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三自由度陀螺仪的导引头天线随动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起飞 《航空兵器》1999,(6):39-42,45
安装在运动载体(导弹、飞机,舰船)上的雷达,其天线系统都要受到载体运动的扰动,因此稳定系统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讨论一种基于三自由度陀螺仪的导引头天线随动系统的性质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利用复合控制校正以及变结构控制来改进舰炮瞄准随动系统的性能,分析了该装置在滤波与不滤波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该装置在提高瞄准随动系统稳定性和精度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某随动负载模拟器加载系统的加载精度,设计一种基于灰预测单神经元 PID 自适应(grey prediction single neuron PID,GM/SN-PID)控制策略。通过分析随动负载模拟器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简化加载电机模型, 根据转动惯量盘模型,建立随动负载模拟器模型。在传统 PID 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灰预测模型用于初始化 PID 参数的 整定,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器用于在线调节 PID 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加载系统的 加载精度,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于传统 PID 控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共口径双频天线阵列中,不同频率天线信号互耦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强不同频率信号之间的隔离度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滤波天线作为辐射单元,利用滤波天线的频率选择特性,抑制不同频率天线之间的信号干扰,有助于简化天线阵列的设计流程。根据此方法,建立了2×2天线阵列模型,分析阵列中邻近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情况,对非滤波天线和滤波天线的隔离度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非滤波天线阵列相比,滤波天线阵列不同频率单元相互独立,天线的反射特性相互之间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5.
在线故障诊断在随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火炮随动系统的故障诊断问题,构建了一种集故障检测技术与专家系统为一体的在线故障诊断系统。它由运行在PC计算机上的在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和由嵌入式PC104计算机组成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组成。在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是随动系统故障诊断的核心软件。它根据数据采集系统发送来的随动系统故障现场数据,模拟随动系统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故障部位并给出维修建议。实践表明该系统提高了随动系统故障诊断的效率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力矩电机伺服随动系统的负载——天线以及固定在天线背面的某些高频装置,在随动系统的综合设计、校正及调试过程中,必须求出天线负载的转动惯量 J。伺服系统的天线负载,它是一个非规则物体,而对这类非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供工程计算使用。若把天线各部份分别折合成规则几何物体进行转动惯量计算,然后移轴总合出转动惯量这种方法则过于繁琐。为此我们力求寻找一个较为简易可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根据五○二所提供的公式,我们做了实验,解决了天线负载的转动惯量计算,尔后并对现成公式进行推导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定量反馈理论的火炮随动系统鲁棒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荀盼盼  韩崇伟  赵宇和  王保华 《兵工学报》2015,36(10):1841-1846
针对火炮随动系统由于参数摄动及非线性扰动等因素导致控制精度不高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定量反馈理论(QFT)的火炮随动系统鲁棒控制策略。在建立带有不确定参数的火炮随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以某火炮随动系统为例,利用回路整形法设计控制器,分析验证该控制器作用下系统稳定性、跟踪性及鲁棒性,并研究带有参数摄动、输出扰动等情况下系统的时域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QFT鲁棒控制器能够满足火炮随动系统性能指标要求,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良好的跟踪性能,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提高天线跟踪伺服系统精度的重要性,探讨了在跟踪高动态目标时,如何利用Kalman滤波理论产生前馈信号,以提高跟踪精度的技术途径。由于遥测伺服跟踪系统无距离信号,目前国内外公开资料中还无一数学模型适用于此类系统,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滤波模型并应用于实际系统中,经校飞试验证明达到了设计要求,解决了跟踪精度同稳定性的矛盾,黑障区记忆自跟踪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中根据H∞鲁棒滤波理论.提出了基于H∞滤波技术的RDSS/SINS位置全组合导航系统,由H∞鲁棒滤波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对提出的全组合系统进行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状态估计精度高,系统仿真鲁棒性好,便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舰载武器在海上射击时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BF 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策略。根据舰载武 器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舰载武器随动系统数学模型,利用滑模在非线性控制中的优越性,采用RBF 神经网络 对系统的摄动参数进行自适应逼近,解决滑模在切换时产生的抖振问题,得出舰载武器随动系统位置控制器的控制 律。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提高舰载武器随动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动态精度,满足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末端反导舰炮的射击精度,提出一种舰炮随动系统的模糊滑模控制方法。采用LuGre 模型对末端 反导舰炮随动系统中的非线性摩擦进行建模,应用滑模控制算法对摩擦力矩进行补偿,通过模糊规则对滑模控制增 益进行调节以降低抖振。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滑模控制器减小了控制输入的抖振,提高了随动系统跟踪稳定性和 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随动控制装备因难以满足传感器与执行器对实时性、准确性与稳定性需求,出现控制延迟大、执行精度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随动控制装备应用空间。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惯性器件与模糊控制云台的低延迟高精度随动控制技术。该技术使用微机电系统惯性测量单元(MEMS IMU)获取高灵敏度体感姿态数据,并使用该姿态数据对双轴云台进行实时高精度随动控制。相对于传统技术手段,本研究通过传感器的实时采集算法改进与云台的高频位置闭环模糊PID控制设计,用低成本实现了低延迟高精度随动控制功能。实测结果表明,系统在连续动作命令发出后88.17 ms时间内达到了1.478°(1σ)的云台位置响应精度,可满足高灵敏度随动控制需求;新技术适用于无人机控制与观察、车载雷达与武器站控制等领域,可大幅度降低设备操控复杂度,提升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双通道电动ARM导引头随动系统伺服电机选择的方法和步骤,详细地介绍了弹体坐标系与天线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负载力矩的计算,减速器及减速比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莹  刘伟  宋琳 《兵工自动化》2008,27(2):84-87
一种火控随动系统模拟器,由火控仿真、随动信号发生、时钟、通信、其它功能等模块,以及显示器与键盘组成。软件采用Visualc++6.0开发,系统外部与随动系统以网络为总线,通过以太网接口与接口机连接,与武器随动系统实现交互,时统信号系统以RS485电平方式轸出至接口机。同时,火控随动仿真模拟系统向武器随动系统提供20ms与lms的时统信号及24VDC电源,以实现系统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5.
对舰炮随动系统控制信号进行了分析,采用目标现在点坐标作为火控系统射击诸元对舰炮随动系统输入控制信号进行仿真;对负载扰动力矩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简化的扰动力矩模型,解决了舰炮在射击、摇摆等状态下扰动力矩及转动惯量的模拟问题。该方法以舰炮随动系统作战使用环境为基础,对舰炮随动系统输入端控制信号及输出端负载扰动信号进行了全面仿真、模拟,使仿真试验更接近实战状态,提高了仿真试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讨论随动系统动态性能测试几种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随动系统动态性能在线测试的原理,并利用DSP构成了随动系统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可以在不影响随动系统控制精度的前提下,实现实时在线测试与识别。  相似文献   

17.
各炮种应用的随动系统,至今尚无完整的系列化原则用以指导技术设计。为使火炮随动系统形成系列化有章可循,提出有关实施系列化的基本原则和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提高舰炮随动系统精确性、稳定性及快速性问题,根据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根轨迹法PID控制的仿真模型,并以某型舰炮为例,通过分析和改变控制算法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在提高随动系统稳定性和快速性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般控制策略过高地追求控制精度,会增加随动系统复杂程度,带来过重的计算负担以及可靠性和控制速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随动定向战斗部简化跟踪控制策略。该策略改变了一般控制策略全面提升控制速度、精度与稳定性的改进思路,将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使战斗部本体只对准目标所在区域中心,进行离散跟踪,并结合粗糙集约简理论,简化控制规则。仿真结果显示,降低跟踪精度不会影响对目标的毁伤效果,简化跟踪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弥补精确跟踪控制稳定性不足的缺点,并且可以提高跟踪速度,增强系统抗干扰与过载的能力,简化系统结构,提升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徐旭  叶中付 《兵工学报》2003,24(4):495-498
智能天线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两个关键技术,具有显著提高系统性能的潜力。本文讨论的就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用智能天线技术来解决CDMA系统中存在的诸如多址干扰、远近效应问题。本文以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CDMA)系统基站中的智能天线为背景,采用在码域和空域内两次进行干扰抑制,即先在码域内最大限度地抑制部分多址干扰,再在空域内抑制剩余多址干扰的方法,来达到提高系统性能、并同时实现波达方向(DOA)估计的目的。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抗远近效应的能力,且在低信噪比下对系统性能及角度估计精度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