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既有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处理后的的隔震性能,本文采用SAP2000软件对既有框架剪力墙抗震加固结构和既有框架剪力墙隔震加固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二者在地震作用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得出与抗震加固结构相比,隔震加固结构周期延长、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均变小。说明采用隔震加固能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框-剪结构剪力墙中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宏团  张海龙 《建筑结构》2005,35(12):45-46,51
从理论上探讨了剪力墙中断对框-剪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工程,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通过地震反应分析的结果,证明了从反弯点中断剪力墙是不安全的,而从剪力墙剪力为零处以上中断则不会对原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且减小了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  相似文献   

3.
转换层下部结构刚度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竖向刚度规则性和地震剪力传递突变程度有较大影响,等效刚度比是衡量转换层下部结构相对刚度的重要设计指标。本文对8度区某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等效刚度比的控制进行分析讨论。首先,通过转换层下部结构高度线性插值对等效刚度比进行修正,其次,通过调整转换层层高和转换层下部结构剪力墙厚度两种方式,分析不同等效刚度比对结构整体指标、构件受力和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效刚度比越大,转换层与其上一层的层间位移角比和有害层间位移角比越小,等效刚度比小于1.0时,转换层与其上一层的有害位移角比突变增大;设置转换层对转换层以上3层的地震剪力分配产生了较大影响;框支框架的相对刚度比越大,水平力传递突变程度越小;随着等效刚度比增加,结构主要屈服部位由结构底部转移至转换层以上部位。  相似文献   

4.
结合一栋25层住宅,分别按普通剪力墙和内置短肢剪力墙两种结构体系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与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通过对比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塑性铰发展情况和滞回曲线等性能参数来比较两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内置短肢剪力墙具有抗扭刚度好、抗侧刚度较小、层间剪力小等特点,在抗震性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墙体作为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可概括为: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结构顶点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通常较小,能够满足抗震变形要求.因此,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在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剪力墙的数量会影响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本文通过位移模式得到了刚度特征值-反弯点相对高度曲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框架剪力墙在带转换层处的抗震性能,根据转换层的设置高度的不同,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建立了四种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维模型,用反应谱法分别分析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地震反应力、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的侧向刚度。分析结果表明:转换层的设置的越高,结构的自振周期就越大、结构的地震反应力越大、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以及结构的侧向刚度减小,这些变化趋势对结构的抗震来说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剪力墙分布形式与布置数量对于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拟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某24层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设置2种沿不同方向的地震波,作用于3种不同的剪力墙分布形式的结构上,并对其结构频率及层间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地震波的作用方向不同,相同的剪力墙布置形式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同一地震波作用下,采取合理的剪力墙布置形式并适当增多剪力墙数量可以提高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低温建筑技术》2016,(3):55-58
为研究结构抗震性能因落地剪力墙布置方案不同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建立三种不同的落地剪力墙方案,运用反应谱法分析了结构自震周期、地震反应力、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侧向刚度。分析结果表明:在转换层设置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三种方案在转换层以下的地震反应力、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侧向刚度对比,第三方案的抗震性能最好。这是由于方案三的落地剪力墙在结构的周边布置更加的多、分布也更加均匀,这样方案三就对抗震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9.
落地剪力墙的数量是影响框支剪力墙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主要运用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分析某一框支剪力墙结构,通过改变落地剪力墙的数量,对结构的周期比、层间位移角、刚度比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得到在不同数量落地剪力墙布置下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布置的剪力墙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上述4种剪力墙模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研究。对4种结构模型的剪重比、层间位移角、周期比等主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针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在结构的中间及周边布置少量剪力墙,适宜布置在结构周边;中间及周边布置的少量剪力墙能够承担大部分剪力,并提供足够的抗侧移刚度;周边布置的剪力墙可以有效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减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效应。上述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剪力墙的数量的确定是直接影响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切实问题。在总结已有各种剪力墙数量的确定方法后,对各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发现通过软件建模并与其它方法相结合是一种更为方便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是否可以不到顶的问题,通过ETABS软件建立了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探讨了剪力墙截断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位移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收集到的313片混凝土剪力墙受剪性能试验资料,对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推荐的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公式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我国规范混凝土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式、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式和美国ACI规范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式,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范推荐的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为试验结果的偏下限值,具有91.7%的保证率;而用上述3种计算模式建立的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公式,亦采用试验结果的偏下限值,均具有不低于95%的保证率。建议以我国规范的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式为基础建立的公式,可作为混凝土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原祥  范弘 《山西建筑》2002,28(12):52-53
为解决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结构施工中剪力墙墙体钢筋位移的难题,分析了钢筋位移的原因,并提出要采用水平筋架,梯形支撑架和“一字形”卡筋的制安等措施来预防钢筋的位移。  相似文献   

15.
周洲 《山西建筑》2006,32(17):71-72
介绍了剪力墙的边缘构造设计方法,阐述了剪力墙结构的厚度和配筋问题的解决措施,论述了剪力墙连梁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剪力墙结构超长问题的解决方法,以保证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11层商住楼工程概况,提出了首层转换部分框支剪力墙和无转换层剪力墙两种结构形式,利用广厦结构CAD软件计算了内力和配筋,并通过广厦概预算系统分析了单方含钢量和结构造价,比较了两种结构方案的经济性,结果表明,两种结构形式的经济指标差别不明显,为了适应商住楼的功能要求,实现首层大空间,建议优先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抗剪承载力的理论分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59片符合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基本要求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试验数据,分别考虑了灌孔砌体强度、剪跨比、竖向压力、水平钢筋等因素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给出了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的配筋砌块短肢砌体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与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相比,该公式适当增大了灌孔砌体和竖向压力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水平配筋利用效率系数随着水平钢筋配筋率和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4片以剪切破坏为主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剪切破坏以腹部混凝土斜压杆压碎或表面钢板拉断为破坏特征,无轴压力作用时,墙体腹部混凝土形成45°交叉斜裂缝,表面钢板发生45°剪切屈曲;轴压力可提高墙体的斜截面承载力;当剪跨比小于0.85时,随剪跨比减小,墙体受剪承载力增大,当剪跨比大于0.85时,剪跨比的变化对墙体受剪承载力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类组合剪力墙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交叉斜杆模型,即当墙体达到极限状态时,钢板可视为45°分布式斜拉杆,混凝土可视为45°分布式斜压杆,拉压杆相互垂直.进而推导了组合剪力墙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拟合试验结果,考虑轴压力对组合剪力墙斜截面承载力的影响.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建立了模型,分别对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两种结构体系的小高层建筑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模态分析,并对比了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在较高设防烈度地区对于小高层建筑结构宜优先选用剪力墙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竖向连接技术和水平连接技术的不同的连接形式,并简要总结概述了各种连接技术的优缺点,为从事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和新型连接形式的研发人员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