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沉 《建筑创作》2006,(2):156-161
2005年11月在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的举荐和热情帮助下(建筑创作)杂志社采访小组来到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了解60多年前在李庄曾发生过的那些对中国建筑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诸多往事,特别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时所走过的艰苦历程和在李庄时期所做的学术研究,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营造学社终结60周年;2006年4月20日,建筑大家梁思成先生诞展105周年。 历史的记忆不应湮灭于尘土之中,也许“2006年,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会让您反思,如何追忆建筑大师和保护他们曾经驻足或工作过的地方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卢绳(1918-1977年),字星野,江苏南京人;193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由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热爱,1942年中大毕业后随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学社当时办公地点设在四川李庄),在学社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追随梁思成先生进行中国建筑的学习和研究,一直到学社的最后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卢绳先生应徐中先生邀请到天津大学土建系任副教授;并与徐中先生等老一辈共同创建天津大学建筑系,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第一位中国建筑研究者;梁思成先生对其拒绝留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而深感遗憾。一、卢绳的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29年,在其成立以后的10余年间,学社在朱启钤先生的领导与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极其丰硕的学术成果,使原本在世界建筑史学领  相似文献   

5.
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与历史贡献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观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替历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及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江峰  殷力欣 《建筑创作》2009,(12):170-175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是中国人自己研究建筑史的起点.在不到20年的短暂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改变了世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偏见.培养了一大批理解并热爱传统建筑的人才,为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营造学社为古代建筑典籍做了大量基础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7.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09,8(9):56-56
当我们回顾20世纪中国建筑所走过的百年历程时.会惊奇地发现。中国营造学社从成立之日起.其贡献和影响至80年而未衰,而且今后它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还将继续发生影响。(营造法式〉是由宋代任将作监的李诫(明仲)支持编修的一部划时代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百科全书。先后用了36年于1100年编成。全书共36卷357篇3555条。是对历代工匠传留的经验以及当时建筑技术成就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当时中原地区宫式建筑规范。它比北宋时期完成的《元佑法式》有很大的进步。该书将“材分八等”,标明了我国传统的“以材为主”的木结构的各种比例数据.揭示了我国传统的“木工特点”。  相似文献   

8.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观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替历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及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轨迹与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体现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轨迹与图景,以期洞悉中国建筑研究的关键所在、明晰中国营造学社的重要贡献和精神,激励后学研究中国建筑的致力攻坚。  相似文献   

10.
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中国营造学社反思传统与回应西学所构成的继承与革新、兼收并取。科学与人文、爱国主义等学术精神的凸现是构建中国现代建筑史学的内核,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由中国建筑研究拓展到东方建筑研究的历史起点与逻辑基础,从而在中、西建筑研究的历程上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阚铎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曾是中国营造学社早期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中国营造学社以及中国建筑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整理的古籍至今仍是建筑、园林行业研究的重要文献。然而,由于其后来投身伪满,走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对立面,成为了历史罪人,因此他的名字在各类文献中基本是一笔带过,无法还原其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所做的工作。该文梳理各种文献资料,试图完整地论述其在营造学社期间所做的工作,及对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期是中国建筑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此时形成了一种融合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于一体的新的建筑理念,而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对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也曾有一些建筑理论方面的著作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至今尚未有人具体研究过“中国营造学社”与20世纪前期新兴的中国建筑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中国营造学社”为核心,从文献研究、学术活动、建筑师及职员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这个学术团体对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期发表了崔勇同志的文章 :《中国营造学社部分成员的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发展》。该文详细叙述了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诸前辈在营造学社的部分学术研究活动 ,该文系迄今为止对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内容最丰富 ,篇幅也最多的论文。中国营造学社首开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先河 ,为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事业和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和理论基础 ,在我国建筑事业发展史上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学习和效法。尤其在当今中外建筑文化强烈碰撞的时代 ,更应当学习和发扬中国营造精神。为此 ,本刊特地开辟了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专栏 ,希望今后有更多关于营造学社研究的文章与广大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4.
从破除传统治史方法、重视建筑档案遗存、现存营造学社遗稿提及中国营造学社保护文物的思想、言论等方面探讨中国营造学社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许多前瞻性的具有理论意义的思想,以及其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学社通过将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相结合,对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积累了大量建筑研究、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珍贵资料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6.
梳理自营造学社初创至抗战结束期间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特别是梁思成等所发表论文及专著中体现的主要学术方向,探究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史学建构及唐宋(辽金)与明清两个古代营造体系之建筑、结构与装饰等方面的体系研究与术语阐释所做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而对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诠释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重要学术贡献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金磊 《建筑创作》2006,(1):i0019-i0020
在中国营造学社的见证人、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的推荐下,在李庄镇孙远宾书记及左照环的陪同下,2005年11月上旬,《建筑创作》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一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终于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四川宜宾的李庄镇。这里之所以用“中国李庄”的字眼,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有“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美誉,更在于它有一般湮没的历史,它将遥远的历史真实通过一个村庄作了文化薪传,它不仅养育了一代中国文化精英,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传记;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一、乐嘉藻及其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乐嘉藻,字彩澄,生于1870年(卒年不详),系贵州人。学术界有人说乐嘉藻是一位颇似宋代李诫(字明仲)、明代计成(字无否)、清代李渔(字笠翁)那样的学人。据乐嘉藻的女婿漆运钧所言,乐嘉藻“戊戌求言,由都察院代奏,君两次上书未得报而党祸起。君遂南旋还乡,耻作闲居赋。先导科学。”后又“于黔省创设师范学堂,延外人为教习。此为壬寅秋日事,时国内  相似文献   

20.
一伟大的中华民族,谛造了伟大的华夏之邦,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其中就包括经历了几千年并被一贯继承与发展的中国传统建筑。它的建筑类型品种众多、结构体系自成一格,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