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受南京铁路站场的制约,地铁南京站主体结构被分割为南侧明挖区、过站区和北侧明挖区等三个部分,过站区在既有南京铁路站场下方,其结构型式为双线分离式隧道,隧道跨度大、埋深浅、线间距小,采用暗挖矿山法构筑。在既有铁路线下修建地铁车站,必须严格控制线路沉降。通过在地表线路和便梁支墩上布置沉降测点并跟踪施工进程进行监测,探讨地铁过站隧道施工对地表线路变形的影响。监测结果表明:铁路线路加固措施和过站隧道施工方案是合理可靠的。同时也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提出关于类似工程施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善一 《山西建筑》2008,34(13):280-281
针对南京地铁一号线南京站下穿铁路站场施工难点,介绍了车站隧道采用超前大管棚结合小导管预支护,CRD法分部开挖的施工技术,并对线路的稳定性和暗挖隧道结构的变形进行监测,顺利完成了地铁车站暗挖段下穿南京站铁路站场的施工,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深圳地铁7号线笋洪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该区间需穿越广深铁路笋岗站铁路站场。文章以此工程为背景,阐述地铁隧道下穿铁路站场地基加固技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加固方案,保证了地铁隧道的正常施工和铁路运行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隧道施工对土体产生扰动会引起周边及上部土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地表变形。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最大难点在,于既要保证施工期间不能影响铁路列车的正常运营,同时又要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减小隧道施工对地表及其他构筑物的影响,控制路基及轨道的变形十分必要。论文结合深圳地铁7号线下穿广深铁路实际工程,从设计方面对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措施要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低温建筑技术》2019,(8):111-114
针对南宁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近下穿既有南环线铁路隧道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对地表和既有隧道结构及轨道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下穿段一定范围内的盾构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和上方铁路隧道的影响,能够将地表沉降、既有隧道衬砌变形及结构安全、轨道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沈阳地铁9号线区间隧道紧贴下穿既有车站施工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下穿既有车站的CRD法隧道施工相关技术,并根据工程实例对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对地面沉降的监测及分析,研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暗挖平顶直墙法对既有车站的影响。现场监控测量和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地铁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时,采用CRD法能将地表沉降量控制在规范和设计要求的范围内,有效控制了工程安全风险,确保了既有车站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7.
以某市地铁7号线新螃区间为依托,系统介绍了下穿既有车站的CRD法隧道施工相关技术,内容包括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案、施工工序和技术措施等。并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2号线的轨面沉降、地表沉降和洞内收敛研究采用暗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程度。现场监控量测和施工实践表明,该CRD法隧道的施工方案获得成功,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大城市地铁隧道常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通过对北京地铁15号线清华东站站后折返线区间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13号线及京包铁路施工过程的沉降控制,分析总结了大断面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线施工沉降控制技术。下穿隧道采用浅埋暗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为保证下穿期间既有地铁13号线桥桩的稳定,下穿隧道采用全断面注浆加固,地面进行深孔注浆加固措施,有效控制了施工对既有线沉降的影响,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可行的风险源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北京地区冲洪积地层条件下,地铁机场西延线隧道下穿既有5号线北新桥站工程为依托,对地铁隧道采用洞桩法施工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引起地表及既有地铁车站的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沉降控制方案。结果表明:下穿施工工程中,地表和既有车站底板沉降主要产生在浇筑二衬扣拱阶段。地表沉降呈现出以既有车站两侧的下穿隧道上方为中心沉降量最大,向周边沉降量逐渐减小的特点。车站底板形成与车站中线平行的沉降带,中间条带沉降量最大,两侧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小。本文对洞桩法施工工序提出优化方案,改变浇筑二衬扣拱前,开挖中导洞的距离,模拟结果表明:中导洞开挖隧道总长的1/4后浇筑相应段的二衬扣拱,相较于中导洞开挖贯通后浇筑二衬扣拱,地表最大沉降量减少25%,既有车站底板降量减少7%。  相似文献   

10.
邢旗胜 《建筑技术》2020,51(7):789-791
在临近既有地铁车站暗挖隧道施工中,大多需对地层进行深孔注浆超前加固,以确保既有地铁车站结构稳定。结合北京地铁3号线东四十条站施工横通道,根据地层情况,在保证深孔注浆超前加固效果的前提下,优化深孔注浆的施工方式、注浆压力、注浆量、配合比等参数,控制施工沉降,确保既有地铁线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地铁南京站采用双洞式隧道过站,隧道埋深浅,控制因素多,先前国内没有类似工程经验,文章通过对设计方案、结构计算及铁路线路防护措施等介绍,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京南站交通综合体为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客站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方面进行阐述和思考。对如何建设好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铁路客站综合体,使之在规划设计,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结构沉降控制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至东大桥站区间隧道采用平顶直墙结构垂直密贴下穿既有2号线朝阳门站。采用FLAC~(3D)模拟分析了密贴下穿施工引起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规律,据此提出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方案,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进行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下穿段两沉降缝间的既有地铁车站结构为沉降控制的重点区域;区间隧道下穿施工期间,初支背后回填注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千斤顶顶升则是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的关键措施;隧道开挖初期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显著,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千斤顶顶升力并加强注浆质量,确保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等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博  孙伟  洪帅 《低温建筑技术》2012,34(10):70-72
对地铁车站穿过既有环线施工进行了设计,根据工程情况,对地层进行了注浆加固,并利用夯管法进行了地层预加固,分别进行了夯管参数的设计,对堵头墙用钢格栅+连接筋+网喷混凝土进行支撑,在既有区间与车站拱顶之间土体内采用水平跟踪注浆技术。施工中对既有线进行了加固。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南站主站房工程具有尺度大(主站房南北向约410m,东西向约156m)、跨度大(最大柱网尺寸72m)、分缝多(承轨层六道结构缝,候车层两道结构缝)、错层及夹层分布多、结构类型繁杂(包含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三种结构类型)、荷载种类多(承轨层列车相关荷载分布复杂)、所涉规范跨领域(涉及普通民用建筑规范及铁路桥涵规范)等诸多特点。本文叙述了“建桥合一”结构的主要特点和设计方法,介绍了站房各主要楼层(承轨层、候车层、屋面层)的结构特点及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铁中和村车站基坑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京地铁中和村站进行了施工监测,掌握了基坑变形、支撑轴力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动态,取得了丰富的监测数据,并依据监测对施工进行信息反馈,确保基坑施工稳定,为类似的工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铁常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围岩情况普遍较差,变化多,地下水丰富,隧道坍方冒项的风险很大,发生概率也大,如何在地表建筑物密集,交通繁忙的地段迅速处理好坍方事故,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是设计和施工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以南京地铁二号线区间隧道矿山法施工过程中一次坍方事件的抢险处理过程为实例,介绍了此类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以最快的时间恢复正常施工,及时、有效地降低损失,减小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土地区采用暗挖法施工地铁车站风险高、难度大。文中采用二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三、四和六导洞PBA工法导洞开挖和扣拱施工后地表沉降及导洞初支位移情况。经过计算比选,四导洞方案工序转换减少、施工难度降低,对差异沉降和周边环境影响控制有利,适合黄土地区暗挖PBA工法车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能对贵广线榕江车站路堑边坡止水咬合桩的变形及安全性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路堑边坡进行了计算分析,拟得到路堑边坡的应力、位移分布情况及咬合桩的安全性。对贵广线榕江车站路堑边坡止水咬合桩的变形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对百年水位下的路堑边坡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咬合桩和路堑在百年水位下的安全稳定性,并为工程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钟勇军 《广州建筑》2008,36(5):39-42
地铁几乎都以浅埋隧道在城市密集群地表以下修建,岩层风化严重,特别在沿海地区和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带,地下水发育,为寻找更适合于矿山法隧道、车站的防水方法,广州地铁在四号线大学城南站四、七号线联络通道进行了喷涂防水试验。本文结合广州地铁建设的工程实践认识,阐述了矿山法暗挖隧道喷涂防水施工试验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