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网络体系研究城市文脉的构建方法。城市文脉具有完整的要素和构成体系,通过网络体系的斑块,廊道,基质等要素将整个城市的文脉体系建构起来,形成城市文脉整体体系,从而形成城市特色。利用城市文脉网络体系的理论探讨丹东市区的城市文脉的网络体系,找出丹东市区特有的文脉廊道、斑块和基质,建立整个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2.
"后折衷主义"--城市的文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的文脉暗保持城市特色的重要设计因素,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讲,不同的城市,在它的形态构成方面均需注重其城市的历史文脉特点和延续性问题,但实现文脉延续的手段和方法却不尽相同。本文在论述了哈尔滨城市、建筑文脉的形成过程之后,着重探讨了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风格、文脉的延续、继承与创新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形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在传统城市中进行建筑创作的一些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达信息的重要途径,展示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城市景观环境中.通过对商业展示、人文展示、综合展示与庆典展示等展示类型的对比;对景观展示的构成要素,空间、人、色彩、道具、光线以及新技术的分析;对城市景观中展示设计的应用分析,探讨在城市景观中合理处理并运用展示手段,处理好景观与展示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出现的优秀城市展示作品的分析与比较,提出在流变时代的城市环境中的设计者必须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即要求作品更加适应高度灵活性与弹性的外部环境.其作品不仅要准确、及时并广泛地传播信息,同时应赋予作品文化感及历史感,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4.
结合兴城市西出入口环境景观设计的实践,分析研究了城市出入口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寻求理论与实践的交接点;另一方面研究在出入口景观设计中如何发掘地方特色,加强城市文脉的延续,创造一个风格独特、具有深远文化内涵和很强的标识性的出入口环境景观.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历史街区各文脉要素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以祁门东街历史街区内四条高活力传统街巷为研究对象,基于文脉要素和活力的概念和特点,构建针对历史街区街巷的文脉要素与街巷活力的定量评估体系框架,对各街巷内文脉要素和行人行为活动的量化分析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历史街区街巷文脉要素与活力的内在关系,并在文脉要素影响视角下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活力提升策略和建议。结果表明:界面构成连续度、空间色彩还原度、街巷节点数量及文化价值遗存度对行人行为活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建筑年代变化度对行人行为活动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7.
城市广场是表达城市岁月的突出节点,塑造特征鲜明的广场性格是体现城市特色的关键。通过建筑师对广场各构成因素的把握,运用理性的设计方法,使城市广场由客观形象表达其寓意内涵,让人们感知广场性格,进而增强城市的可印象性。本文以哈尔滨市三个形态、功能、地理位置各异的广场为例,从城市文脉、人的行为、空间构成等方面对广场性格的塑造作出简要的分析,控求条例现代生活需求的城市广场创造途径。  相似文献   

8.
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是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特色和个性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泉城特色风貌带的保护是传承济南地域文脉、提升发展城市特色景观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阐述了城市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济南地域文化对泉城特色风貌带形成的影响,指出了济南泉城特色风貌带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济南泉城特色风貌带的保护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新方法.通过对日本佐贺森林公园声景观进行的现场调查,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的构成要素,阐明了各要素好感度和协调度的主观评价,解析了声景观空间分区及其特征,计算出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权重.把该分析结果运用到中国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中,提炼了正负设计手法,对声景观的各要素及其空间构成进行了全面设计.结果表明,该声景观设计方法可以把景观固有的听觉要素进行明确地认知和表现,使声景观成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中的要素,能够实现多角度的设计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文化在城市外观和思想意识两个不同层次相互联系影响着.特定的城市文化创造特定的城市建筑,同时城市建筑也承载着特定的文脉,呼应着特定的地域.在不断发展演变的人类聚落、建筑风格及其存在的历史人文、自然地理因素相互作用下,城市建筑具有自我发展更新的地域性特征.通过对青岛城市文脉内涵的研究,探讨建筑背景、建筑整体、建筑细部的地域性风格,以初步分析青岛建筑设计应当如何回应城市,彰显文脉内涵.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天水市山水城市特色及其构成要素,对天水市山水格局的总体特征及要素特质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天水市山水城市发展模式的构想,进而指出天水市山、水、城相融的城市景观愿景建设的重要意义,旨在探索当前城市特色塑造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对山水城市理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潜力评估方法及地下排水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城市洪涝背景下的地区海绵城市潜力评估方法,从海绵城市最具相关的降雨量、水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绿地4个方面展开,构建海绵城市潜力指标体系,以国家级天府新区为例,运用数理统计、模糊神经网络、模糊综合评价、卫星图像识别等方法对地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研究,采用灰度关联分析法对天府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潜力定量评价,并给出各区县海绵城市潜力指数排名,最后针对洪涝灾害研发新型排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对比可发现从降雨量、水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绿地等4个方面评价地区海绵城市潜力结果较为客观;双流片区指标向量与理想指标向量关联度最小,是天府新区中最具有海绵城市建设潜力的地区;研发的地下排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内涝、水质和管网压力等问题,所提出的海绵城市潜力方法和地下排水系统可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生态城市,体现地域特色,传承校园文脉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景色优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生态环境,已成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高校校园园林景观总体规划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是在对场地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承传校园文脉、交融学府情景”及“建设生态校园”为设计理念,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要求相结合,规划为“八大功能分区及一山、六园、十二景”的空间布局结构,从而营造一个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的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设中的若干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加速发展,大量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及数量不断增多已是历史进程的必然。城市是一种人造环境与自然的复合产物。城市建设总是在不断地改变与塑造地质环境,而地质环境又制约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多。本文就城市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的突出问题,例如用地规划、供水文地质、固体废物危害、地面沉降、区域稳定性与地震主地下水污染等做了一个述评,并阐明  相似文献   

15.
所有的城市都包含了记忆的因素。城市的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显性物质实体与文化心理潜质在现实、未来中存在、变化与延续着,它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与理解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在时间因素中延承变换的基本脉络线索。文中以"记忆"概念切入时间、空间、人与环境等基本要素关系,试图采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对城市与建筑的本质进行再思考,进而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深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东北寒冷地区城市视觉环境与色彩规划的研究视角,从色彩控制的角度为寒地城市环境的发展开拓新的思路,促进色彩理论研究与城市建设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寒地资源,塑造富有特色的寒地城市色彩形象,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耗散与协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城市形象”放置于城市建设综合发展的整体上进行研究,诠释了城市生态环境各系统的关联与协同;指出城市形象建设应该是在城市功能发展需求之上,关注社会综合效益,在生态平衡层面上的环境美化;探讨了城市形象美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的方略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休闲人群户外滞留空间的景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增多;高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增多;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失业者等社会闲散人员增加;这些休闲或闲散人对环境单一化与雷同化感到厌倦,同时,随着历史街区的消失,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空心化、疏离化带来的人气衰退问题也日趋严重.通过对若干城市地区的各种城市闲散人群户外集聚场所的空间景观结构与要素的特征分析,指出应该关注市民的视觉感受心理,积极保护城市街区的历史文化元素,努力提供能与居民活动功能相对应的景观特征空间.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上有突出效果,但在施工期间对整个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各个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并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作进一步分析。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期间为例,对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论证,并提出在城市轨道建设期间维护交通环境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区休憩空间是城市生活最贴近居民的部分,高密度是我国很多城市的基本居住形态。在紧凑城市理念和“社区重构”的宏观背景下,提高社区休憩环境的品质,展现城市生活的特质和魅力是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作为高密度社区休憩空间研究背景的可持续住区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对有关高密度居住的研究成果做了回顾和评述,重点对当代高密度居住环境下的社区休憩空间的研究成果做了较详尽研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