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录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比较可行的有开展发现设计外新油层工作、老井复查、开展水淹层评价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开发井发现设计外新油层核心是做好钻前预测和注重油气显示的点点痕迹,在老井复查中则更要立足录井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复查时要辩证地应用试油(测试)资料。考虑到水淹层是突破传统的一项新的录井技术,在分析现有水淹层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运用气测资料评价水淹层的优势、水淹层在气测资料上的特点、解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油层钻遇率是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从水平井地质设计与随钻调整的实际出发,总结出"虚拟井"、"导眼井"、"安全着陆法"等优化水平井钻井地质设计方法,综合现场录井信息、地震解释、近钻头随钻测井等有针对性的地质导向、随钻调整技术对策,确保水平井油层钻遇率.  相似文献   

3.
川南页岩气藏具有分布广、易发现、丰度低、难动用的特点。针对页岩气藏的以上特点,利用现场录井资料,采用微钻时、岩石可钻性、气测、岩石热解、岩屑显微图像、随钻伽马等配套综合录井技术对页岩气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在快速发现和解释钻井中页岩气显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安全钻井和试油层段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明炎 《录井工程》2007,18(4):6-12
利用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一项新的高精度、高要求钻井技术。由于地震解释对油层展布在预测精度上存在局限性,如何确保主井眼及各分支井眼成功地追踪油层,使井身轨迹符合设计要求,是录井人员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CB26 BP1鱼骨状水平分支井的钻井地质设计与施工为例,探讨了录井施工的3大难点,即录井方法的适应性、岩屑的代表性和钻时的“真实性”,阐述了卡准油层顶界、落实靶点位置和追踪水平段油层的有效方法。该井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利用气测录井全烃值、岩屑录井的岩性识别和槽面显示特征,结合随钻测井的自然伽马和电阻率,参照地层构造特征和地震反演剖面,水平段油层钻遇率为98%,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自主开发了水平井综合录井地质导向应用分析系统,该系统安装在综合录井仪上,利用综合录井资料结合MWD快速分析评价正钻井的实际情况。系统集地质导向、几何导向、井眼轨迹设计及控制、邻井防碰扫描等功能为一体,降低了因地质目标不确定而带来的钻探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薄油层、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等复杂油气藏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控制了井眼轨迹在油层中钻进。现场应用表明,水平井综合录井地质导向分析系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探索油层精细评价手段和方法,对于提高油层判识能力和实施精细勘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长8段测井解释符合率偏低的现象,借助偏光显微镜和显微荧光镜观察等手段和方法,通过研究核磁共振录井、岩石热解录井在"三低"岩性油气藏油层评价上的应用,总结不同类型油层核磁t2谱特征,建立了热解分析谱图判识标准及核磁共振与岩石热解解释评价图板。应用结果表明:部分常规地质录井显示偏高,测井解释为油层-油水层的高显示储集层中有机质以胶质沥青、沥青质沥青或黏土-有机质复合体形式存在,油气处于不可流动的束缚状态,同时导致有效孔隙度、渗透率的降低;核磁共振及岩石热解录井综合应用能有效识别储集层中流体的性质、赋存状态、流体含量及其可动性信息,能够实现油层的精细评价。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将荧光录井、气测录井参数量化及标准化处理,建立以五参数为输入模式样本的人工神经网络解释模型,对储层特征进行描述,在吉林探区以试油层指标进行网络训练,四类层的回代检验率总体达到95%,对未试油层训练解释与反馈试油结果对比,正判率为83.3%,适合现场随钻快速评价储层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基于随钻录井资料确定页岩气储层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达到随钻快速识别与评价页岩气的录井显示目的,基于页岩气储层同时具有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油气层的特征,运用岩屑伽马录井、地层元素录井及钻时资料识别页岩气储层岩性的方法与标准,提出了运用气测及综合录井资料确定地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地层压力与地层破裂压力、地层含气饱和度与地层含气量、气层产能预测的方法,丰富了录井页岩气解释评价方法与手段。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口页岩气勘探试验井--J111井录井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上述方法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复杂孔隙结构的页岩气层的精细解释提供了参考,有较强的实用性,满足了页岩气录井现场快速解释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页岩气作为四川油气开发的新领域,资料少、区域研究薄弱,随钻解释评价方法欠缺。长宁地区页岩气水平井随钻参数少,仅有随钻自然伽马和录井参数作为主要解释依据,这无疑增大了随钻解释评价的难度。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地区适用性的页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指导水平井地质导向以提高优质页岩储集层钻遇率。通过对长宁地区岩心、岩屑分析化验和测井、录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页岩储集层评价参数——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与自然伽马及录井随钻参数(包括全烃、钻时、元素、岩屑自然伽马能谱录井参数等)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建立了页岩储集层评价参数的定量计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页岩储集层分类标准形成了随钻评价方法。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实现页岩储集层的随钻定量评价,为地质导向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建梅 《录井工程》2017,(3):122-126
为进一步发挥录井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满足当前的勘探开发需要,进行了录井随钻解释评价系统的研发。该系统共设置7个功能模块(数据接口与导入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自动智能综合解释模块、成果展示与输出模块、邻井对比分析模块、知识库维护工具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实现了现场录井数据的自动实时读取、导入和随钻自动智能综合解释,为油气层评价开拓了新的途径。现场应用和测试验证表明,该系统弥补了野外录井施工人员解释评价能力有限的问题,实现了在现场利用计算机对本井和邻井的录井数据及测井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及快速处理,并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地对所钻遇储集层做出评价,不仅有助于现场油气层的及时发现,而且能够为完钻讨论和中途测试等提供依据,提高了录井技术的现场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原血成分的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细微固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相互作用是原油乳状液其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简单的方法将原油中众多的物质分成两大类,并根椐它们单独时或混合后对癸烷/水乳状液稳定性作用的特征,将其分别称为原油乳化剂和原油破乳剂。试验表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含的这两大类物质的多少和相对比例,其相对重要性可由界面张力定性地反映出来;并且由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大小可以定性地评估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石油储备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全方位地深入探讨很有必要。详细分析了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建立石油储备的有效途径,同时对石油储备系统工程的建立也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这对促进我国石油储备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该文对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的开发阶段划分,对三次采油方法在中、低含水期相机“插入”而不是等到高含水期才用,提出了新的认识;对制约三次采油经济效益的因素,从战略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新疆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英  潘草原 《润滑油》2010,25(4):56-60
加氢基础油性质主要受原料性质与润滑油加氢装置操作条件的影响,文章重点讨论了在其他操作条件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加氢裂化温度对同种原料与不同种原料所生产基础油产品粘度指数、倾点、旋转氧弹等主要性质的影响,并对不同裂化温度下生产的基础油产品进行结构分析,从而进一步对裂化温度影响产品性质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油区措施配产整体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全油区的增油任务最佳地分配到各种增产措施上,使其总体吨增油成本最低,使增产措施的总投资最小,是油区措施配产的主要目标。本研究对增产措施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利用积分转换方法建立了单项措施投入-效益模型,以及油区措施配产多变量、多因素、多目标数学模型;根据非线性函数求极值原理,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系统最优解方程,建立了最优解的扫描算法;最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油区增产措施的自动优化配产,并进行了实际应用。该方法使用简单,结果可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针对塔河油田稠油油藏的特点,我们开展了降粘驱油助剂的研究,驱油助剂DE-2、WD-4等能在较低温度下使稠油的粘度降低,并且具有良好的驱油效率.用它辅助驱油或进行井筒降粘能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混炼原油的评定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旭华 《石化技术》2002,9(3):159-163
将大庆原油与俄罗斯原油按不同比例混合,并分析实沸点切割的宽馏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油比例的增加,混炼原油的粘度和凝点都随之降低,有利生产低凝的煤油,柴油。混合比为50:50时轻质油收率最大,60:40时总拔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深圳市长途大巴柴油机油的更换周期进行研究,对车辆的润滑油进行定期取样、检测,并且对决定润滑油质量的指标参数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润滑油使用周期内100℃运动黏度变化率、碱值、正戊烷不溶物、铁含量、酸值增量、闪点、水分等各项指标均没有超出指标范围。润滑油的过早更换,不仅增加用户成本,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文章建议长途大巴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改进,合理延长该类润滑油的更换周期,使得润滑油在充分保护发动机的同时,效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20.
乳化油是由原油、水、重质烃及固体杂质混合形成,以稳定黏稠的复杂多相形态存在,重质烃及无机杂质长时间、大量富集,导致油、水密度差越来越小,长期放置形成难处理的老化油,常规原油脱水处理工艺和热化学法难以处理达标。本文通过分析老化油形成原因,检测分析其组分,研发专用处理剂配方,同时针对老化油组分差异,采用不同处理工艺,成功解决了老化油处理难题,初步形成了复杂多相乳化油处理工艺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