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部分治淮情况(一)我省淮河流域基本情况我省淮河流域内有蚌埠、阜阳、六安3个专区,27个县和蚌埠、淮南两个市。共有耕地6,200万亩,人口1,836万人,其中淮北18个县农业人口1,200万人,耕地4,500万亩(其中水稻田110万亩,旱地4,390万亩)。淮南2个市9个县,农业人口505万人,耕地1,700万亩(其中水稻田960万亩,旱地740万亩)。淮北平均年雨量600~800公厘,淮南年雨量800~1,000公厘,其中约60%降于汛期6~9月4个月中,且集中性很大。  相似文献   

2.
安徽淮北平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面积3.74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65万亩。它不仅是安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能源基地之一。因此,国务院1988年将这个地区列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范围,进行重点扶持,综合开发。今年春季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主攻淮北农业的决定。要求到本世纪末,通过开发,使这个地区中低产田基本得到治理,水旱灾害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农业自然资源得到较为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形成综合生产  相似文献   

3.
安徽淮北平原,是我国黄淮海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3.87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71万亩,人口2248万,其中农业人口1938万。这里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是我省粮、油、棉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淮北平原处于华东腹地,地域辽阔,雨量较丰,气候湿润,年降雨量为800~900毫米,年气温14~15℃,无霜期达200~220天,年均日照为2081~2227小时,该区地面水资源不很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涝致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迎春  吴永生 《治淮》2007,(4):11-11
安徽省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经常遭受洪涝的范围包括沿淮湖洼地、淮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淮南支流洼地,面积3.0万km^2,耕地2800万亩。建国以来,经过大力治理,淮河流域洪水威胁明显减轻。洪涝变化趋势是多年平均洪灾减少,而因洪致涝、涝灾损失增加。涝的问题仍较突出。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的农业以旱粮生产为主,午季小麦又占大头。位于淮北平原的宿县地区,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灌溉事业(主要是井灌)三起三落。1987、1988年连遭两年大旱,而灌溉设施的恢复和发展仍较缓慢。到1988年底,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62万亩,占总耕地的  相似文献   

6.
我省淮河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主要堤防长约950公里,其中淮北大堤230多公里,保护着1000多万亩耕地、淮南和蚌埠等重要城市以及两淮煤矿、电厂、铁路等交通能源基地的安全。另外还有一般堤防及行蓄洪堤防1600多公里,保护耕地800多万亩,淮北大堤及城市圈堤内国家固定资产投入200多亿元,堤防一旦溃破,损失不可估量,1991年大水淮北大堤如果溃决,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至少150亿元。1994年水情如何还很难预测。淮河管理工作在新的  相似文献   

7.
一1、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苏省黄淮海平原包括徐、淮、连三市的全部和盐城市的滨海、阜宁、响水三县,共23个县,土地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耕地2895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2%,总人口2214万人,占全省35%,农业人口人均拥有耕地1.54亩,比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淮北平原地处黄淮海平原南侧,包含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全部省境地区。淮北平原土地总面积3.74万km^2,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平均年降水量在850mm左右,亩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39 m^3,不足安徽省平均水平的1/2,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其中自然降水资源的70%以上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地表径流量大,降水总体利用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今年年初来到淮北地区群众集资办水利比较早的蒙城县,分别对柳林、楚村、母集等三个乡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部分农民,调查结果如下:一、基本情况蒙城县位于淮北平原南部,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耕地191万亩。全县51个乡(镇),561个行政村,90.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85万人,人均土地2.4亩。现有水利设施:大、中沟187条,桥涵5160多座,机井4640眼,机电站520座,  相似文献   

10.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南部古老耕作土壤,面积约有4700万亩,主要分布在安徽淮北平原,其次为河南淮河上游平原,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北部等地。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占耕地总面积53%,占黄淮海平原砂姜黑土36%。在这种土壤上种植农作物,粮食亩产只有300斤左右。低产原因,主要是涝渍、干旱、瘠姜等因素。涝渍:砂姜黑土涝渍原因,不外环境条件和土壤性质两个方面。砂姜黑土区,一般地势低洼,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地面径流不畅,特别是在雨量集中的6~9  相似文献   

11.
彭德胜 《治淮》1994,(2):16-18
沿淮行蓄洪区共26处,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265万亩,住洼地人口128万人。蓄洪区总库容72亿立方米,遇中、小洪水时,行洪区分泄流量的30~50%,大洪水时则达50~70%,保证了淮北大堤和沿淮蚌埠、淮南等城市以及重要工矿企业和铁路的安全,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频繁进洪,灾害损失重,地区经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中游防洪的基础及支撑—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项目背景 淮干正阳关以下河道北面是淮北平原,由淮北大堤和颖河、涡河堤防连接形成涡东、涡西两大保护区,区内有1000万亩耕地和600万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产区,有京沪、阜合铁路纵贯其间。区内淮南煤矿及坑口电站是华东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正在兴建的潘集、谢桥等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2000年为3250万吨,目前已部分投入生产。在建的平圩电厂,总装机240万千瓦,已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3.
张法宝 《治淮》2011,(9):5-7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6.7万km2,耕地293万hm2,人口3728万,涉及蚌埠、淮南等10个市38个县(市、区)。先后实施了淮河干流扩大排洪通道工程、行蓄洪区整治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跨省淮北支流治理等防洪工程,淮河中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淮北地区土地面积3.74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97万亩,农业人口1850万人,土地、劳力资源丰富,是安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但是,由于水利没有过关,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低产水平。本文拟对淮北水利治理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黄淮海平原总面积8.58万平方公里,耕地7165万亩,均约占整个黄淮海平原的1/4,人口5291万人。行政区划包括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郑州、开封、商丘、许昌、漯河、驻马店、周口、平顶山、信阳等14个地(市)的84个县(区)。该区农业生产在河南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农副产品占全省比例:小麦占72%,玉米占74.5%,棉花占80.4%,花生占76.3%。  相似文献   

16.
1995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淮北重点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的重大快策,决定用5年时间,投资7亿多元,改造5个市、13个县的中低产田535万亩,宿迁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决定以搞好被列入淮北重点地区的泗洪、泗阳两县9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带动全市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水利建设步代,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增产增收 宿迁市的中低产田能否变成良田沃土,是全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自1996年淮北重点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中低  相似文献   

17.
苏北的徐、淮、连三市和鲁西南的济宁市、菏泽地区,共有耕地4800万亩,占黄淮海平原的六分之一,是我国的一个商品粮基地。我们于去年4月19至26日,在这个地区调查水利建设的情况和粮食增产的潜力,主要情况和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据预测淮河2000年具有增产200亿公斤以上粮食的潜力,约相当于全国2000年计划增产量的20%以上。因此,淮河流域对我国2000年农业再上新台阶有着重大作用。目前,淮河流域粮食亩产为250公斤左右,发展较快的江苏里下河及沂沭河平原区(共有耕地3600万亩),现亩产已超过300公斤,高的已达400公斤以上。而豫东与淮北平原(共有耕地8800万亩),现亩产仅200公斤,比苏北平原亩产低100~150公斤,本流域的中低产田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平原区内。经过综合治理开发,以上两个地区的粮食亩产完全有可能达到目前江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郧阳地区丹江口库区涉及3个县(市)、69541户,270162人,其中农业人口63498户,244937人。库区耕地面积181544亩,人均耕地0.74亩;水面51万亩,人均2亩;山场196万亩,人均8亩。  相似文献   

20.
一、工程概况淮北大堤总长640.782km(安徽省境内长628.338km,江苏省境内长12.444km),是保护淮北平原的主要防洪屏障。淮北大堤涡下段加固工程全长123.690km,上起安徽怀远县涡河口老元塘,下至江苏省泗洪县下草湾,涉及怀远、淮上、五河和明光四个县市。淮北大堤保护区内有耕地1000多万亩、人口600多万,并有在建的特大型煤矿、特大型电厂,合徐高速公路及京沪铁路等穿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