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服装设计是现代设计中的一种形态类型。服装设计首先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其次,要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人类对服装的审美脱离不开时代性和民族性。作为创造服装美的服装设计师只有与其个人修养全面结合,不断积累设计经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具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服装企业越来越希望通过民族的审美传统树立本土设计美学的视觉和风格,但多数的品牌设计对中国审美文化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视觉符号上。文章通过对中国审美意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总结出具有中式审美服装的设计方法,为国内从事中式服装设计的品牌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敦煌石窟艺术的探究,不仅要立足于艺术形态对其进行分析,还要从实用艺术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使古老的敦煌艺术与现代设计应用实践密切结合。对敦煌设计艺术美学的探讨,主要立足于"由器入道"的研究思路,从敦煌石窟艺术的基本形态出发,系统分析敦煌艺术中蕴含的现代审美理念,总结敦煌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应用相结合的途径及方法。基于此,本文拟重点探讨敦煌设计艺术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音乐和服装分别通过听觉和视觉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但这两种艺术类别之间内在的神韵则是统一的。音乐和服装都能使人产生强烈的主观感受,它们之间的结合则可以产生一种联觉的效应。对音乐视听联觉的研究,更有利于发掘欣赏者对二者关系的心理反应,使服装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从而提高服装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观赏度。  相似文献   

5.
民族服饰图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服饰文化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显示出其独特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文章主要从民族服饰图案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从中提取它们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并通过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阐述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以使我们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吸取其精华,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服装。  相似文献   

6.
服装设计是设计艺术中与人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实用性学科。人们穿着服装的目的除了遮掩、保暖等功能之外,还有装饰审美、舒适方便等要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和进步、生活方式在不断的改变,导致原本一些合理的设计也变得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服装生产厂家和设计者对新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对服装结构和构成的合理性进行实验分析,使产品更符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由"艺术概论"、"设计概论"和"设计美学"三个部分组成,审美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文章从存在方式,发挥作用、本质与目的、设计形态与设计过程等方面阐述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审美特征、审美要求和审美实质,诠释了审美活动在艺术设计过程中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了审美淘汰产生,其次介绍了审美淘汰与浪费的关系,审美淘汰有可能产生浪费,以及审美淘汰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最后,总结审美淘汰促进设计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多样性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一些设计师和研究者在植物印染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使得植物印染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植物印染是一种年代久远的印染技艺,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生长的含有不同色素的植物进行色素提取,再应用于纺织服饰品。植物印染技艺受到了返璞归真和回归自然等基本思想的影响,使得这种印染技艺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此种技艺可以把现代审美理念和民间技艺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并应用在服装设计中,是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基于此,文章对植物印染的发展与特征、在服装与纺织品设计领域的应用,以及现代科技与植物印染的结合应用与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得出将可持续发展观念应用于整个服装设计之中,取材于天然的植物印染并结合现代技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理念的应用,可以促进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发展,并是未来服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以其商业化,通俗化的形象,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时尚并随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波普的出现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流行与信息时代的文化,以大胆创新的主题、材料和形式,结合音乐,服装,电影和绘画,走进了高雅的社交场所和时尚变幻的街头,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本文分析波普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实践探索,旨在提出波普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给服装设计领域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11.
设计美学作为新兴的美学学科,给现代设计提供了审美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现代设计美学审美标准的探讨,指出设计的科技之美、创新之美、合理之美以及认同之美;分析了主观意识和客观规律、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的设计美学规律;研究了现代设计美学遵循以人为本、绿色设计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文明阶段产生的一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崭新的美学观,它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充斥的大量工业产品将人与自然隔离,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将生态美学思想引入产品设计领域不仅是对产品设计学科在美学领域的拓展,更能在形式、技术和意境等各个层面唤醒人的自然意识,使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自觉地完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问题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服装设计领域已由现代主义独霸天下的单一美学观发展为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服装设计的意义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以及接受者的个体差异而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解读服装设计共生美学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服装设计与共生美学观的渊源,其次,从服装设计中的个性共生美学观;服装设计中的色彩共生美学观;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共生美学观几个方面对共生美学观如何影响服装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意义上的形式美,是单纯的针对艺术领域而言的,而汽车造型设计则是从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文章从技术美学的角度分析汽车造型的方法,要求设计师从功能、技术等角度去追求造型的变化,在功能形式上注重从生活细节与感触中提炼形式美法则来指导汽车造型设计,在实践案例中挖掘现代设计与技术美学的关系,将传统美学的美融入生活使之设计生活、倡导生活,创造和改变生动的形式美使大众产生享受体验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飞机的外形设计与气动特性密切相关,其外观造型和功能诉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使之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飞机之美是人们对其在审美上的感性认知,是从审美的 角度对航空科技的全新解读。从功能、造型、材料、工艺、装饰五个维度对飞机展开分析可以 发现,飞机之美是科技发展和审美认知合力作用的结果。飞机兼具艺术上的优美与技术上的合 理,预示着工业设计将在飞机外形和内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纵观我国文化历史上下五千年,期间产生了诸多美学思想。而这些美学思想运用到当代海报设计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公益事业的宣传等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今日的地球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成了一个地球村,各国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传统美学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更应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学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前国际,创造出属于我们当代的、新的美学思想,并以此来促进我国广告设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禅宗的美学智慧来源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美学,它所蕴含的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尊重自然、注重内在的艺术境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们对设计的审美。文章通过对禅宗美学思想的研究,希望为中国设计提供可用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8.
水墨设计的美是华夏美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将水墨元素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在探索出具有本土文化的设计语言同时提升设计作品审美品位,进而彰显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平面水墨设计作品中感受到静、虚、空灵的境界,是一种东方式的抽象与时尚,找到真正为世界所认同的"中国设计"。  相似文献   

19.
试图通过儿童绘本《小小恋人》的作品赏析,以设计美学角度解构如何有效传达情感,进而引发对生命美学相关问题的思考。设计美学角度:儿童绘本如何有效完成复杂情感的沟通。生命美学角度:儿童绘本如何动态传达生命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佳婧  彭韧  王健  于金辉 《软件学报》2016,27(S2):220-233
近几年计算审美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但现有工作主要以照片和油画作为研究对象.水墨画以水墨为主,以颜色为辅来表现物体,因而在视觉特征上与照片和油画有显著不同.提出一个水墨画的计算审美评估框架.该框架首先提取水墨画中的颜色、构图和纹理特征,然后用著名画家齐白石的60幅国画作品进行验证.具体先对这些作品进行人工审美评分,然后将计算的特征变量和人工审美评估数据回归得到一个计算审美评估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审美评估结果与人工审美评估结果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达到0.949.该工作为水墨画作品审美评估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人类审美与从水墨画中提取可计算视觉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