和生烃史的分析,从而为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查服务。   相似文献   

16.
流固耦合多相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流固耦合渗流的基本思想,首次建立了流固耦合渗流的运动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固耦合多相多组分渗流的数学模型,为流固耦合渗流油藏数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陡坡深水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5种类型的砂砾岩扇体。以这些砂砾岩扇体为储层的油藏呈群带状沿陡坡带有规律展布,由边缘凸起向生烃洼陷中心依次形成了地层-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陡坡带内发育沙河街组四段和三段两套优质烃源岩,最大厚度大于4000m,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有机碳为0.5%~3.5%;陡坡带中、上部发育的扇体以断裂、砂层和层序界面组成的复合油气输导体系为通道,油气运移以纵、横向转换传递的阶梯状输导为主,为间接充注成藏。由于断阶发育,砂体岩性较粗、储集物性较好等因素在时空上的有机配置,致使扇体油气藏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具有多期性,即经历了东营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期的三期油气充注过程,但以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期的成藏为主,其成藏动力学过程概括为陡坡带断阶型砂砾岩扇体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