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LNG冷能的轻烃分离高压流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婷  林文胜  顾安忠 《化工学报》2009,60(Z1):73-76
利用LNG冷能能以较低的能耗分离回收其中高附加值的C2+轻烃资源,同时实现LNG气化,是LNG冷能利用的有效方式。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利用LNG冷能的轻烃分离流程,脱甲烷塔在较高的压力下运行,从而分离出的富甲烷天然气能以较低能耗压缩到管输压力;脱乙烷塔在常压下运行,可以直接得到常压液态乙烷及LPG产品,方便产品的储运。脱甲烷塔中再沸器的热耗由燃气提供,经计算只需消耗1%左右的天然气;脱乙烷塔中冷凝器所需的冷量由LNG提供。该流程轻烃回收率可达90%以上,其中乙烷回收率可达85%左右。以某气源组分为基础,考察了乙烷含量和乙烷价格变化对装置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该流程进行轻烃回收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2.
为LNG冷能及其中轻烃组分更好的回收利用,结合国内及国外LNG轻烃分离工艺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一种优化的LNG轻烃分离工艺流程,运用Aspen Hysys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效率、功耗、产品常量及回收率等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脱烃LNG品质不下降的前提下运用冷能梯级利用技术使得改进流程功耗在原流程功耗基础上下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迪那天然气处理厂现状分析及模拟计算,研究了轻烃终馏点超标的原因以及降低轻烃终馏点的对策。为降低轻烃终馏点,采用冷凝分离法,在原料气温度为18℃时进行冷凝分离,实现C11+重烃的有效分离,是控制轻烃终馏点不高于190℃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某储气库集注站内设置低压油气水处理系统,处理采气期生产运行中产生的凝析油、污水、烃水露点控制过程中产生的轻烃和凝析油处理过程产生的低压气。站内设置凝析油稳定装置,处理站内凝析油,处理后的凝析油采用内浮顶罐储存,装车外运。轻烃采用球罐储存,装车外运。  相似文献   

5.
渤海某油田天然气中重组分(C3 及以上烷烃)含量较多,燃料气系统各级处理过程中,脱除液量大,原有设计流程为排放至平台闭排后,通过火炬系统燃烧放空。本着节能降耗,增产增效的思路,对天然气处理流程进行改造,增加液烃回收流程,以实现对这部分轻烃的有效回收利用,提升油田生产效益,降低轻烃对于原油流程的干扰,同时降低油田生产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6.
运用HYSYS软件针对某气田原料气气质条件,依据轻烃回收工艺方案选择原则,初步选择丙烷制冷、膨胀机制冷和混和制冷法3种工艺方案.采用HYSYS模拟软件对各方案进行流程模拟优化计算,通过各方案的C3+收率和装置运行能耗两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采混和制冷轻烃回收工艺.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油田伴生气的轻烃回收工艺进行研究。轻烃回收是油田地面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轻烃回收工艺可以有效的降低天然气的露点,防止天然气中的轻烃在输送管道中凝结影响安全输送,并可回收液化石油气和稳定轻油。轻烃回收工艺中增加吸收塔可以获得较高的C3+收率并有利于提高整个流程的冷量的利用效率。在本文所采取的流程和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下所得C3+的理论收率为95.95%,干气、液化气和稳定轻油可以达到储存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的LNG的快速发展,我国的LNG在进口机生产取得了快速发展。LNG具有大量的冷能。这些冷能可以回收并用于空气分离、发电、轻烃分离等。随着LNG项目的快速增长我国LNG冷能回收也有广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冷凝分离法轻烃回收工艺影响C_3~+收率因素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定组成的原料气,利用冷凝分离法进行轻烃回收时,对影响其C3+收率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具体包括:冷凝、分离、工艺技术、工艺系统参数控制、设备效率等。同时,还设计了一种能提高C3+收率的三级分离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张超 《现代化工》2021,(2):246-250
针对南海某油气田陆上终端天然气液化项目中天然气的性质和规模,对前置脱轻烃低压液化工艺、前置脱轻烃高压液化工艺、后置脱轻烃低压液化工艺和后置脱轻烃高压液化工艺4种路线和技术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对比,包括能耗、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等,通过优化比较,最终确定了优先选择前置脱轻烃低压液化工艺流程技术.前置脱轻烃低压液化工艺具有流...  相似文献   

11.
轻烃芳构化生产芳烃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典型的轻烃芳构化工艺技术,介绍了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金属改性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芳构化性能的影响,着重阐述了轻烃芳构化的反应机理,并提出了沸石分子筛芳构化催化剂进一步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轻烃资源优化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炼厂干气、丙烷作乙烯裂解原料及烯烃歧化技术生产丙烯的经济性分析,认为炼厂干气是很好的裂解原料,具有投资低、消耗低的特点,并指出丙烷作乙烯原料合适的价格临界点以及烯烃歧化技术制取丙烯是适应今后丙烯的发展趋势,避免与中东低乙烯成本进行竞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轻质油中的痕量硫 ,其定量检测下限为 0 .0 43mg·l-1。评价了方法的准确度 ,同时考察了样品的测量精密度。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轻油蒸气转化催化剂积炭原因和积炭机理;介绍了国内外对各种抗积炭性单金属和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催化剂制备工艺、栽体和助剂抗积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poly(amide-6-β-ethylene oxide) (PEBA1657) copolymer was used to prepare multilayer polyetherimide (PEI)/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PEBA1657/PDMS composite membranes by dip-coating method. Permeation behaviors of ethylene, ethane, propylene, propane, n-butane, methane and nitrogen through the multilayer composite membranes were investigated over a range of operating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permeances of light hydrocarbons through PEI/PDMS/PEBA1657/PDMS composite membranes increase with their increasing condensability, and the olefins are more permeable than their corresponding paraffins. For light hydrocarbons, the gas permeance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s temperature increasing. When the transmembrane pressure difference increases, the gas permeance increases moderately due to plasticization effect, while their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permeation decrease.  相似文献   

16.
轻油中痕量溶解氧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克平  卢俊 《大氮肥》2000,23(2):116-118
运用碱性靛蓝胭脂比色法测定了合成氨原料轻油中痕量溶解氧含量。本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测定解氧为0 ̄142μg/L,在0 ̄22μg/L范围内,色阶变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王志恒  王凤军 《精细化工》2005,22(Z1):19-21
论述了油田轻烃的性质和轻烃中所含有害杂质精制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指出轻烃常温固定床精制技术可在常温、低压下操作,工艺流程简单,副反应小,是目前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该领域下步工作重点是高活性脱硫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利用廉价易得的甲醇与低附加值轻烃进行耦合反应制烯烃或芳烃,赢得了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经过研究证实了耦合反应过程不仅存在热量耦合互供情况,而且反应物之间也发生了耦合作用。本文首先从催化剂研究、工艺技术开发及反应机理等方面介绍了甲醇耦合轻烃反应的研究进展,到目前为止,甲醇耦合轻烃反应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基础研究阶段,反应主要以ZSM-5、ZSM-5/ZSM-11、ZSM-11分子筛及对上述三种分子筛进行改性后的分子筛为催化剂;其工艺技术主要利用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工艺技术;同时反应机理研究得到耦合反应中单分子反应机理和双分子反应机理可能同时存在,在低转化率和较高反应温度时,反应通过单分子进攻B酸性位的C—H键或C—C键,生成五配位碳正离子,在这种反应机理中高能量过渡态决定了高活化能,单分子反应机理占主导;而当转化率较高和低反应温度时,双分子反应机理占主导,反应过程中被吸附的化合物将发生异构化、β断裂和烯烃的烷基化反应。最后,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甲醇耦合轻烃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A new visible light‐initiated 1,5‐hydride radical shift strategy has been developed to enable the one‐step functionalization of both a C(sp3) Br bond and a C(sp3) H bond adjacent to the same carbon atom. This visible light photoredox catalysis offers a mild and straightforward access to diverse five‐membered carbocyclic ring‐fused polycyclic hydrocarbons with high turnover numbers (TONs; up to 4.93×103) and broad substrate sc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