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流动人口聚居区 ,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形成的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已经给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有鉴于此 ,专门从形成背景、现状特征、问题影响和建设整合四个方面入手 ,对该现象展开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早日纳入到健康化轨道提供一定的参照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首先指出 ,所谓流动人口聚居区 ,即是以自发在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口为居民主体、以房屋租赁为主导建构方式、以城乡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自发型集中居住区。在对京、宁、深三市典型的边缘性聚居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着重从区位分布、居民构成、土地使用、空间布局、居住环境等方面入手 ,分析和归纳了各类聚居区不同的类型差别和特征分异 ,从而为其进一步的整合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3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90年代以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流动人口聚居区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边缘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文章从比较视角出发 ,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 ,对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类型特点、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以期为城市流动人口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与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进程,对于城市异质型社区外来人口聚居区及其规划思路提出了重大挑战。文章从基本特征、形成原因、效应评价和治理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发达国家跨国移民聚居区、发展中国家乡村移民聚居区以及中国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规划亟需重点解决的三大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是以原村民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外来人口居住问题为诉求,构建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科学治理模式。二是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考虑外来人口的独特需求,探索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策略。三是以农民意愿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寻求农村土地资本化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物质形态空间的角度入手 ,对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物质性整合方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其重点为 :现有聚居区整合的物质性规划及其居民的分流和安置 ,参照城市规划的相关标准 ,从土地利用规划、形体规划、工程规划三方面着手 ,提供了包括目标、政策、规划三个层次在内的规划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7.
田凯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1)
以成都武侯区藏族聚居区为例,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空间特点及形成发展过程,并探讨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的改造,使之在保留空间特点的同时,进一步融入城市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8.
田凯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1):264-267
以成都武侯区藏族聚居区为例,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空间特点及形成发展过程,并探讨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的改造,使之在保留空间特点的同时,进一步融入城市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在城乡一体化的浪潮中,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乡村民居拆建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文章在此背景下,以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北京市的满族聚居区的乡村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现存民居进行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和现状分析,在一定的历史资料基础上,将这些民居按建造年代分成三个阶段,从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满族民居“炕”的变化入手,把握满族聚居区民居的空间功能、家具样式、建筑装饰等元素的变化过程,归纳了影响满族民居样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东莞小城镇外来人口居住空间隔离与整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东莞市外来人口集聚及由此带来的居住空间隔离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对4镇8个村庄的问卷和实地调研,初步认为户籍制度的影响和特殊的城市化模式是导致外来人口居住空间隔离的主要原因;并从城市发展与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外业人口聚集的小城镇如何实现居住空间整合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外来人口地区存在的问题与规划对策——以温州市城市西片分区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人口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因子,然而在城市边缘地区高度集中的外来人口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以温州市城市西片这一特定区域为载体,以规划为技术手段,为解决城市高密度外来人口地区的规划问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低收入流动人口城市住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流动人口住宅需求的深层层面,如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关系、生活行为、生活观念、生活关系,以及流动人口住宅消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多元、多层次流动人口住宅设计概念,寻求解决低收入流动人口城市住宅设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中国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和地市级统计数据,采用2SLS回归分析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相互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流动人口每增加1%,将会使区域GDP提高0.54%.在金融危机之后,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沿海地区加工企业也逐渐向内陆转移,因而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而流动人口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滨水区的发展通过对滨水区的开发活动可以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使城市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利于城市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产品和服务,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和研究了这部分人群在城市中的居住状态,提出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居住状态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上海浦东极化开发下的外来人口特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浦东为例,探讨了该区域外来人口具有在年龄结构上以年轻化为主的劳动力资源特征、外来人口在来源地上具有一定的地域集中性、职业构成的变化与极化开发的阶段密切相关、以家庭为主的迁移趋势逐渐增强。外来人口在集聚的同时也存在社会极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收入、居住和空间占据方面,而导致外来人口社会极化的主要因素有受教育年限、专业的职业培训和所从事的职业类别。外来人口正在成为城市的新贫困阶层。在此基础上,根据外来人口特征提出解决社会极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空间极化导致社会重构问题;2、坚持人力资本利用与开发相结合,减少社会极化;3、给外来人口平等地享有城市社会公共设施机会,减少动态社会极化;4、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居住小区规模的逐步扩大,许多按照城、镇规模建设的建筑群(主要为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建设,逐渐进一步延伸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镇的规模:“十二五”期间.政府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方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炒作多年的“智慧城市”终于迎来了“智慧社区”的分水岭,2013年春节后,全国各地对“数字化社区”、“智慧社区”建设的投入给予了较大关注,给持续低迷的国内中低端门禁市场引来一丝新的转机。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安防受政府在“平安社区”概念上的影响,全国各地“出租屋门禁”试点工程近几年又进一步得到落实;从产品设计及技术整合上又彻底改变了小区门禁从传统低端应用走向中高端技术应用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经营中的滨水区开发与经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滨水区土地功能置换要注意与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相结合,土地布局应具有弹性,用地布局要有延续性。政府部门在制定“年土地供应计划”时,应优先考虑滨水区开发的土地供应,以引导滨水区良性开发;应对城市中心区现状开发强度已经较高的滨水土地与城市新区土地搭配拍卖,以保证滨水区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