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及前体物的去除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以西南某市L水厂为测试对象 ,研究了常规水处理工艺过程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特性 ,并且提出了控制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几点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常规水处理对三卤甲烷前体物 (THMsFP)和卤乙酸前体物 (HAAsFP)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去除率分别为 50 %以上、4 3%~ 6 4 % ,但对卤乙酸和三卤甲烷却无去除作用 ;预氯化是生成出厂水中THMs、HAAs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水体中亚硝酸盐生物毒性和去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其剧烈的生物毒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总结了亚硝酸盐的毒性机理、水体中亚硝酸盐的生物毒性以及去除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饮用水处理中对亚硝酸盐的研究及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北方某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过程及饮用水体中的4种卤乙酸质量浓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水体中只存在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其中三氯乙酸所占比例较大,为52%~90%;常规水处理工艺对二氯乙酸有较为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15%以上,而对三氯乙酸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但总体而言其对卤乙酸有10%左右的去除率;预氯化对卤乙酸的产生起主导性作用,该处产生的卤乙酸占整个氯化过程产生的卤乙酸总量的60%以上,因此常规工艺有必要从预氯化工艺着手加以改进,来更好的控制卤乙酸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4.
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给水厂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月度监测,重点分析了各工艺段出水的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前体物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控制起关键作用的是沉淀工艺和过滤工艺。沉淀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受到混凝效果的影响,随季节有较大波动。过滤工艺出水中三卤甲烷、卤乙酸前体物全年都呈现增长。过滤工艺出水中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增加明显高于卤乙酸前体物。  相似文献   

5.
常规水处理工艺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变化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旭  郭劲松  熊毅  王侠  曹佳 《给水排水》2007,33(1):25-29
以多环芳烃(PAHs)(包括萘、蒽、荧蒽三种物质)和邻苯二甲酸酯(PAEs)(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4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C-MS方法测定了以长江为原水的某大型城市给水厂各工艺段水样中的上述物质.结果表明,7种物质均有检出,但含量均在纳克级,两种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对PAHs的控制有一定的效果,对PAEs的控制作用则相当有限.滤后水经加氯消毒、二次加压等工序后,水中的PAHs和PAEs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萃取(SPE)前处理技术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南京某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各单元中多环芳烃(PAHs)的种类和浓度。结果表明:过程水和排泥水中均检出10种PAHs(除出厂水中未检出),其总质量浓度分别为97.05~216.85 ng/L和[JP2]98.60~188.89 ng/L;混凝沉淀池和滤池对PAHs的去除率分别为39.28%和12.25%,加氯使芴、菲、苯并(a)蒽和苯并(b)荧蒽的浓度增加;出厂水经管网到达用水点后,各单体芳烃的浓度比例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对某市以淮河水为水源、采用常规工艺的3座给水厂2007~2009年每日的原水和出厂水的氨氮和CODMn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市给水厂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70%、71%;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41%、51%;各给水厂对氨氮去除率存在一定差异,但对CODMn的去除率差异不大;该市给水厂氨氮和CODMn的去除率高于一般已有的参考经验值。氨氮和CODMn的去除率与制水量的增减基本无关;进水水质对氨氮的去除率影响较大;水温对CODMn的去除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氯净化副产物的控制与去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氧化氯净化饮用水的副产物以无机副产物亚氯酸盐和氯酸盐为主 ,尤其是亚氯酸盐具有较大的毒害性。控制副产物量首先应在二氧化氯发生方面着手 ,然后才考虑去除。对于氯酸盐 ,目前只有采取发生器控制策略而没有适宜的去除措施 ;对于亚氯酸盐的去除 ,则有硫化物还原、亚铁还原和活性炭吸附以及臭氧或氯氧化等方法 ,除亚铁还原法以外的其它几种方法在去除亚氯酸盐的同时 ,都会增加水中氯酸盐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在民用和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对供水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针对目前大部分水厂仍采用混凝沉淀常规水处理工艺,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LAS的去除效果。以Al2(SO4)3,PAC,FeCl3,PFS为混凝剂,非离子PAM为助凝剂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对LA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而且有机物和LAS的去除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浊度与LAS的去除相关性较差。试验条件下对于LAS去除最佳混凝方案是投加量为40 mg/L的FeCl3。相同水质条件下铁盐混凝剂在除浊、除有机物和除LAS方面优于铝盐混凝剂。pH和水温对LAS的去除有一定影响,较低的pH和较高的水温均有利于LAS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部分地面水源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数是微污染.强化常规处理可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提出5项主要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指标值和强化常规处理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镇江市金西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水与出厂水中AOC浓度波动较大,分别为41~178μg/L和47~198μg/L,均属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临界区间;因氯氧化、混凝沉淀和砂滤等共同作用,常规处理工艺对总AOC、AOC-P17、AOC-NOX的去除率分别为-13%、17.1%与-83.3%,且受水温影响明显;常规处理工艺改变了水中AOC的组成比例,出厂水中AOC-NOX所占比例由30%升至49%。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试系统研究了北方某水库水质条件下,较低投量的臭氧预氧化对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预臭氧的加入提高了常规工艺对CODMn、UV254、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的总去除率。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滤池过滤性能,低臭氧投量(≤1.0mg/L)条件下,砂滤周期可从22h延长至48h左右,且投量0.5mg/L以下时,延长效率较高。预臭氧的加入强化了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物在混凝沉淀、砂滤各工艺段的去除,是砂滤运行周期得到延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朱敏  卞卡 《给水排水》2021,47(8):28-31,78
由于湘江水体出现铊含量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限值0.0001mg/L的现象,以湘江为水源的自来水厂供水安全受到威胁.为了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在株洲市某水厂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性试验,发现预氯化+强化混凝的方法对水中铊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结果 表明:通过增加预处理加氯量,将沉淀出水余氯控制在...  相似文献   

14.
林琳  徐斌  覃操  叶涛 《给水排水》2013,(2):61-65
研究了黄浦江上游水源的二甲基亚硝胺(NDMA)前体物的组成规律,并以某水厂常规净水工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在水厂工艺单元中的削减特征。研究发现:黄浦江水中NDMA前体物主要以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和亲水性组分为主,其组成规律基本与溶解性有机氮(DON)一致,有效控制水中DON的含量是控制NDMA产生的重要方法;常规处理工艺中沉淀、过滤和消毒等整体工艺可削减NDMA生成潜能,但总体对生成潜能的削减不足原水NDMA生成潜能的50%,无法有效去除水中NDMA前体物,且对其他亚硝胺类NDEA、NPIP和NDBA等的前体物去除效果均小于52%。  相似文献   

15.
针对珠江下游普遍存在的水源季节性氨氮和有机物污染问题,采用原水生物预处理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技术路线,开发了三种主要的集成工艺技术,包括高速生物过滤强化常规工艺、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纯氧曝气及活性无烟煤联合强化常规工艺、以平板陶瓷膜为主的集成工艺等,建立了中试基地和示范工程,有效处理氨氮浓度为3~5 mg/L的原水,出水水质达到GB 5749-2006标准,经济有效,稳定可靠,为常规工艺升级改造提供了多样化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6.
All international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 -(micro)biological: bacteria, viruses, cysts, higher organisms, etc.
  • -toxicological: THM, AOX, pesticides, solvents, etc.
  • -organoleptic (esthetic): taste, odor, color, turbidity, etc.
  • -operational: DOC, AOC, pH, Ca2+, HCO3 , CI, SO42−, etc.
The philosophy o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focuses on the removal of all the undesired species, dissolved and undissolved, available in raw water, in such a way that no new undesired compounds are introduced during treatment such as Al, Cl2, THM, AOX and AOC or during distribution such as Pb, Cu, Cd and asbestos.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emoval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lloids and of micro-organisms. Microbiologically stable water during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can be realized by removal of nutrients (DOC, AOC) without the use of chlorine of chlorine products.As an example the treatment systems of the Amsterdam Water Supply based on the relatively very polluted raw water of the river Rhine are described. For future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membrane processes such as hyperfiltration (HF), electrodialysis reversal (EDR) and ultrafiltration (UF) are investigated.Results are shown on convention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oncerning: final water quality, na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cess stability and costs per m3.  相似文献   

17.
超滤膜在饮用水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超滤膜与常规饮用水净化工艺的适配方式成为设计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总结国内饮用水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超滤膜组合工艺,分析预氧化、混凝、沉淀、过滤等预处理单元对超滤膜的影响,并基于超滤膜组合工艺的膜污染减缓机制对不同组合工艺进行了适配性评价,旨在为水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