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lanning》2016,(3):269-276
目的 分析1例以早发、反复骨折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研究。方法 纳入1例幼年起病,以反复轻微外力下骨折、无汗、痛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儿童患者,评估其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骨骼X线特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产物直接Sanger测序法检测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1基因(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1,NTRK1)突变。结果 先证者主要表现为反复无痛性骨折、痛觉减退、无汗、反复高热等,影像学提示骨折部位出现肥厚性骨痂,血清骨吸收指标轻度升高,腰椎骨密度稍降低。基因检测提示患者存在NTRK1基因第7内含子c.IVS7-33T > A和第17外显子c.2281C > T(Arg761Trp)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母亲分别为上述突变基因携带者。结论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十分罕见,其可引起反复无痛性骨折,NTRK1基因突变是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提高对CIPA骨骼表现的认识及该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160-165
目的 Kozlowski型脊柱干骺端发育不良(Kozlowski type spondylometaphyseal dysplasia,SMDK)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本文报道了1例SMDK患者家系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1例SMDK先证者及其患病母亲及5例健康家庭成员,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进行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亚家族蛋白4编码基因(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4,TRPV4)16个外显子Sanger测序,并以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基因突变分析的对照。同时对先证者和其母亲进行体格,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 先证者及其母亲临床表现为髋内翻畸形,膝外翻畸形,脊柱侧弯且伴有干骺端的改变。Sanger测序显示TRPV4基因(c.1781G > A)杂合突变,其他家族成员及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TRPV4基因11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1781G > A)为该家系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239-245
目的 检测两例散发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患者的RUNX2基因突变并总结归纳CCD的疾病特征、发病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对两例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其致病基因RUNX2的8个外显子片段,进行正反向测序,检测RUNX2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两例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均具有锁骨发育不良、颅骨畸形、囟门未闭合、牙齿发育异常、身材矮小等典型的CCD临床表现。测序结果发现1例患者RUNX2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移码突变c.1126_1127delT p.F376S fs*106,翻译提前终止,导致编码的RUNX2蛋白截短;另1例患者RUNX2基因第7外显子发生无义突变c.1123C>T p.Q375X,导致其编码蛋白提前终止。结论 发现CCD患者中RUNX2基因两处新突变,丰富了CCD的致病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5):491-498
氯离子通道蛋白7(chloride channel 7,CLCN7)是一种特异性位于破骨细胞上的氯离子通道,CLCN7基因缺陷会导致一类以破骨细胞吸收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骨硬化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将CLCN7相关的骨硬化症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恶性骨硬化症(autosomal recessive osteopetrosis,ARO)、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间型骨硬化症(intermediate autosomal osteopetrosis,IAO)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良性骨硬化症(autosomal dominate osteopetrosis type Ⅱ,ADOⅡ)。本文对CLCN7基因功能缺陷所导致的骨硬化症的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468-473
目的 分析全国流调中数字X射线测量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的结果及其特点。方法 收集全国12个流调点4 982例正常受试志愿者行数字X射线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桡骨测量部位和感兴趣区为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其中男性2 110人,平均年龄(54.8±14.2)岁(20~89岁);女性2 872人,平均年龄(55.5±13.0)岁(20~89岁)。结果 前臂桡骨骨密度峰值均位于30~40岁年龄组,男性骨峰值(0.990±0.118)g/cm2,显著高于女性骨峰值(0.844±0.100)g/cm2P<0.001);峰值后,随年龄组的增加而下降,女性各年龄组的下降率均高于男性,特别是50~60岁年龄组女性骨密度下降最为明显(12.87%/10年)。结论 前臂X线骨密度检测系统用于此次流调时的测量结果可反映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及老年人群骨密度不同程度下降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456-460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的骨密度,探讨继发性铁蓄积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输血相关铁蓄积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每次输血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积及相关生化指标以及检测研究结束时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研究患者骨密度与铁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为(1 292.16±655.14)mg/L,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平均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Z值分别为-2.06和-1.58,低于正常人水平。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患者与骨量正常组相比,具有更高的血清铁蛋白和更低体质量指数和血清白蛋白;相关分析提示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及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620及-0.500、-0.410,P<0.05),与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和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血清铁蛋白是影响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矫正年龄因素发现,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和-0.41(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存在骨密度降低,骨密度与体内铁蓄积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4)
目的 探讨1例糖原累积症Ia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a,GSD I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机制。方法 详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lucose-6-phosphatase catalytic subunit,G6PC)基因5个外显子测序,对新突变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 患者为27岁男性,有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典型临床表现,肝穿刺活检支持GSD Ia。患者G6PC基因第2个外显子检测到c.248G>A(p.R83H)错义突变,第5个外显子检测到c.674T>C(p.L225P)错义突变,患者父亲和母亲分别是携带c.674T>C(p.L225P)及c.248G>A(p.R83H)突变的杂合子。采用Polyphen 2和SIFT软件对新发现的c.674T>C(p.L225P)突变蛋白功能进行预测,提示为致病突变,可能损害葡萄糖-6-磷酸酶蛋白功能。结论 G6P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是本例GSD Ia患者的致病基础,发现G6PC基因新的致病突变,拓宽了华人GSD Ia的致病基因谱。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
目的对2例低磷酸酶血症(HPP)患者及家系进行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拓展国人HPP致病基因库,探讨HPP的致病机制。方法对HPP家系先证者和其父母进行生化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素(PTH)、钙、磷等]和骨密度检测。同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alkaline phospatase,live/bone/kidney(ALPL)基因全部12个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结果来自家系1的先证者为36岁成年男性,身高131.0 cm,体重35.0 kg。X线提示多发性胸腰椎骨折和骨盆畸形,生化检测示血清ALP27 U/L。测序发现ALPL基因6号外显子532位杂合突变(c.532T>C),致ALPL成熟多肽中酪氨酸被组氨酸替代。该先证者母亲身高140.5 cm,体重39.5 kg,血清ALP 30 U/L,基因测序证明也是该杂合突变携带者。来自家系2的先证者5岁,其外祖父母为近亲结婚。该患儿身高100.0 cm,体重18 kg。血清ALP 55 U/L[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范围(<10岁)75~344 U/L],牙齿发育不良并脱落,有左股骨中下端骨折史。测序发现该患儿存在ALPL基因2个错义突变,其中9号外显子c.871G>A突变。4号外显子269位突变(c.269A>G)是一个新的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成熟ALPL多肽中天冬氨酸被甘氨酸所替代。该患儿母亲亦是4号外显子c.269A>G错义突变携带者,但其生化指标正常,无骨骼和牙齿异常。结论 ALPL基因6号外显子c.532T>C突变和4号外显子c.269A>G突变是以往未曾报道过的新错义突变,为上述2例HPP患者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4):346-352
目的 通过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好转停药后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停药后的最佳评估时间。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134例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初诊为骨质疏松症(T值≤-2.5),并使用双膦酸盐药物治疗(疗程≥3年)好转停药后的患者,根据评估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停药6个月评估(n=62例);B组停药12个月评估(n=55例);C组停药6个月和12个月均评估(n=1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被纳入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用药时间、治疗终点和停药后不同时间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钙、血磷、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和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等临床资料。结果 62例停药6个月评估患者,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分别为(1.063±0.13)、(0.817±0.08)和(0.896±0.080)g/cm2]较治疗终点的基线骨密度均有降低趋势,其中腰椎和全髋骨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变化值小于骨密度仪的最小有意义变化值(least significant change,LSC),则无临床意义。55例停药12个月评估患者,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分别为(1.071±0.09)、(0.815±0.08)和(0.887±0.07)g/cm2]较治疗终点的基线骨密度降低更为明显,其中腰椎、全髋骨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密度有明显的降低(P=0.085)。17例停药6个月和12个月均评估的患者,停药6个月时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有降低趋势,停药12个月的骨密度相对于停药6个月的骨密度进一步降低。各组患者的骨转换指标(bone turnover marker,BTM)较治疗终点的基线骨转换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好转停药1年时评估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可早期预测及评估转归。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4):342-349
目的 分析北京城区与农村老年人群的股骨近段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结构参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接受髋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扫描的174名50~70岁的北京居民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居住地分为城区组(n=118)(男性46名、女性72名)和农村组(n=56)(男性31名、女性25名)。统计学分析由QCT测得的股骨颈体积骨密度(femoral neck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FN vBMD)、全髋体积骨密度(total hip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TH vBMD)、股骨颈面积骨密度(femoral neck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FN aBMD)、股骨大粗隆面积骨密度(trochanter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TR aBMD)、股骨粗隆间面积骨密度(intertrochanter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IT aBMD)和全髋面积骨密度(total hip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TH aBMD)等参数以及股骨近段骨强度(hip strength analysis,HSA)参数,包括股骨颈干角(neck shaft angle,NSA)、颈宽度(femur neck width,FNW)、髋轴长(hip axis length,HAL)、股骨颈横截面惯性矩(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股骨颈横截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曲率比率(buckling ratio,BR)、平均骨皮质厚度(averaged cortical thickness,ACT)、截面模数(section modulus,SM)等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结果 城乡男女身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城区老年男性体质量(73.66±12.63) kg显著高于农村男性(67.8±9.58) kg(P<0.05);城乡男性之间的FN vBMD、TH vBMD、FN aBMD、TR aBMD、IT aBMD、TH aBMD、NSA、FNW、HAL、CSMI、CSA、BR、ACT、SM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农村女性HAL显著高于城区女性HAL(109.41 mm vs 104.2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骨密度及骨结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老年女性HAL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外,本研究人群股骨近段QCT骨密度与骨结构参数无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