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及无规共聚物表面上含氧官能团相对生成量和涂膜剥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各种聚丙烯表面上以FT-IR中1710cm~(-1)和973cm~(-1)峰的吸光度比(log(I_0/I)_(1710)/log(I_0/I)_(973))所表示的COOH基的相对生成量在0.6附近时,可反应性涂料的涂膜剥离强度均出现最大值。这是因为在涂膜剥离过程中存在着接着破坏和凝集破坏两种机理,在最大值及最大值之前的剥离破坏属于接着破坏,此时剥离强度随聚丙烯表面上COOH相对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最大值以后的剥离破坏属于凝集破坏,此时剥离强度随COOH相对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及无规共聚物表面上含氧官能团相对生成量和涂膜剥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各种聚丙烯表面以FT-IR中1710cm^-1和973cm^-1峰的吸光度比(log(I0/I)1710/log(I0/I)973)所表示的COOH基的相对生成量在0.6附近时,可反应性涂装的涂膜剥离强度均出现最大值,这是因为在涂膜剥离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3.
通过接触角和剥离强度的测试,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作为热熔胶热压粘接聚丙烯(PP)和茂金属催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的性能,并采用红外、扫描电镜分析了PP/EVA40-2/m-LLDPE复合材料剥离后的破坏区间。结果表明,EVA接触角较小,表面能较高,润湿性较好,采用EVA能有效改善PP/m-LLDPE的粘接性,EVA40-2与PP、m-LLDPE之间的剥离强度分别达到了14.7N/25mm和18.3N/25mm(PP和m-LLDPE剥离强度只有0.8N/25mm);另外,扫描电镜观察PP/EVA40-2/m-LLDPE的剥离表面以及剥离界面,发现在剥离界面处产生大量的无规则塑性形变并存在有少量破坏后的纤维丝,破坏区域发生在PP层和EVA层之间,剥离后,EVA表面凹凸不平,PP表面则较为平滑。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聚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及无规共聚物表面的臭氧氧化反应过程。ATR-IR、ESCA及SEM的结果表明,3种聚丙烯有相同的反应过程,即臭氧氧化反应首先使材料表面的聚丙烯部分生成PP-OH和PP-C=CH,然后-C=C-被臭氧氧化分解生成酮、醛或羧基等,最终氧化产物以羧基为主。臭氧氧化主要发生在处于材料表面非晶态中的丙烯叔H部分上。但由于臭氧对聚丙烯及其共聚物表面的攻击方式不同,溶剂洗净后3种聚丙烯状态将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孔板波纹填料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近  王黎 《化学工程》1999,27(1):19-21
采用液相化学法对聚丙烯孔板波纹填料进行表面改性,并对改性后的填料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丙烯填料表面粗糙度增大并引入含氧极性基团,其表面水接触角从88°降低至45°,临界表面张力由28×-3N/m提高到55×10-3N/m,气相总传质单元数平均增加24%,传质性能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亲水性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瑜  张军  王晓琳  徐建海 《化工进展》2005,24(9):1020-1023
以聚丙烯(PP)为主体,聚丙烯接枝丙烯酸(AA)共聚物(PPgAA),以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为改性剂,利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亲水性聚丙烯。结果表明m(PP)/m(PPgAA)/m(EAA)=70/15/15时,水接触角为82.9°,比纯PP下降了近10°。PPgAA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PP与EAA的相容性,从而改善体系的亲水性。试验表明PP/PPgAA/EAA三元共混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当m(PP)/m(EAA)=70/30时,共混物中随着体系中EAA逐渐被PPgAA所取代(PPgAA添加量从5%增加到30%),亲水改性PP的热稳定性能较PP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臭氧浓度和臭氧发生气组成对聚丙烯表面氧化过程的影响。我们发现,随臭氧浓度的增加,各种聚丙烯表面上COOH基的生成速率变大,而OH基的生成速率变小,且表面上COOH基和OH基的生成比变大。在相同的臭氧浓度下,COOH基的生成速率和聚丙烯种类无关,各种聚丙烯表面上COOH的生成速率大体相等。而OH基的生成速率及COOH基、OH基生成比和聚丙烯的种类有关,就COOH基和OH基生成比而言,其大小顺序为均聚物>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臭氧发生气组成对聚丙烯表面氧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和臭氧发生气为空气时的情况相比,当臭氧发生气为氧气时,即使其体系中臭氧浓度的变化很小,也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氧吸收量或表面氧化分解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制含氟丙烯酸酯单体与其他丙烯酸酯分别以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制得含氟丙烯酸酯溶液共聚物(Ⅰ)和乳液共聚物(Ⅱ),并与不含氟的丙烯酸酯共聚物(Ⅲ)性能进行了对比:Ⅰ在水中浸泡96h后涂膜完好,Ⅲ剥离;Ⅱ在水中浸泡24h后吸水率为12 01%~13 65%,Ⅲ为24 87%;Ⅰ、Ⅱ分别在丙酮和w(NaOH)=5%的水溶液中浸泡24h,涂膜基本完好,Ⅲ则剥离、破裂或溶解;w(氟单体)=5%时以KH-570改性Ⅰ并按上述方法测试性能,涂膜完好,硬度由HB提高到H;Ⅰ与水的平均接触角为62 1°~68 4°,Ⅱ为53 9°~61 0°,Ⅲ为29 1°~30 5°,KH-570改性Ⅰ后为63 4°~67 3°。上述结果表明:含氟共聚物涂膜的耐水性、耐碱性、耐溶剂性和自洁性均优于不含氟的共聚物,且含氟单体与KH-570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用臭氧氧化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涂装性改良时,聚丙烯均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及无规共聚物表面的臭氧氧化反应过程。ATR-IR、ESCA及SEM的结果表明,3种聚丙烯有相同的反庆过程。即臭氧氧化反应首先使材料表面的聚丙烯部分生成PP-OH和PP-C=CH,然后-C=C-被臭氧氧化分解生成酮、醛在等,最终氧化产物以羧基为主。臭氧氧化主要发生在处于材料 晶态中的丙烯叔H部分上,但由于臭氧对聚丙烯及  相似文献   

10.
以纳米TiO2 (Nano-TiO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FM)等为主要原料,通过KH570改性纳米TiO2后,与丙烯基单体共聚制得了活性纳米TiO2改性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及接触角测量仪等手段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改性纳米TiO2、含氟单体均成功引入到聚丙烯酸酯共聚物中;乳胶粒呈球形分布,表面光滑且呈单分散状态,平均粒径为184nm;与丙烯酸酯聚合物相比,改性后涂膜的粗糙度提高,有利于防水防油性能的提升。氟硅单体的加入使涂膜的接触角大大增加,对水和二碘甲烷的接触角分别为125°及110°, 复合乳液用作表面施胶剂对纸张进行测试后,纸张对水接触角为147°,对二碘甲烷接触角为133°,纸张防水防油性随着氟单体的引入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以苯乙烯为核,丙烯酸酯类为壳的核壳乳液,采用丙烯酸为功能性单体,成膜后羧基为极性基团分布在涂膜表面达到亲水目的。讨论了功能单体丙烯酸(AA)在乳胶粒表面的分布情况及其加量对涂膜亲水性的影响,通过电导滴定发现当AA的加入量为3%时,水相中游离的丙烯酸含量为5.57%,聚合物表面的羧基含量为36.11%,涂膜的亲水性达到最佳,水接触角为51.1°。本文还讨论了核壳法和核壳翻转法对乳胶粒表面羧基分布及涂膜亲水性能的影响,两者的电导滴定曲线形状一致,由两个当量点可以计算出水相中游离的丙烯酸含量为1.47%,而乳胶粒表面羧基分布的含量为43.59%,可见,用核壳翻转法合成的乳液,乳胶粒表面羧基分布含量比普通聚合方法合成的乳胶粒表面羧基分布含量高,涂膜亲水性进一步提高,水接触角降低为44.5°。  相似文献   

12.
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含氟(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改变氟碳链长度、氟单体含量以及添加方式等因素,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利用表面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光谱仪和多功能光电子能谱仪表征了共聚物涂膜的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以及表面化学成分,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共聚物涂膜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与其表面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使用长氟碳链的氟单体、增加氟单体用量以及采用在反应后期一次性加入氟单体的方法均有利于提高涂膜表面的疏水、疏油性能;当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质量分数为25%时,所得涂膜表面的氟元素质量分数达到44.284%,对水、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27°和65°。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了玻璃纤维表面对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碳酰氧基]二甘醇(ESPCEG)的吸附热;测定了ESPCEG/乙醇/水溶液对玻璃的前进接触角θ及浸润功,表明该溶液对玻璃表面具有良好的润湿能力。玻璃表面经ESPCEG处理后,对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接触角由未处理表面的54.5°降低到38.8°,对水的接触角由23.8°提高到52°,改善了对树脂的浸润性,提高了憎水性。  相似文献   

14.
以二苯甲酮为光敏剂,通过紫外光辐照引发将苯乙烯磺酸钠接枝到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表面。考察了苯乙烯磺酸钠单体质量分数、光敏剂质量分数对接枝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中空纤维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水接触角和中空纤维膜的水通量研究接枝前后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性。结果表明,当接枝率为13.3%时,膜的水接触角由原膜的110°减小至46°;当接枝率为9.0%时,水通量增加到102 L/(m2·h),亲水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与马来酸酐进行了溶胀接枝反应,当接枝率控制在11.5%时可以获得微-纳米表面粗糙结构的接枝聚合物,水在SBS接枝共聚物的表面接触角明显减小。关键词: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溶胀接枝法;微-纳米表面结构;表面接触角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固相接枝丙烯酸制备亲水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聚两烯(PP)固相接枝丙烯酸(AA)的反应工艺,深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用量及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通过FTIR证实AA确实接枝到PP链上形成PP-g-AA接枝物,并采用水接触角方法表征了接枝物的亲水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90min,PP:AA:BPO=100:10:0.4(massratio)时,可获得AA最大接枝率1.31%,与未接枝的聚丙烯相比,接枝物水接触角由90°减小到81°,亲水性能得到明显改善。DSC结果表明,固相接枝物PP-g-AA的熔融温度Tm和结晶温度Tc略有下降,结晶焓△Hc、熔融焓△Hm略有上升,结晶速率加快,结晶度有所提高;接枝改性提高了PP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杨光杰 《安徽化工》2011,37(4):28-29,33
用氧等离子体对聚丙烯(PP)粉体进行表面处理,采用水接触角(WCA)、红外光谱(IR)对处理前后PP粉体的水接触角、表面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延长,水接触角减小。IR分析表明,在氧等离子体处理中,PP粉体表面有含氧极性官能团生成,导致粉体表面水接触角减小。  相似文献   

18.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结晶与涂膜表面润湿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FMA)分别和不同侧碳链长度(烷烃链长n=4,8,12,16,18)的丙烯酸酯为原料,合成一系列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用红外光谱仪(FT-IR)和多功能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共聚物化学结构与涂膜表面化学成分进行表征,结合表面接触角测试仪测定相应涂膜表面接触角并分析了其表面自由能;同时也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晶行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当非氟单体的烷烃链长n=4、8、12时,聚合物在常温下各向同性,不具有结晶性;当n=16、18时在常温下即可结晶,得到近晶A相的层状纹影织构。特别是当n=16时,烷烃侧链排列更紧密,聚合物的结晶具有更好协同作用,表现出优异的结晶规整性和低表面能,从而提高了聚合物涂膜的疏水疏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压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聚丙烯薄膜,通过接触角考察氩气、氧气及处理时间、放电电压对聚丙烯表面亲水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条件下处理的聚丙烯薄膜接触角憎水性恢复现象.研究发现:聚丙烯薄膜表面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接触角显著下降,氧气较氩气条件下更低;随放电电压增高,处理时间延长,接触角呈下降趋势,最终稳定于一极小值;在氧气氛围中处理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减轻接触角恢复程度,从而可获得较高的、稳定的亲水性聚丙烯薄膜.结果表明:常压等离子体是聚合物表面亲水化改性的简单有效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粘接》2016,(2)
以聚丙烯(PP)为基础树脂,通过与功能性树脂共混制备了与铝板具有优异剥离性能的热熔胶。讨论了接枝树脂(PP-G-MAH)、苯乙烯类弹性体(SEBS),以及尼龙6(PA6)对热熔胶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热熔胶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表面状态铝板的剥离情况。结果表明,当热熔胶中含有20%PP-G-MAH时剥离强度达到最大值,苯乙烯弹性体对提高热熔胶的剥离强度有所帮助,PA6对保持热熔胶高温剥离强度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