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种利用说话人识别技术的广播音响自动音量控制系统,通过识别出说话人的变更或语音的突变,从而给出在不同情况下音量的不同调节速度,有利地改善了伴音大小不一的现象。实验表明,系统在反应速度和控制质量上得到了较好的兼顾。  相似文献   

2.
一种利用说话人识别技术的广播音响自动音量控制系统,通过识别出说话人的变更或语音的突变,从而给出在不同情况下音量的不同调节速度,有利地改善了伴音大小不一的现象。实验表明,系统在反应速度和控制质量上得到了较好的兼顾。  相似文献   

3.
对音高特征在说话人识别中的可分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首先利用基音周期均值和方差的统计特性,绘制出话者音高特征空间分布图,从中看出音高特征在区分说话人个性方面的可行性,可在少量话者集合或初级识别中加以利用,实验表明,利用音高特征进行说话人识别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大量话者辨认时,利用它进行粗判可以有效减少后级识别范围,对提高系统响应效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音高特征在说话人识别中的可分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首先利用基音周期均值和方差的统计特性,绘制出话者音高特征空间分布图,从中看出音高特征在区分说话人个性方面的可行性,可在少量话者集合或初级识别中加以利用.实验表明,利用音高特征进行说话人识别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大量话者辨认时,利用它进行粗判可以有效减少后级识别范围,对提高系统响应效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编码比特流的说话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代通信系统中压缩语音信号的特点,给出了编码域说话人识别的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了从GSM FR、G.729、G.723.1(6.3 k)3种语音编码器的码流中直接提取参数的方法。实验表明,在识别准确率和计算速度上,编码域说话人识别均优于传统的基于解码语音的说话人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6.
特征提取是说话人识别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讨论了在说话人识别中语音特征的提取,详细介绍了求取MEL倒谱系数MFCC和线性预测倒谱系数LPCC的具体步骤和算法,并对MFCC和LPCC语音特征参数做出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比较,通过实验论证了对于低频语音,采用MFCC参数的说话人识别在屏蔽噪音和抗噪声能力都优于采用LPCC参数的说话人识别.  相似文献   

7.
说话人识别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说话人识别问题,基于概率神经网络PNN,实验比较MFCC,ΔMFCC+MFCC分别与PNN相结合时的识别率。仿真结果表明,在文本有关情况下,当说话人说话内容为0~9的发音时,ΔMFCC+MFCC优于MFCC,使用PNN算法的识别率能够满足说话人识别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子带处理多分类器融合的说话人识别方法.宽带语音信号通过Mel滤波器组转变为多个子带信号,对各子带数据独立分析提取相应的特征参数,进而对每个子带分别建立识别模型进行判决,最后利用分类器融合规则,给出总体判决.研究表明,该方法在子带数目选为16时可以得到最好的识别效果,并且在有窄带噪声的情况下,子带多分类器融合法比宽带语音数据建模表现出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颁布的分布式语音识别和前端标准(ETSI-DSR-AFE).针对分布式说话人识别噪声鲁棒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前端处理方法.该方法以似然距离为测度,对语音进行无监督聚类,为减少计算量,采用分层增长(level-building)方法进行逐层分割,从而准确找出语音和静音的边界点.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改进ETSI-DSR-AFE标准后,信噪比在大于0 dB时,说话人辨认系统识别率相对改进了18.9%,相对原有的Mel频率倒谱系数(Mel-frequenly Ceptral coefficients,MFCC)系统识别率改进了60.7%.  相似文献   

11.
不定人语音识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说话人自适应和大数量人的训练数据两种方法解决不定人语音识别问题,在离散隐马尔可夫模型DHMM孤立字语音识别系统中,采用了3种说话人自适应方法,方法1,方法2为码本自适应,方法3为新人数据自适应,并将新建的1000人的语音库用于不定人语音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说话人自适应方法均有一定的自适应效果,特别是多码本自适应后,识别率可提高16%,达到93%以上;在数据库的采用,使得不定人的数字识别率达到  相似文献   

12.
说话人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大.本文概括叙述了说话人识别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在模拟噪声环境下,采用新特征提取算法的基于GM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的设计原理以及实现.测试结果表明,说话人辨认识别率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性与实时性,该文采用缺失特征分量的方法研究了美尔频率倒谱系数静态特征及其一阶差分各分量对识别率的影响.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分别对含白噪声、粉红噪声、车载噪声和工厂噪声这四种典型噪声的语音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系统有较高识别率的情况下,在低信噪比时,含白噪声的语音信号缺失美尔频率倒谱系数...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各个Mel子带抗噪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鲁棒性的说话人识别算法,经实验结果证明,在噪声环境下此算法能有效地提高说话人识别系统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环境中正确识别率很高的语音识别系统,在生产现场中的性能往往会大幅度下降,严重限制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针对邮政分拣中心的实际生产环境,对语音识别技术中的抗噪声问题进行了实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几种在生产现场中具有较好效果的噪声补偿方法,并给出了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语音识别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各种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仍然难以满足现实应用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的系统仍然难以适应各种噪声环境.因此,增强语音识别系统的噪声鲁棒性是推动其走向现实应用的关键.系统地阐述了特征增强类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信号增强、从听觉层面或可区分层面的提取特征、特征归正和特征补偿等方法,分析了他们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稀疏编码与语音特征增强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现状,提出了稀疏编码在语音特征增强方面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从事鲁棒语音识别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Some channel compensation techniques integrated into front-end of speech recognizer for improving channel robustness are described. These techniques include cepstral mean normalization, rasta processing and blind equalization. Two standard channel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G. 712 and MIRS, are introduced as channel distortion references and a mandarin digit string recognition task is performed for evaluating and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different methods. The recogni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G. 712 case blind equalization can achieve the best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while cepstral mean normalization outperforms the other methods in MIRS case which is capable of reaching a word error rate of 3.96 %.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克服因数据不足,而造成较难提取稳定的长时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群稀疏约束的混合判别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高斯混合模型描述数据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二次变分的形式进行群稀疏的表示,得到基于群稀疏约束的混合判别分析目标函数。接着,通过定义模糊响应矩阵(blurred response matrix),有效地结合最优化得分方法求解判别分析变换矩阵。最后,拼接相邻帧梅尔滤波器组输出组成超矢量,采用变换矩阵进行变换降维,提取时频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得到稀疏的变换矩阵,相比于PLDA(Penalized LDA)和SLDA(Sparse LDA)判别分析方法,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0.71%和1.53%,且在数据不足的条件下,本文方法能获得更高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9.
利用矢量量化的说话人识别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矢量量化(VQ)技术实现了与文本有关的说话人识别。系统采用语音信号的LPC倒谱系数、差值倒谱系数、基音周期和差值基音周期的混合特征参数作为识别的特征矢量集,对语音库中语音的平均识别率达到了92%,实时识别率达到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识别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说话人自动识别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