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24)
为探讨七鳃鳗性腺组织中是否含有具有纤溶活性的菌株,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的性腺组织为材料,筛选分离出1株高效的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采用纤维平板法检测了其上清液的纤维蛋白水解酶活性。分离菌株的上清液能够于0.5h内迅速降解纤维蛋白原的Aα链和Bβ链。此外,纤维蛋白平板实验结果显示该上清液不具有纤维蛋白水解酶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形态学观察及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活性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直杆菌,与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登录号为AF418217)的同源性最高,其相似度可高达99.7%。该活性菌株被鉴定为气单胞菌,并命名为气单胞菌L1(Aeromonas L1,Genebank登录号为KP255445)。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6)
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通常以宿主鱼类的血肉为食,其口腔腺分泌液可能含有防止血液凝固的活性肽或蛋白质组分。将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于37℃温育后,分别与纤维蛋白原或血清白蛋白反应。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经37℃温育后发生降解,降解后分泌液的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明显高于未降解的分泌液,并能够在短时间内降解纤维蛋白原的Aα链、Bβ链和γ链,但是对血清白蛋白则无降解作用,这表明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经温育后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较高纤溶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组分。经温育后发生降解的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具有较高的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为阐明七鳃鳗的抗凝机制以及新型抗凝血剂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4)
为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摄食节律,试验中将粉末状饲料与水按1∶10混合均匀后形成浊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浊度变化,通过计算每个时段投饵1 h后养殖水体因单环刺螠摄食造成浊度的改变值,来获得各时段单环刺螠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不同时段的摄食强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一天中单环刺螠摄食最高峰出现在18:00,次高峰为6:00,且6:00、18:00两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摄食最低峰出现在3:00,次低峰为21:00,此2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单环刺螠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单环刺螠的投喂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4)
为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摄食节律,试验中将粉末状饲料与水按1∶10混合均匀后形成浊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浊度变化,通过计算每个时段投饵1 h后养殖水体因单环刺螠摄食造成浊度的改变值,来获得各时段单环刺螠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不同时段的摄食强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一天中单环刺螠摄食最高峰出现在18:00,次高峰为6:00,且6:00、18:00两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摄食最低峰出现在3:00,次低峰为21:00,此2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单环刺螠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单环刺螠的投喂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6)
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溶栓疗法效果显著。在新型溶栓制剂的研究中,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重组纤溶酶,实现酶的高效表达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336-340
为探讨不同饵料(微绿拟球藻、2/3微绿拟球藻+1/3螺旋藻、1/2微绿拟球藻+1/2三角褐指藻)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体质量约0.5 g)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结果表明:用混合饵料投喂可显著提高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P<0.05);在一定盐度范围内,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盐度为20~28时幼螠清滤率和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幼螠的清滤率为(262.16±3.90)mL/(ind.·h),摄食率为(123.41±0.74)×10~4cells/(ind.·h);温度对幼螠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为15~25℃时,清滤率和滤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水温为20℃时幼螠的清滤率最高,为(251.33±10.16)mL/(ind.·h),水温为25℃时幼螠的滤食率最高,为(159.11±4.35)×10~4cells/(ind.·h)。研究表明:在较为理想的外界环境下,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与食物来源相关性较大,以混合饵料投喂效果最好;盐度和温度对单环刺螠幼体的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幼体摄食的最适水温为20~25℃,最适盐度为28。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4)
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黏液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研究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奇艺变形杆菌Bacillus mirab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阴沟肠杆菌Aerobacter cloacae、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性,采用抑菌圈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直径以判断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的单环刺螠耐受性要强于湿沙有水;15℃条件下,10只单环刺螠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型分别在1 min(3.33 mL±0.05 mL)和10 min(2.85 mL±0.04 mL)时黏液分泌量较高;湿沙无水条件下多糖(1.04μg/mL±0.10μg/mL)及蛋白质(65.81 mg/mL±2.22 mg/mL)含量均在30 min时最高,且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黏液对所测9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均无抗菌性。研究表明,2.75 g规格的单环刺螠,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耐受性可达48 h以上。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黏液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研究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奇艺变形杆菌Bacillus mirab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阴沟肠杆菌Aerobacter cloacae、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性,采用抑菌圈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直径以判断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的单环刺螠耐受性要强于湿沙有水;15℃条件下,10只单环刺螠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型分别在1 min(3.33 mL±0.05 mL)和10 min(2.85 mL±0.04 mL)时黏液分泌量较高;湿沙无水条件下多糖(1.04μg/mL±0.10μg/mL)及蛋白质(65.81 mg/mL±2.22 mg/mL)含量均在30 min时最高,且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黏液对所测9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均无抗菌性。研究表明,2.75 g规格的单环刺螠,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耐受性可达48 h以上。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3)
为探讨不同饵料(微绿拟球藻、2/3微绿拟球藻+1/3螺旋藻、1/2微绿拟球藻+1/2三角褐指藻)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体质量约0.5 g)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结果表明:用混合饵料投喂可显著提高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P<0.05);在一定盐度范围内,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盐度为2028时幼螠清滤率和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幼螠的清滤率为(262.16±3.90)mL/(ind.·h),摄食率为(123.41±0.74)×1028时幼螠清滤率和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幼螠的清滤率为(262.16±3.90)mL/(ind.·h),摄食率为(123.41±0.74)×104cells/(ind.·h);温度对幼螠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为154cells/(ind.·h);温度对幼螠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为1525℃时,清滤率和滤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水温为20℃时幼螠的清滤率最高,为(251.33±10.16)mL/(ind.·h),水温为25℃时幼螠的滤食率最高,为(159.11±4.35)×1025℃时,清滤率和滤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水温为20℃时幼螠的清滤率最高,为(251.33±10.16)mL/(ind.·h),水温为25℃时幼螠的滤食率最高,为(159.11±4.35)×104cells/(ind.·h)。研究表明:在较为理想的外界环境下,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与食物来源相关性较大,以混合饵料投喂效果最好;盐度和温度对单环刺螠幼体的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幼体摄食的最适水温为204cells/(ind.·h)。研究表明:在较为理想的外界环境下,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与食物来源相关性较大,以混合饵料投喂效果最好;盐度和温度对单环刺螠幼体的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幼体摄食的最适水温为2025℃,最适盐度为28。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6)
以豆渣和麸皮为固体发酵主要原料培养好食脉孢霉,用生理盐水浸提取发酵后培养基、硫酸铵40%,80%两次盐析后,用Octyl-Sepharose FF疏水色谱分离出两个组分,均为纤溶酶。再顺次采用Sephadex G-25凝胶色谱、SP-Sepharose HP强阳离子色谱和Superdex 75凝胶色谱对好食脉孢霉发酵产生的纤溶酶组分Ⅰ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纤溶酶,其比活力为97.52 U/mg,其相对于发酵液的活力回收率为0.74%,总纯化倍数为87.07。经SDS-PAGE、酶谱法活性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切割活性条带进行Q-TOF质谱测序,获得纤溶酶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分别为:N-P-S-G-S-L-S-N-G-A-G-L-E-P-K;P-V-Q-P-G-S-G-Q-S-D-G-T-A-D-V-E-K;S-S-V-M-D-S-E-A-N-M-A-W-N-D-E-R。通过NCBI-BLAST数据库与已报道的纤溶酶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此脉孢霉纤溶酶为新型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