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催化裂化中再生烟气的O2、CO和CO2检测目的及需求(1)测量气体为O2、CO、CO2。通过对再生反应烟气中CO、CO2和O2浓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煤化工行业CO_2的排放及减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CO2减排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煤化工行业煤焦化和煤气化过程中CO2排放问题,估算了未来我国煤化工行业的CO2排放量,提出CO2减排对策:CO2转化固化、CO2工业循环利用和CO2埋存等。指出采用地下埋存的方法是目前减少CO2排放的唯一有效途径,根据我国煤化工行业分布特点,分析了CO2埋存技术在煤化工行业应用的区位优势。并对CO2埋存技术在中国应用前景进行了比较,指出了CO2强化煤层气开采技术的开发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煤对CO2的吸附能力较强,CO2分子会优先吸附在煤表面,减少O2的吸附量,抑制煤氧吸附过程。通过程序升温实验,研究CO2对煤氧吸附的抑制作用,测定煤样在不同CO2浓度下产生O2、CO、CH4的浓度值,分析CO2浓度对耗氧速率、CO产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7%~50%浓度的CO2对煤体耗氧速率的抑制效果明显,对煤样的CO产生率及甲烷浓度有降低作用,说明CO2能够有效抑制煤氧吸附过程,防止煤炭氧化自燃的发生。研究结果对CO2防灭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程红林 《河北化工》2014,(7):48-50,54
煤对CO2的吸附能力较强,CO2分子会优先吸附在煤表面,减少O2的吸附量,抑制煤氧吸附过程。通过程序升温实验,研究CO2对煤氧吸附的抑制作用,测定煤样在不同CO2浓度下产生O2、CO、CH4的浓度值,分析CO2浓度对耗氧速率、CO产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7%~50%浓度的CO2对煤体耗氧速率的抑制效果明显,对煤样的CO产生率及甲烷浓度有降低作用,说明CO2能够有效抑制煤氧吸附过程,防止煤炭氧化自燃的发生。研究结果对CO2防灭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CO2化学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年来CO2化学利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介绍了CO2的催化加氢反应、氨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化学利用方法。对CO2的催化加氢原理及其催化剂进行了论述,阐述了CO2酯化反应的合成条件及应用,提出了氨化合成三聚氰酸的CO2化学利用新方法。探讨了CO2化学利用对CO2减排的意义,并展望了CO2化学利用的研究方向。认为CO2催化加氢和酯化反应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是不可行的,而氨化合成三聚氰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油田绿色开采技术——CO2驱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环保、“绿色”成为了现在工业化的标准。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工作者来说,注CO2不仅能够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的量,同时还能够将以往认为是废气的CO2利用起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因此,CO2驱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注意。本文介绍了CO2驱油技术的发展历史、CO2驱油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机理、CO2驱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以上调研CO2驱的特点,对CO2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CO2的电化学转化固定在缓解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综述了CO2直接电化学还原为化合物、CO2与有机化合物的电羧化反应等电化学固定CO2的方法,介绍了电化学方法固定CO2的相关产物及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丁方园 《山西化工》2011,31(3):39-42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CO2在La2O3(011)表面的吸附和活化,计算了CO2吸附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数.结果表明,CO2在La2O3(011)表面吸附形成6种平衡构型,分别为CO2-η1、CO2-η2、CO2-...  相似文献   

9.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CO2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生存.采用CO2催化加氢方式,将CO2与H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下游化学品,既可以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又可以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CO2加氢平行反应众多,产物众多,选取4种常见的CO2加氢产物CO、CH4、CH3 OH及烃类化合物,对其...  相似文献   

10.
李永恒 《化肥设计》2009,47(1):43-43
化肥厂排空的CO2作为固定层煤气炉的气化剂,能有效地提高半水煤气中CO的含量,为企业创造效益。介绍了氮肥厂CO2的来源和CO2在煤气炉内的反应及利用值;提出了建立CO2储气柜、将CO2引入蒸汽缓冲罐以及直接应用等回收CO2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规整填料塔中氨水吸收CO2的体积总传质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化学溶剂吸收法工艺为基础的燃烧后脱碳是当前比较成熟的已进入工业规模实验的技术路线。而氨水作为一种新的吸收剂受到广泛关注。以气相体积传质系数(KGae)作为表征,对规整填料塔中氨水吸收CO2的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气速、CO2分压、液速和氨水浓度对KGae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工况条件下,KGae随液速和氨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CO2分压的增大有所减小,气速对KGae的影响不大。实验结果对今后填料塔的设计工作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翟翼  张磊  徐迪  康艳红 《辽宁化工》2009,38(3):195-197
阐述了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脱除的各种方法。研究了各种CO2的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中的膜吸收法、吸附剂等,物化吸附法,还有化学吸收剂中的氨水、有机氨等吸收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红磷公司270 kt/a硫磺制酸装置尾吸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尾吸系统设计采用氨肥法脱硫工艺,新建尾吸塔采用2级吸收工艺,利用合成氨装置废氨水作为吸收剂,氧化和浓缩利用800 kt/a硫磺制酸装置尾吸系统现成的氧化和浓缩工序。改造后尾吸系统运行良好,尾气(SO_2)基本能控制在100~300 mg/m~3,氨逸出...  相似文献   

14.
章晨晖 《大氮肥》1997,20(4):270-273
以CO变换的物热衡算、变换各段出口平衡温距和CO平衡浓度的计算结果以及各有关的影响因素为依据,分析和论证大化肥高硫水煤浆制氨中变串低变操作压力的高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黑化恩德粉煤气化炉实际运行中历史数据的分析,找出对有效气含量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及影响规律。通过系统考察恩德炉的气化温度、压力、氧煤比、气汽比及气化剂组成等因素对有效气含量的影响,提出采用纯氧气化是提高恩德炉半水煤气中有效气(CO+H2)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余秋兰  王煤  马光俊  王聪 《化肥工业》2010,37(3):23-25,28
运用ChemCAD流程模拟软件对改进型二氧化碳气提法尿素装置的中压吸收塔进行了模拟分析,对吸收塔上段分别采用稀氨水和纯水为吸收剂时的两种工艺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收塔上段采用纯水吸收可使尾气氨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当纯水用量为80 kmol/h时,尾气中的氨摩尔分数从0.40%下降至0.02%,氨回收率可提高9.11%,年减少氨排放157.9 t。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以离子液体[APMIM]Br水溶液吸收-生成水合物捕获CO2工艺流程,并利用CO2在该离子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数据和在其中生成CO2水合物的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物料衡算. 考察了水含量、压力和液气流量比对气体吸收-水合物生成的CO2双重捕获效果的影响,对比了气体水合物与离子液体水溶液捕获CO2的能力. 结果表明,在较高压力和水含量条件下,水合物捕获CO2的效应强于离子液体溶液;较低压力下离子液体溶液吸收CO2起主要作用. 与纯水合物法相比,双捕获工艺具有一定优势,且突破了单纯水合物脱碳的压力和CO2含量要求高的局限性. 当原料气中CO2低于65%(j)时,系统的脱碳效率低于40%,对于CO2含量较低的气体,其CO2的脱除性能回归至单纯离子液体溶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晓男 《化工设计》1999,9(1):21-22
介绍300kt/a合成氨装置技术改造中,为提高脱碳系统CO2再生塔处理能力,对塔顶操作条件进行的生产实践调查及简捷计算,并对水碳比及操作压力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吕友军  郭烈锦 《化工学报》2006,57(6):1267-1273
通过高压吸收法可以将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气体产物中的CO2与H2分离.基于修正的UNIFAC模型、SRK状态方程以及MHV2混合规则,建立了生物质超临界气化制氢产物高压吸收法分离的气液相平衡的计算模型,讨论了CO2与H2分离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分离器中压力的升高,气相产物中H2的摩尔分数增加,CO2摩尔分数迅速下降,气相中H2的收率不断降低;随着温度升高,气相产物中H2的摩尔分数减小,CO2摩尔分数上升,气相中H2的收率增加;然而,高压吸收的方法不能将气体产物中的CO、CH4、C2H4、C2H6与H2分离.  相似文献   

20.
谢定中  范逢源 《化工进展》2006,25(7):833-836
介绍了双甲精制工艺条件的有关技术概念,阐述了合成原料气双甲精制工艺的实质是甲醇化和甲烷化,醇烷化就是甲醇化甲烷化,只有醇烃化才是双甲工艺的扩展提升技术。说明了双甲工艺的压力可在5.0~30.0 MPa进行,甲醇化以中低压节能,进第二级甲醇化CO+CO2以1.8%~2%、出口CO+CO2以0.1%~0.15%运行能耗最少;在合成气精制工艺中甲烷化不可能产生自热反应。通过对3种补充热方式进行分析评述,说明了用氨合成出塔热气加热甲烷化未反应气存在设备安全隐患和开车顺序倒置等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