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设计了负荷传感系统,使液压泵的输出压力与负载需求相匹配,以降低液压电梯的能耗,并改善乘坐电梯的舒适性。设计了以TL494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对负荷传感系统进行了液压电梯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初步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液压起重机中的负荷传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荷传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液压控制技术 ,在许多新开发的液压起重机上得到了应用。负荷传感系统可根据负载的变化 ,对泵流量作相应的调节 ,使换向阀 (包括回转阀 )节流点前后的压差保持不变 ,即泵的压力总是等于负荷压力与此节流压差之和 ,使泵流量始终与换向阀上调节的流量需求相适应。因此 ,负荷传感系统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 ,使调速刚度大为提高。另外 ,负荷传感系统使起重机具有良好的复合操作性。对起重机而言 ,操作者要求的流量 (与操纵杆的动作幅度成比例 )往往设定的比泵的可能排量大 ,当几个操纵杆同时动作时 ,流量就不够了。在此情…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现代化大马力拖拉机液压系统的组成及系统中负载传感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拖拉机负载传感泵的工作过程,负载传感泵已广泛应用于拖拉机液压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5.
李杰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2,(Z1)
介绍了液压挖掘机当今较为先进的负荷传感技术 ,着重对负荷传感压力补偿技术进行研究 ,分析了负荷传感压力补偿系统的作用机理 ,总结了负荷技术在挖掘机上的应用型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液压挖掘机开心负荷传感泵控系统(OLSS),并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建模.计算机仿真,给出了 OLSS系统的静、动态特性曲线,并给出系统喷嘴传感器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OLSS 系统有明显的节能作用,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液压双缸同步系统在偏载情况下同步性能较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引入负荷传感技术调节系统压力的方法,使得系统流量不受负载变化影响,从而达到双缸同步。阐述了负荷传感液压双缸同步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负载敏感泵、多路阀及整个系统的AMESim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模型的仿真分析表明:单个油缸动作时,系统流量不受负载变化影响,油缸速度保持恒定;双缸同步动作时,两回路流量不受偏载影响,当输入信号相同时,双缸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8.
博世力士乐AIOVNO变量柱塞泵。是斜盘轴向柱塞变量泵,适用于开式回路的液压传动。通过调节斜盘可无级改变流量。强力轴承保证较长的使用寿命。高的功率质量比,小的外形尺寸、低噪声,良好的吸油性,响应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基于AMESim的负荷传感与LUDV液压系统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负荷传感与LUDV液压系统,分析了在单泵多执行机构时负荷传感与LUDV液压系统的工作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负荷传感变量泵、负荷传感液压系统与LUDV液压系统的AMESim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锚杆台车上几种液压负荷传感油路的对比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其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并提出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液压负荷传感技术必将成为工程机械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负荷传感技术在重型平板车液压控制系统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负荷传感液压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液压技术在重型平板车上展现了其应用趋势.在介绍了变量泵负荷传感系统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某型号重型平板车的工艺要求,设计开发了具有节能、高效和可控性能高的转向与悬挂液压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2.
13.
为保证怠速时仍然满足转向助力要求,在发动机额定工作状态下,普通的液压转向系统往往存在流量过剩,造成能量损失较大的现象。采用定量泵负荷传感技术可以实现转向液压系统流量按需分配,仅需增加较低的费用,即可实现叉车节能的目标。本文重点阐述定量泵动态负荷传感系统技术在叉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伸缩臂叉车负荷传感转向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伸缩臂叉车转向的形式和特点,研究了伸缩臂叉车转向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功能,设计了伸缩臂叉车负荷传感转向系统。分析了负荷传感转向系统液压原理及系统的特点。所设计的负荷传感转向系统满足伸缩臂叉车多种转向方式的要求,实现了节约伸缩臂叉车液压系统能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负荷传感技术的应用与产品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负荷传感液压系统的组成以及基本工作原理,在对负荷传感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对负荷传感变量泵的类型与特点,产品研制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负荷传感全液压转向系统因具有良好的转向调节性能和明显的节能效果,在轮式工程机械当中普遍采用.分析了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并建立其数学模型,同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分析了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及影响转向性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