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讲述了CDMA技术,并从国内CDMA市场的不同角度分析了广大用户、手机厂商、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对CDMA这个新兴消费市场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通信世界》2004,(6):48-48
至2003年底,华为CDMA通过一年多的海外市场拓展,在与国外老牌CDMA厂商的较量中,成功进入30多个国家的40多个运营商,成为国产CDMA设备海外应用最广的厂商和全球发展最快的CDMA厂商,并在CDMA450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领先地位。华为从1995年就开始研究开发CDMA产品,在CDMA领域一直保持持续不断的投入,研发资金投入累计已超过10多亿元,产品线人员达到了2000多人。华为CDMA的快速发展,基于持续高额的投入以及贴近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凭实力取胜,使华为CDMA在全球遍地开花,实现了“进入一个领域、领先一个领域”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宿建光 《通信世界》2004,(12):52-52
近期CDMA发展好事不断。从GSM的坚定堡垒欧洲向CDMA敞开大门,到香港政府决定明年发放一张CDMA2000的3G牌照,再到以生产小灵通蜚声国内外市场的UTStarcom与高通全面签署三种3G标准的授权协议以及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中国厂商成功拓展海外CDMA市场,这一切无不让人看到CDMA发展的强劲势头。  相似文献   

4.
2003年的春天,联通CDMA 1X将正式投入商用,拉开了移动数据市场竞争的序幕。CDMA 1X留给手机厂商更大的市场空间,谁在CDMA 1X上占据先机,将彻底改变移动市场的格局。半年以来,众多厂商在CDMA终端产品的推广上各显其能,韩日手机代表了手机技术应用的方向,特别是CDMA手机有良好的市场运作经验,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做了很好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倪兰 《通信世界》2008,(24):12-13
“我们希望中国电信能带动CDMA产业链的发展,提升CDMA在移动通信市场的地位。”这是全球CDMA设备厂商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6.
《IT时代周刊》2006,(13):17
2006年6月26日消息,手机大厂诺基亚和业界观察人士日前表示,手机生产商几乎不太可能从廉价的码分多址(CDMA)手机上获利,这令人对CDMA在新兴市场的前景产生怀疑。诺基亚手机部门主管Kai Oistam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个分割的市场格局中,很难通过低端CDMA手机获利。”稍早诺基亚表示将退出CDMA手机生产,因CDMA手机晶片唯一供应商高通(Qualcomm)索要的授权费用太高。事实上,全球CDMA市场节节败退的迹象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7.
对于高通公司来说,2003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3G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前景广阔。过去的一年中,高通公司在中国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其中包括支持中国联通继续建设及优化CDMA网络,帮助国内手机厂商生产出完全自主设计的高端CDMA手机,帮助国内厂商将CDMA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对中国市场承诺投资一亿美元风险投资等。高通致力打造全球CDMA生态圈@小洁  相似文献   

8.
《中国无线通信》2000,6(5):38-39
6月12日~16日,由CDMA发展集团(CDG)主办的第五届世界CDMA大会在香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世界各大移动通信公司以及相关专家、学者近千人与会。这是CDMA业界的一次世纪盛会。大会以CDMA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与未来移动互联的发展、市场应用和发展前景为研讨主题。从大会报道的焦点CDMA市场应用和技术发展最新进展不难看出: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首选技术平台。CDMA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加速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并对运营商的未来力量对比和市场格局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CDMA运营商在3G时代的竞争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玉 《移动通信》2009,33(3):20-23
文章从全球视角出发,首先阐述了CDMA2000用户的最新增长情况,数据显示CDMA2000在3G市场仍处于领先地位,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典型CDMA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力,并指出从网络技术上看CDMA和WCDMA运营商的未来演进将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
《中兴通讯技术》2006,12(5):21-21
截至2006年8月8日中兴通讯CDMA手机全球销量已突破1000万部,同时相关机构统计表明,中兴通讯CDMA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已由之前的5%左右进一步扩张为6%~7%;而在中国国内市场,中兴通讯CDMA手机市场份额目前稳居前三甲。这一成绩是中兴通讯的一个重要突破,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厂商率先在某一手机细分领域率先跨入全球第一阵营。  相似文献   

11.
李正豪 《通信世界》2008,(22):I0014-I0014
手机用户份额不到两成,主流设备厂商纷纷转型,没有人可以否认CDMA在全球范围的萎缩,但是,也没有人可以无视中国电信业重组带给CDMA的市场机遇。仅考量用户数,倘若如王晓初所说,中国电信2/3小灵通用户转向C网,全球CDMA用户费吹灰之力增长4000万户。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诺基亚和业界观察人士6月22日指出,手机厂商从低价CDMA手机业务上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对CDMA在新兴市场上的前途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球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华为自2002年开始正式涉足CDMA终端领域,截至2007年,在短短5年时间内便成为全球主流CDMA终端供应商,在全球CDMA终端市场占有了重要一席。在中国,据赛诺数据显示:2007年6月,华为CDMA手机市场份额达到21.6%,位居第二。在亚太、拉美、非洲等地区,华为已成为当地CDMA手机市场的领先供应商,  相似文献   

14.
综观全球,CDMA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核心力量之一. 从全球CDMA运营商的发展来看,CDMA运营商在本国通信市场一般都处于挑战者地位,尤其在北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那里的CDMA运营商利用CDMA的技术特性和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在市场中表现出色.  相似文献   

15.
崔晓丹  刘中林 《移动通信》2007,31(11):90-91
根据印度电信部门的统计,2006年印度的CDMA用户数迎来了125%的增长,超过了GSM(同期增幅为79%)。截至2007年3月,印度CDMA产业创下了全球用户增长率最高、全球市场增长最快等七项纪录。有人甚至预言,未来10年,印度将有望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DMA市场。  相似文献   

16.
易观国际研究表明,中国移动终端市场2007年第3季度国内手机销售总量达3743万部,环比增长7.4%,其中GSM销量为3497万部,环比增长8.5%,CDMA销量246万部,环比下降5.7%。从整体市场格局来看,国内手机厂商总体份额与第二季度持平。  相似文献   

17.
黄芬 《通信世界》2004,(25):57-57
伴随着联通CDMA网络的发展,中兴CDMA经历了起步,快跑和腾飞的过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如今,中兴通讯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也是全球CDMA技术的领先。其CDMA系列产品已经在全球三十几个国家得到规模应用,是海外CDMA无线设备销售线数最多的中国制造商。作为国产CDMA设备领域的第一品牌,中兴通讯拥有从基站、交换到终端全系列自主研发产品,并具备CDMA系统核心研发和商用产业化能力。其差异化,客户化的解决方案和周到完善的客户服务,不仅为中兴带来了国内外市场的累累硕果,也使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在CDMA技术领域占据了主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国联通成立10年之际,本刊记走访了中兴通讯副总裁,CDMA事业部总经理赵先明,共同回顾了中兴CDMA与中国联通一起合作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印度电信部门的统计,2006年印度的CDMA用户数迎来了125%的增长,超过了GSM(同期增幅为79%)。截至2007年3月,印度CDMA产业创下了全球用户增长率最高、全球市场增长最快等七项纪录。有人甚至预言,未来10年,印度将有望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DMA市场。印度CDMA产业因何取得如此令世界惊叹的发展速度?让我们走近印度,探寻其最大的CDMA运营商Reliance成功的足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新潮电子》2005,(1):71-71
诺基亚(NOKIA)在GSM方面龙头老大的位置是毫无争议的.随后它又慢慢开始了对CDMA领域的试探性进军。在诺基亚推出几款取得不错市场反应的CDMA手机之后.这位手机巨头为继续拓展其CDMA2000 1X系列手机.在香港举办的“3G世界峰会暨展览会2004”(3G World Congress & Exhibition 2004)上,诺基亚面向全球CDMA市场推出了中端CDMA手机6235。CDMA用户又多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车富强 《通信世界》2002,(18):15-15
6月6日,e-talking电信论坛举行了第二期活动,主题为“五月风暴——重组商机”。本期电信论坛是在中国电信市场经历了“五月风暴”的背景下举行的。2002年5月,新中国电信和新中国网通挂牌,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正式开展运营,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也正在向纵深发展,中国电信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组。“五月风暴”产生了新的竞争格局和利益格局,给电信领域的上下游厂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国的厂商们怎么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得住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