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22,(5)
为获得体外稳定表达的高抗菌活性新型抗菌肽,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获得了拟穴青蟹抗菌肽Scygonadin (简记为Scy)和斜带石斑鱼抗菌肽Hepcidin 3 (简记为Hep3)的杂合抗菌肽基因scygonadinhepcidin3 (简记为scy-hep3),将scy-hep3与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p PIC9K质粒连接,构建了分泌型表达载体p PIC9K-scy-hep3,用电转化法将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中,经甲醇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后获得杂合抗菌肽Scy-Hep3,并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 PIC9K-scy-hep3,用体积分数为0. 5%的甲醇诱导表达24 h,分泌表达上清液中获得了稳定表达的相对分子质量约24 000的表达产物,与预期杂合抗菌肽Scy-Hep3的大小相符;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杂合抗菌肽Scy-Hep3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被测的3种革兰氏阳性菌(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4种革兰氏阴性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弗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12μmol/L);对比于单一的抗菌肽Scy和Hep3,杂合抗菌肽Scy-Hep3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本研究结果将为杂合抗菌肽Scy-Hep3的生产和开发应用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81-82
为获得溶血活性低、抗菌活性高的杂合抗菌肽,以家蝇抗菌肽Cec Md和中国林蛙抗菌肽Chensirin为母体肽,并结合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的原则,设计出6条具有抗菌潜力的新型杂合抗菌肽,将其命名为CC22、CC28、CC29、CC30和CC34(1),CC34,利用SOE-PCR技术合成所需的目的基因,并将其克隆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 GAPZαA,通过电击转化技术,将其转化至毕赤酵母SMD1168中,经含有Zeocin的抗性平板筛选阳性转化子,YPD液体培养72h后,经Tricine-SDSPAGE检测出目的蛋白,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纯化。检测结果显示,表达产物CC29对大肠杆菌、鸡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5μg/ml;CC34(1)对大肠杆菌表现相对较弱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00μg/ml;CC34对鸡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μg/ml;且杂合抗菌肽对有益菌均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6条杂合肽的溶血活性均呈现较低水平,其中表现出抗菌活性的3条抗菌肽中,以CC29的溶血活性最低,CC34(1)和CC34相对次之。结合抑菌活性,CC29和CC34的抑菌效果较为明显,从而确定溶血活性低且抗菌活性较高的CC29和CC34为新型杂合抗菌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
选择13株性能良好的乳酸菌对5味抗菌、抗病毒中草药(板蓝根、甘草、陈皮、苦丁、苦藠)进行发酵,检测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乳酸菌在5味中草药中均能生长,每种中草药均有最适发酵菌株;抑菌试验表明,不同的乳酸菌菌株发酵5味中草药表现出不同的抑菌能力,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板蓝根、陈皮、苦丁、苦藠的上清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甘草被发酵后基本无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试管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测定黄皮,白皮松,香榧,侧柏,龙柏,雪松,圆柏等7种常见园林植物的挥发油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包括抑菌和杀菌两个方面)。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植物挥发油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为侧柏=龙柏>圆柏>雪松>香榧;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为侧柏>圆柏>龙柏=雪松=黄皮>白皮松>香榧;仅圆柏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具有抑菌作用,所有供试植物挥发油对绿脓杆菌均无抑菌作用。实验证明,圆柏,侧柏,龙柏,雪松具有较强抗菌活性,是较为理想的城市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的栽培树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4):28-29
目的:通过抑菌试验了解中药鹅不食草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方法: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乙醇提取物对福氏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枯草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藤黄微球菌、酿酒酵母的抗菌活性。采用试管比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鹅不食草提取物除福氏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酿酒酵母无抑菌活性外,对其余菌株均有抑菌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显著。结论:鹅不食草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在临床抗菌消炎方面有极大地优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8):6-7
目的:了解采收于春、秋季云南鸡屎藤根对四种实验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集于春、秋季的云南鸡屎藤根的水提取液,用试管稀释法、平板计数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进行体外抑菌、杀菌实验。结果:春季采云南鸡屎藤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2)的抑菌作用最强,对绿脓杆菌(ATCC27853)的杀菌作用最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2)的抑菌作用、大肠杆菌(25923)的抑菌、杀菌作用优于秋季采云南鸡屎藤根。秋季采云南鸡屎藤根对痢疾杆菌(2a24577)的抑菌作用最强,对绿脓杆菌的杀菌作用最强,其对痢疾杆菌(2a24577)、绿脓杆菌(ATCC27853)的抑菌、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2)的抑菌作用均优于春季采云南鸡屎藤根。结论:采集于春、秋两季的云南鸡屎藤根的水提取液对四种实验菌均具有抑菌、杀菌作用。针对不同的致病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应选择不同季节采收的云南鸡屎藤根治疗。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2)
为深入研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阴离子抗菌肽SCY2的抗菌活性,将抗菌肽SCY2的成熟肽序列与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p PIC9K质粒连接,构建了分泌型表达载体p PIC9K-SCY2,用电击法将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经甲醇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 PIC9K-SCY2,用0.5%甲醇诱导表达24 h后,分泌表达上清液中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11 000的稳定表达产物,与预期的抗菌肽SCY2成熟肽的大小相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质谱鉴定,有6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与预期一致;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抗菌肽SCY2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对被测的革兰氏阴性菌无抑杀活性(>50μmol/L);抗菌肽SCY2同抗生素进行协同抗菌试验,发现SCY2与四环素协同使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抑杀存在协同作用,SCY2与青霉素协同使用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抑杀具有增强作用。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抗生素与抗菌肽协同使用可有效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2)
为深入研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阴离子抗菌肽SCY2的抗菌活性,将抗菌肽SCY2的成熟肽序列与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的p PIC9K质粒连接,构建了分泌型表达载体p PIC9K-SCY2,用电击法将其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经甲醇诱导表达和亲和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 PIC9K-SCY2,用0.5%甲醇诱导表达24 h后,分泌表达上清液中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11 000的稳定表达产物,与预期的抗菌肽SCY2成熟肽的大小相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质谱鉴定,有6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与预期一致;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抗菌肽SCY2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对被测的革兰氏阴性菌无抑杀活性(>50μmol/L);抗菌肽SCY2同抗生素进行协同抗菌试验,发现SCY2与四环素协同使用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抑杀存在协同作用,SCY2与青霉素协同使用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抑杀具有增强作用。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抗生素与抗菌肽协同使用可有效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5)
通过分析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凝集素(MCL-T)对细菌的呼吸代谢及细菌中总DNA、总RNA和可溶性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及MCL-T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膜蛋白(OMP)的相互作用及其核酸酶(RNase)活性,研究了MCL-T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MCL-T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代谢过程中的磷酸戊糖途径(HMP);MCL-T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共同培养时,随着MCL-T质量浓度的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中的总DNA、总RN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固相吸附测试表明,MCL-T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膜蛋白结合,两者的结合具有浓度依赖关系,该结合位点受N-乙酰-D-半乳糖酰胺(N-acetyl-D-galactosamine,GalNAc)及猪胃黏蛋白(Mucin from porcine stomach,PSM)的抑制,MCL-T具有RNase活性。研究表明,MCL-T通过抑制细菌的呼吸代谢及细菌中总DNA、总RNA和可溶性蛋白来发挥抑菌作用,同时其抑菌活性还与凝集素的OMP结合结构域和RNase活性结构域相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704-707
目的:比较研究油茶粕与油茶粕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和去垢作用。方法:1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含生药质量浓度为0.5 kg·L~(-1)的油茶粕和油茶粕中药复方提取液对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抑菌环直径;同时采用试管稀释法检测其对以上各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utration,MBC);2采用国标GB9985—2000方法测定含生药质量浓度分别为0.117 kg·L~(-1)、0.235 kg·L~(-1)、0.47 kg·L~(-1)的油茶粕和油茶粕中药复方提取液对不锈钢片上污垢的去垢能力。结果:1含生药质量浓度为0.5 kg·L~(-1)的油茶粕中药复方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环直径明显大于相应浓度油茶粕提取液;油茶粕中药复方提取液对伤寒沙门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MIC值均低于油茶粕,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MBC值均低于油茶粕;2油茶粕中药复方提取液的去垢能力明显高于相应浓度油茶粕提取液,以含生药质量浓度为0.117 kg·L~(-1)时的差异最明显。结论:油茶粕中药复方对伤寒沙门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与和杀菌作用优于油茶粕;油茶粕中药复方的去垢能力明显优于油茶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6):409-414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2,(1)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假溞状幼体Ⅲ期及仔虾的消化酶活力,分析比较了各发育期幼体和仔虾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口虾蛄幼体发育过程中,淀粉酶活力先增大,至假溞状幼体Ⅴ期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纤维素酶活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仔虾的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力显著小于假溞状幼体酶活力(P<0.05);随着幼体的发育,幼体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活力逐渐增大,除了仔虾的脂肪酶活力和Ⅺ期假溞状幼体无明显差异外(P>0.05),仔虾期的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幼体的酶活力(P<0.05)。研究表明,口虾蛄幼体消化酶活力的高低与幼体发育期有关,同时受食性和各发育阶段能量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2)
用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酶(0、500、1 000、1 500 U/kg)的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23 g左右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56 d,研究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 000U/kg植酸酶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胃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8.14%和20.09%,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鱼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鱼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活性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的胃淀粉酶活性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3)
采用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对150日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基本没有分化,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可见肝脏和胰脏;3日龄时,口裂形成,肠道开始分化;6日龄时,消化道已经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上下颌可张合,初步具备摄食能力;12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肠道皱褶和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成,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发育至47日龄时,肠道呈螺旋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趋于完善,接近成鱼。本研究可为太平洋鳕苗种的科学管理和营养饲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1)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Z1)
以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为原料,利用丙酮沉淀法制备褐藻胶裂解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原酶液与丙酮体积比为1∶1.4;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和pH为30℃和8.5。酶促反应结果表明:此酶的热稳定性及耐酸碱性较强,受多种金属离子的影响;EDTA对酶活力的影响较小。酶促动力学曲线表明,vm ax=5.928 U/mL,Km=9.001 mg/mL。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2,(2)
为研究蛋氨酸硒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45±5)g、体长为(10±1)cm的刺参270头,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蛋氨酸硒,使饲料中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分6组进行投喂试验,饲养60 d后测定刺参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硒添加量从0增加到1.0 mg/kg,刺参的体长特定增长率从0.11%/d提高到0.34%/d,体质量特定增长率从0.18%/d提高到0.46%/d,均呈上升趋势;肠质量从1.67 g提高到2.21 g;相对消化道质量从0.032 3提高到0.037 0;脏壁比从0.060 8下降到0.051 7。研究表明,蛋氨酸硒可明显促进刺参的消化、生长,且随着蛋氨酸硒含量的增加,促进消化、生长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Hist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induced experimentally with cadmium (Cd) in Antarctic limpets (Nacella concinna), exposed for different times and concentrations were compared to controls. At the light microscope level, samples exposed to the contaminant for short periods (6, 12 and 24 h) at tw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0.25 and 0.5 mg l(-1)) showed no alterations compared to controls. After 48 h of exposure at a 0.5 mg l(-1) Cd concentration, vacuolisation of the basophilic cells was observed. After 72 h exposure, there was a marked loss of all the digestive gland structure, with cell autolysis and loss of basophilia.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4)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