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朱春林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生命中的喜乐和平安,可以把人从喧嚷的世界中带到可安息之地,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以圣经的内容为主题,整个画面让人可以感受到远离幽暗,向往光明。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去体会一种温情的幸福,分享这种心境给观众带来了安宁,这种信仰情感的升华释放出了新的生命,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造就了他的绘画语言。  相似文献   

2.
高更综合主义绘画观主张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主观幻象。其作品以绚烂的色彩表达狂热的感情,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追求自然之下更为真实的情感世界。本文通过对高更艺术形式的分析与观念的阐释,走进他艺术与心灵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马盖特步行道边有一群以弧形排列的建筑物,从这条弧的中间看去,就好像那排面向大海的破旧商店通过城市边缘的一个工业设施得到了延伸。再往前走几步,这种幻象就会发生变化:这个工业设施的建筑体量似乎是以开放的大海为背景.坐落在与小镇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这个景象会让人想起爱德华·霍珀的绘画作品——一个坐落在科德角的砌有白色墙板的罐头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1)
所谓抽象,即脱离现实,抽取事物共同与本质的特征。如何判断抽象风格在绘画中的审美原则?文章认为抽象绘画的审美原则形式与观念呼吁的是来自人们对作品瞬间的感受而产生的思考。文章从观念性原则、技法表现原则、视觉突破原则出发,强调在绘画艺术中不论表现风格如何改变,抽象风格绘画与其他绘画一样,永远以追寻美好、揭露丑陋的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追求非现实的视觉感赢得人们对艺术思想的认可。因此,抽象风格在绘画中的审美方向最终还是作品本身与人内心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学的语境中,“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往往被视为“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反面,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则常被归入后者。而实际上,他的建筑美学恰恰具有强烈的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及解构主义精神,尤其体现在其作品中突出的“模棱两可性”及对风格与形式窠臼的规避。文章从去中心化及真实与幻象交叠的作品特征、对传统建筑学理念的消解、难以归类的风格与形式,以及他的文脉主义是如何融入后现代解构精神四个角度分析努维尔的建筑美学中的解构实践,并借此梳理长久以来存在于中文学界的对建筑学的解构主义与哲学的解构主义的混淆,厘清一些由此产生的对解构主义的误解,以此获得新的设计启迪。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0)
日本导演山田洋次,被誉为道尽日本人心事的电影大师,他的影片常常反映平民生活,带有喜剧色彩。因为他认为电影应该是扎根于现实的,并让人愉悦的。因此,本文以其近期的系列作品《家族之苦》为例,分析他的电影思想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7.
正傅旭明的名字,我并不陌生,第一次见到他,我误把他认成是60后,这跟他的外表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觉得他的作品深度已经到了60后的深度。就是由于我自己的这个错误,让我对傅旭明充满好奇。他是怎样的人?他是我们的特约艺术编辑,他是记者,他是教师,他是水墨艺术家。最近他的作品在南京金陵美术馆"首届70后水墨艺术大展"展出,不久他又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和他的10年积攒——"墨光心影"个展!a+a与艺术家傅旭明的对话a+a:这次展览和其他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重建童话     
孙美琳 《建筑知识》2011,(8):120-123
他的作品是低调的,又是具有前瞻性的。玩具的造型很单纯,会让你对一些不为人知的可能性差异产生深刻的思考。——丹尼斯?库珀用童话般的绘画语言揭示超现实幻想的米罗已经作为艺术大师写进了西方美术史,但他那变化多端,富有诗性的线条,充满幻想,烂漫童真的画面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超越了时代与媒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3)
在19世纪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欧洲艺术家运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特色开创了绘画的新篇章。德拉克洛瓦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主张表现主观的思想和灵感,注重思想的自由和解放。他画画就像狮子吞噬食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称作"浪漫主义的狮子"。他在创作生涯中,从不间断探索、研究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在冲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束缚后,他的浪漫主义绘画风格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该文针对德拉克洛瓦绘画的艺术特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4)
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米罗征服了全世界,他是拥有睿智灵魂的天才,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艺术家之一。因为色彩和构图独具特色,米罗的作品以独特的、充满活力的、儿童般的幻想世界而独树一帜。米罗是具有独创性的抽象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除绘画之外,他还广泛涉猎陶艺、雕塑、舞台美术等领域。米罗的作品总是令人愉快的,其画面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气息,往往人见人爱。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设计了"走进艺术大师——米罗"的课堂实践,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艺术表现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学会用自己的眼睛从生活中发现美、发掘美,进而展现美。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1)
一幅作品风格的灵魂,取决于绘画的技法,油画技法是油画作品风格的灵魂。在油画作品中,只有技法才能展现出作品的风格。因此,在油画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油画技法的训练,油画技法是画好油画的奠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油画技法的训练能够充分画出具有表现力的油画作品,能够让油画作品展现出艺术魅力。该文分析油画技法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3)
中国画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人们可以通过中国画中的人物、花鸟、器物等绘画内容来了解古人们是如何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在中国的美学观点里,趣味与人生命的本体相联系,在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理反映与抉择上,都有自我趣味的投射与阴极。因此审美的舍取并不完全是人为的抉择,更多是源于天赋的禀性。本论文将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儿童"趣味"切入,探讨中国绘画中儿童题材中的趣味表现,同时也对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对各朝代关于儿童题材绘画的画家及其作品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比较,试总结每个时代的儿童题材绘画的儿童趣味有哪些特点。其次就此类作品对本人对中国绘画理论的一些零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1)
<正>读过卡夫卡作品的人,总会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诸如孤独、恐惧、绝望、威胁、谎言、审判、衰落、毁灭、死亡等字眼,这些文字像暗夜的幽灵一样游荡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构成了他作品的全部主题。为什么会这样?怎样解读卡夫卡?也许是到了一定年龄,让我的眼界越过了浪漫和狭窄,越过了浮夸和荣耀,更能怀着手足之情来理解卡夫卡了。在卡夫卡短暂的四十年里,似乎从来没有看到他生活的明丽,或者说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看来,冯羽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的设计师,为何这样说,源自于他的设计实践。很早之前就开始注意到他低调的存在,他的很多项目虽然不似其他轰轰烈烈,但是清雅并意味深长,欣赏他的设计犹如走进一副现代中国画,艺术即是设计,设计亦是艺术!这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冯羽,了解他的设计故事!a+a与设计师冯羽的对话a+a:通过了解您的作品,感觉您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的设计师,不知道这样的描述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8)
线作为简洁、质朴、最富表现力的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元素,在东西方绘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吴冠中擅用线,他绘画作品中的线超越了传统绘画中的线,富有装饰性和写意性,具有性格特征和抽象意味。  相似文献   

16.
(续上期) 超写实主义则对于人在消费社会中的物化危险性,以及上文所说的“疲倦感”和“孤独感”进行了描述(见图5)。这是杜威.汉森的作品,他的作品是直接从真人身上翻制的。作品完成后咋一看以为是真人,但是仔细观察却没有真人的生气,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是人等同于物的极限:具有最大程度的和真人的类似,但是却只是玻璃钢和其他的综合材料构成的。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人物也多是美国商业社会中的普通人物,在本质上物化了,在精神上感觉是略带疲惫的。 早期消费性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直接,直接将作品和工业产品等同。作品往往…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9)
维米尔是荷兰小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都在潜心研究绘画,以他独特的创作方式名垂千古。维米尔的油画艺术对现代写实绘画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他的作品一直深受后人的喜爱。本文就维米尔绘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探索维米尔绘画的奥妙。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9,(12)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与他的绘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从他的很多建筑作品当中都能够体现出绘画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因此,绘画产生了对其后来建筑设计的影响,从绘画的视角来剖析建筑,寻找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8)
笔者以塞冈蒂尼的绘画作品为着眼点,通过分析他的素描作品,深入了解其生活和绘画进程。他的素描作品体现了他的毅力和独立精神,显示了独具一格的才华。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4)
<正>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获得一种来自于精神上的快感。但在幼儿园,当我们每每看孩子的美术作品时,往往都会有一种疑惑:为什么孩子的美术作品一排排地展出时,总是让人感受到压抑,但很奇怪,分开看每个孩子的作品,却感觉稚拙而不失生动,那么如何让孩子的美术作品成为班级环境中的一个亮点,让孩子的作品产生审美愉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