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硫酸盐还原菌(SRB)固定化小球还原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来固定硫酸盐还原菌株,分析不同因素对固定化SRB小球还原硫酸盐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RB固定化最佳时间是菌株增殖64h;最佳包埋条件为:海藻酸钠4%、菌液浓度30%、CaCl2溶液浓度4%;小球在氯化钙溶液中的最佳凝胶化时间为4 h;小球的最佳颗粒粒径为1 mm;最佳环境因素是:温度35℃、pH6.5~7.0、球液配比量1∶10.不同因素下固定化SRB小球对硫酸盐的还原效率最高可达98.76%.  相似文献   

2.
研究添加活性炭载体、活性炭滤层对硫酸盐还原相反应器的启动及硫酸盐还原茵(SRB)在反应器中分布的影响.采用两组平行的经改造的UASB反应器,一组添加活性炭载体并在反应器上部添加活性炭滤层(1^#),一组不添加任何载体(2^#),对比分析硫酸盐还原相反应器启动过程中各分析相的变化、SRB生物相差异及SRB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两组反应器均能成功启动,但1^#启动时间比2^#时间短.1^#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约为1.0-1.2mm,约为2^#的2倍.2^#中仍有部分结构松散的絮状污泥.1^#SRB主要分布在反应器的底部的活性炭载体上和反应器上部的活性炭滤层的下部,而2^#SRB较均匀分布在反应器各部分,因此2^#出水色度差.  相似文献   

3.
乙酸、丙酸和丁酸为SRB碳源时的利用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以乳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富集了硫酸盐还原菌(SRB).研究了乙酸、丙酸和丁酸作为SRB碳源进行硫酸盐还原时,SRB对硫酸盐的还原率及相应3种挥发脂肪酸(VFA)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乙酸、丙酸和丁酸作为SRB碳源时,SRB对硫酸盐还原率的大小依次为丙酸、丁酸、乙酸,SRB对各种VFA理论利用率的大小依次为丙酸、丁酸、乙酸.由此确定利用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作为SRB碳源时,应向使污泥发酵产物中丙酸比例最大的方向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张港油田采出液及注入水中硫酸盐还原茵(SRB)、腐生菌(TGB)、铁细菌(FB)三类细菌含量,分析了张港油田原油集输处理系统及注水系统腐蚀机理,以及温度、压力、PH值、CO2含量等腐蚀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防腐措施,进一步改善了地面系统设施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5.
厌氧处理构筑物中的SRB的生态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处理硫酸盐废水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在处理构筑物中的生态学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论述了影响SRB代谢的重要生态因子(包括pH值、温度、底物资源、抑制剂等),SRB与MPB和AB对H2和乙酸、VFA等共同底物的竞争利用,并介绍了不同SRB种群对底物的竞争,指出对SRB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可使硫酸盐废水的处理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起动条件对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反应器,研究了不同起动条件对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对污泥中硫酸盐还原菌进行了考察:(1)废水中硫酸盐的去除率比较;(2)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及产硫化物活性比较。试验发现,COD/SO4^2-比值是影响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附着型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其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附着型硫酸盐还原菌(A-SRB)对管道和罐壁的腐蚀问题,应用Hungate厌氧技术对附着型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分离、系统发育分析和定量检测研究.研究表明,在地面系统中的SRB菌里,附着型SRB菌占多数,该菌株主要分布在厚壁菌门梭菌纲(Clostridia)、变形菌门的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其中梭菌属(Clostridium)为优势菌属,附着型的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类比较新颖.通过安装在管壁上的检测装置和绝迹稀释法(MPN)联用实现附着型SRB菌的定量检测,该技术已在油田生产中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逐步增加改良培养液中硫酸钠浓度,驯化培养SRB。分析微观形态,通过DNA测序研究菌液中SRB种类,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方法测量钠离子、硫离子的浓度,重度法测量硫酸根,研究硫酸钠对SRB活性的影响规律以及硫酸根还原效率。结果表明:驯化的菌液中硫酸盐还原菌主要为脱硫小弓菌。菌液中硫离子电位较好地反应了SRB生长规律,硫酸钠浓度对SRB生长有一定影响,高浓度硫酸钠延缓和抑制SRB生长,增加了SRB生长适应期。低浓度硫酸钠加速SRB生长。逐步增加培养液中硫酸钠浓度,SRB可驯化至高浓度硫酸钠溶液(30℃、150 g/L)中生长。驯化了一种适用高浓度硫酸钠环境的SRB,其还原效率值在40%~75%范围内波动,为SRB治理硫酸盐渍土盐胀提供了可行的混合菌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处理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ral Drainage,AMD),获得耐低pH的硫酸盐还原菌(Sulphate Reducing Bacteria,SRB),先在pH为7的条件下用Postgate's C培养基对SRB进行富集培养,然后逐步降低培养基中的pH值,依次在pH为6.5、6.0、5.5、5.0、4.5、4.0的Postgate's C培养基中驯化培养SRB,对驯化过程中溶液的pH和硫酸盐浓度进行测定,并对硫酸盐的降解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经驯化后SRB可以在pH为4的环境中生长,驯化传代后的SRB在pH为4的条件下pH上升到5.0左右,硫酸盐的去除率达到38%,驯化效果比较明显。硫酸盐的降解速度模型符合指数速度模型,且培养基中起始pH越低,降解速率越慢。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SRB)和CaCO3垢层共存对20号钢腐蚀行为的影响。通过腐蚀失重法研究平均腐蚀速率,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开路电位(OCP)研究注入水溶液中20号钢腐蚀电化学行为,利用扫描电镜(SEM)、EDS和Raman光谱分析20号钢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和成分,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分析20号钢的点蚀坑深度。结果表明,SRB与CaCO3垢层存在协同作用,CaCO3垢层的孔隙率和垢层下的厌氧环境为SRB的黏附和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接种SRB对CaCO3垢层下20号钢的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硫酸盐还原茵(SRB)是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的主要微生物之一。SRB生长代谢过程中,在碳钢表面形成腐蚀生物膜,改变了生物膜下碳钢表面的微环境,促使碳钢表面形成点腐蚀,进而在其表面出现大而不均匀的渍斑。同时,采用电化学阻抗等测试技术,研究了碳钢在SRB腐蚀过程中生物膜结构与腐蚀行为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有机磷酸酯(OPEs)阻燃剂与重金属铬是电子垃圾拆解区环境中常见的复合污染物。研究300 W汞灯(λ=365 nm)照射下Fe (Ⅲ)在水溶液中同时光催化氧化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和还原Cr (Ⅵ)的性能,考察Fe (Ⅲ)、Cr (Ⅵ)和TCEP初始浓度的影响,探讨UV/Fe (Ⅲ)体系中Fe (Ⅲ)/Fe (Ⅱ)氧化还原循环再生性,并验证UV/Fe (Ⅲ)对其他OPEs降解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UV/Fe (Ⅲ)体系中,光催化降解TCEP和还原Cr (Ⅵ)同时发生。Fe (Ⅲ)初始浓度的增加有利于Cr (Ⅵ)的光催化还原和TCEP的氧化降解。Cr (Ⅵ)的还原随着TCEP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Cr (Ⅵ)浓度对TCEP的降解效率影响并不明显。在UV/Fe (Ⅲ)体系中,5次循环实验都能实现TCEP的完全降解和Cr (Ⅵ)的还原。此外,该体系对其他OPEs与Cr (Ⅵ)的复合污染也有类似的光催化效果。Fe (Ⅲ)作为均相光催化剂可以处理含OPEs和Cr (Ⅵ)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13.
江汉油区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因素对江汉油区硫酸盐还原菌(SRB)生长规律有一定影响。有关实验结果表明:SRB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30℃~40℃;矿化度的适宜范围是(2×104~6×104)mg/L;pH值的适宜范围为6.5~7.5;适宜SRB生长的Fe2+离子的最低浓度应大于20mg/L,当Fe2+离子浓度高于400mg/L时对SRB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SRB腐蚀的几种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生物分析、交流阻抗测试技术,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吡虫啉浓度下的同一类型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对Q235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吡虫啉浓度的增加,SRB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吡虫啉的加入对SRB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对Q235钢的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15.
由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生物学多样性以及在系统发育学上的分散性,采用传统方法筛选活性污泥中的SRB准确率不高,且耗时、耗力,而直接采用16S rRNA基因(rDNA)序列分析方法既耗资又不适合从大量细菌中检测SRB.本研究开发出一种新方法,采用SRB16S rDNA特异引物SRB385F为正向引物,真细菌通用引物EUB926R为反向引物,通过梯度PCR,选择适当的退火温度来扩增SRB通用培养基分离的细菌,通过扩增条带与阳性和阴性对照比较,判断待检测菌株是否为SRB,整个过程仅需6h即可完成.将测试菌株进行16S rDNA测序表明该技术获得的阳性菌株全部为SRB.  相似文献   

16.
厌氧处理构筑物中SRB的生态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处理硫酸盐废水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在处理构筑物中的生态学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论述了影响SRB代谢的重要生态因子包括pH值、温度、底物资源、抑制剂等),SRB与MPB和AB对H2和乙酸、VFA等共同底物的竞争利用,并介绍了不同SRB种群对底物的竞争,指出对SRB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可使硫酸盐废水的处理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摘 要:对处理硫酸盐废水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 (SRB)在处理构筑物中的生态学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论述了影响 SRB代谢的重要生态因子 (包括 pH值、温度、底物资源、抑制剂等 ), SRB与 MPB和 AB对 H2和乙酸、 VFA等共同底物的竞争利用,并介绍了不同 SRB种群对底物的竞争,指出对 SRB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可使硫酸盐废水的处理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 待发论文摘要 厌氧处理构筑物中SRB的生态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稻草作为碳源,研究不同相对投加量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硫酸盐废水的影响,确定去除硫酸盐的最佳稻草相对投加量.方法利用静态试验,在6组反应器(R1-R6)中接种富含SRB活性污泥,pH在7-7.5,T=35℃,w(SO4^2-)=2000mg/L的厌氧环境下,分别投加1g,5g,10g,15g,20g,25g稻草,测定体系中SO4^2-、COD、VFA、pH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6组反应器硫酸盐去除率分别为7.72%,67.52%,100%,100%,100%,VFA去除率分别为89.45%,70.48%,32.12%,20.67%,19.58%,15.79%.R1、R2中COD去除率均达到100%,R3~R6中COD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反应体系中C、N、P质量比为m(C):m(N):m(PR1)=7:6.5:1,m(C):m(N):m(PR2)=100:5:1,m(C):rn(N):m(PR3-R6)远大于100:5:1,碳硫质量浓度比为w(COD)/w(SO4^2-)R1=0.028,w(COD)/w(SO4^2-)R2=0.417,w(COD)/w(SO4^2-)R3-R6〉3.体系中pH均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结论稻草相对投加量为5g时,硫酸盐的处理效果最佳,此相对投加量下w(COD)/w(SO4^2-)值接近SRB完全降解硫酸盐的理论值0.617,SO4^2-、COD与VFA去除率较高,1g稻草去除0.132g硫酸盐,反应体系中C、N、P质量比与pH均达到SRB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UASB(UpflowAnaerobicSludgeBed)反应器,研究了不同起动条件对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对污泥中硫酸盐还原菌进行了考察(1)废水中硫酸盐的去除率比较;(2)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及产硫化物活性比较.试验发现,COD/SO42-比值是影响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8~10时,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基本相同,当pH〈8和pH〉10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为零级反应,但细菌接种量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细菌接种量分别为50%,30%,20%,10%和5%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7.5211,51.6306,45.9764,24、0025和7.326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9,14.75,19.24,33.54和72.52kJ/mol;Cr(Ⅵ)的细菌还原反应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逐渐由内扩散控制区转入混合控制区,当细菌接种量减少至近9%时,转入化学反应控制区,并由此确定了Ch-1菌还原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30℃,pH值10,细菌接种量为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