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为天地对世间万物无所私爱,任其自生自灭;也可理解为老天爷对万物都宽容、平等,任尔东南西北中,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相似文献   

2.
老子曾经在道德经中对天地万物有这样一段迷人字眼的描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说,天地尽管变化辨纭,万物却是时刻滋生,并目可以看见生命的往复循环。  相似文献   

3.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建筑技术的进步,使今天的设计在满足“适用、坚固”的要求上已无大的障碍。相应地,对建筑形式的探讨则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焦点。现在,建筑形式的花样真是应接不暇。当我们面对这缤纷灿的世界,如何把持住自己呢?我一直这样想:建筑如作文。文学是用语言架构起来的,而建筑也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文学在由语言构架的过程中有篇、章、句法等结构关系支撑,建筑也类似;文学在用语言表达意义的时候,存在文辞修饰现象,而建筑的装饰手法更是数之不尽;它们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当修饰过于华丽而扰人心魄时,本意往往被…  相似文献   

4.
高成 《云南建筑》2008,(6):102-104
沉稳、坚定、细心、谦逊、豁达,这是对昆明兰德设计有限公司段总采访后留下的深刻印象。记者也由衷地想起了古代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及《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诗句。“上善若水”,  相似文献   

5.
人们为什么需要建筑师设计建造一个建筑物?因为人类需要可以用来挡风遮雨、抵御寒冷的居住场所。这间接说明了人们建造建筑物,其目的在于“使用”。那我们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呢?许多中外建筑学家常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来做解释:“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就挑明人类使用建筑就是使用建筑的空间;空间,建筑的主角。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生活中,“文化”一词,恐怕是最为雅士俗人共享的名词了。几乎一切:一切的事,一切的物,几无遗漏,皆可冠以“文化”之名。这真是一个“泛文化”的时代。俗,有“俗文化”;雅,有“雅文化”,一切皆以“文化搭台”,而又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这是中国易学哲理。“道”、“形”、“器”三层内容表征了中国建筑文化架构中的内在联系,即成形规律。“道’嘱于精神文化内涵的范畴,是抽象的理念意象;“形”属于具象载体,能被视觉感观其形体;“器’属子空间的功能效用。老子关于“诞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瞩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盖与易理之论契机吻含。本人初学中文,后学建筑,知天命之年复研周易之理,方悟出中国建筑文化的哲理盖存于周易文化之中,并将此一文化联系运用于建筑创作之中,取得了一定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张宏  李小伟 《中州建设》2002,(11):32-32
著名建筑师莱特(F.LL.Wright)曾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一段话“延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墙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用以强调建筑就其使用价值来说是其空间本身。空间的创造首先要从人的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设计》2006,(6):28-31
一、总体布局设计 “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老子的这句话道出了空间与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空间才是建筑的本质。在本方案中我们本着外部空间宜人化的原则,面对银川地区寒冷、大风的气候特点,将所有的建筑置于一个矩形的容器之中这样做,既起到了防寒、防风、节能的作用,又有利于建筑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发展砌块推动墙改周炳章(北京市建筑研究设计院研究所)“秦砖汉瓦”在我国已沿用了一千多年,无疑这是一种传统的、廉价的地方性材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在我国建筑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而且今天在一些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但是,我...  相似文献   

11.
据说,最早评价房屋与人的关系的是我国的老子,所谓“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人说,建筑被认为是三度空间中的造型艺术,它的实用功能也由此而产生,它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别墅的建造,则更是在创造一种让人感觉舒适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火,是一本书。这本书很厚。如果从50万年前我国的北京人开始用火算到现在,把每年有关火的情况写上1页,这本书就有50万页! 这本书耐读。认真阅读,你会发现,火是人类的生存基础。太阳是地球的总火源,如果没有火,宇宙便会沉入永恒的黑暗和沉寂,哪还有红花绿叶,哪还有四季轮回,哪还有时间感受和视觉功能!我国古代的“五行”相生相继学说讲的是“木生火”,实际上是火生木,火生万物,火生人。五行之火,生命之源!这正是刘禹锡的诗句说的:“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认真阅读,你会发现,火,是人类文明的使者。是火引导人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天与地”自然界万物生成之理念解析大自然之客观存在与万物之生存前提,并以此展开对人工物化环境创造本源之探讨。并就“天地之间”之理念中有关生态学、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依存,宏观与微观等当下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所关注问题,以及为寻觅和拓展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之路给予了非常自我又狭隘议论。  相似文献   

14.
“人之行——亲善;人之品——聚友;人之德——谦逊;人之灵——格致;人之义——责任;人之性——和谐;人之脉——使命”,如同出自典籍般古朴的话语,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有百年“老店”之称招商地产的座右铭。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个提法很可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了尚不到30年,怎么会产生百年“老店”?但如果追溯招商地产股东公司香港招商局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其起源竟是于1872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产生的“轮船招商局”。  相似文献   

15.
堪舆考     
后世风水又称堪舆 ,说者甚众 ,但堪舆一名的来历迄今仍不甚了了 ,今试释之。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于子 ,月从一辰 ,雄左行 ,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 ,十一月合子谋德。太阴所居辰为厌日 ,厌日不可以举百事。堪舆徐行 ,雄以音知雌 ,故为奇辰。《淮南子·天文训》这是堪舆一称书之典籍的最早例子。许慎注 :“堪 ,天道 ;舆 ,地道。”这是从汉代《堪舆历》天地时空合配之术处说法 ,以意言之。史箴说 :“ (《淮南子》)上下文之义 ,是谓天地运行之道 ,致月令有阴阳变化 ;有相冲克之时 ,也有和合之时 ,前者凶 ,后者吉。盖“堪舆”之义 ,实为“天…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并针对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之首要前提,首创之关键问题:解密了“建筑”一词内涵系统与外延范畴;揭示了建筑(物)的绝对本质BZI和根本特征TZ一一建筑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物)及“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发现总结了建筑(物)三大规律与法则GF123;剖破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推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论证了建筑(物)与城市“同一性”,指出无建筑(物)便无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17.
1.作者受L·康“不可测”一说的启发,要从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中寻找一个哲学范畴,来建立对应于这种设计方法论(自“不可测”始,至“不可测”终;以不变“形式”应万变“功能”)的时空新观念。这很有意义。作者找到了“道”学中的“无”。“无”在老子道学中本是指“未规定”的、“原始”状态的世界本原物质(“道常无名朴”、“道法自然”、“道生一、……生万物”)。不过,老子在论述“无”时,所用的一个“容器理论”(作者语,见文章第2页、3页)的例子却引起了歧义。这个例子中:①把“有”与“无”一对矛盾中“无”的一方作为主导因素的能动作用绝对化了;②把“无”的两种含义(如老于此例中的“无”,指的是“空穴”、“缝隙”一类的空间无;而老子“道”中的“无”,则主要是指“未规定”、“无形体”的原始物质。二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
<正>道家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故又名《道德经》。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对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到底是谁至今尚存在些许争议。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三人。一个是周朝"守藏室之官"姓李名耳,字聃,年代稍早于孔子;二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周氏太史,名聃。《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共计五千言。  相似文献   

19.
门窗是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对此就有精辟论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便是说建造房层看得见实体提供的是物质条件,看不见的空间才是有用的。而门窗恰好是空间划分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三月三,即上已节,为古代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汉代以前,上已节必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巨B,不一定是三月初三;自魏朝以后,一般习用三月初三(但不一定为己日),举行“楔祭”仪式。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一L仪志》上有:“是月上已,官民皆于东流水上,口洗浴拔除,去宿垢疾,为大繁”。古人口此为“楔”,饮于水滨,传说这样能除掉身上的脏移之气,避免病疫。《韵语阳秋》:“上已于源水上洗汇、拔除、去宿垢,谓之楔。”(白虎通):“嫁聚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三月三”即由此演变而来,是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