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电脑迷》2008,(20):8-9
近来,"网络暴力"一词被频繁提起,恶搞、人肉搜索等新兴的网络行为似乎统统被扣上了网络暴力的帽子。在虚幻的网络上,暴力真的存在吗?它是否已经危害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这仅仅是危言耸听而已?这里让我们看看最具时代特质,站在风口浪尖的"人肉搜索"吧。  相似文献   

2.
在某种程度上,"人肉搜索"将虚拟网络拉回人间。人们总是希望,在网络上建立一个真实的社区,没有谎言和妄言。在此方面,"人肉搜索"做了最有益的尝试,它在网民范围内建立了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相似文献   

3.
闲话人肉搜索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脑迷》2008,(4)
最近有一个词频频在网络上曝光,很吸引人们的注意,它就是"人肉搜索机"。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巨浪的热门事件大都是因"人肉搜索机"而起:人肉搜索在"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和"华南虎事件"中大出风头,已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社会化网络行为,人们对它也是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4.
<正>在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郭德纲、于谦的相声《败家子》里面有段一支胳膊上戴12只表的经典桥目,想必大家不难猜出这段包袱的原型人物,说的就是"表哥"杨达才吧!实际上,很多诸如此类的网络"扒皮"事件,都是经过网友的人肉搜索这一途径才得以揭露。可以说,一提到人肉搜索就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那么,什么是人肉搜索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肉搜索呢?人肉搜索是指在网络上,针对其他网友提出的相关问题,由"应征者"提供解答的一种信息搜索与提供方式。我们平时所说的"人肉搜索",它是指由现实中的某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肉搜索这一现象入手,阐释网络言论自由的现状与特点,通过人肉搜索第一案解析公民隐私权面对人肉搜索时的危机,在最后试图给出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隐私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良知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从法治、德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及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途径对“人肉搜索”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上前阵子流行一句话:“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因为那里是地狱……1人肉:江湖通缉令"网络虐猫"事件,"辽宁骂人女"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姜岩"事件一段时间以来,这些敏感的关键词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而其无  相似文献   

9.
阮娟 《福建电脑》2010,26(1):59-59,47
随着人肉搜索这些有可能深切影响社会认知的搜索领域不断衍生,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不断产生。如何正确对待人肉搜索,如何认识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成了当今网络社会中刻不容缓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听过这句在网络兴起之初便开始流行的话。但是,如今它要被如火如荼、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运动改变了。成千上万酌网友都被卷入这场搜索运动,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无论是百度还是Google都无法望其项背。无论你是人还是狗,“人肉搜索”都可以将你打回原形,它就像一张骇人的“网络通缉令”,撒开无边无际的大网,让你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11.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肉搜索"成为一个流行词,人工+搜索的模式能够八卦出当事人的几乎所有真实信息。大部分的网民仅将人肉搜索当作猎奇的手段,并没有意识到网络的传播性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评论直接与当事人连接,给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不乏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可以揭露丑恶,维护道德秩序,然而从人肉搜索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游走在道德和法律之问.围绕在其周围的总是不停地争论,褒扬,贬斥,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3.
当一件又一件恶性事件频现,人们开始怀疑、恐惧进而斥责人肉搜索对隐私权的践踏。然而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人肉搜索,无疑是极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不乏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可以揭露丑恶,维护道德秩序,然而从人肉搜索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游走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围绕在其周围的总是不停地争论,褒扬,贬斥,莫衷一是。支持者称,“只有成功获得了足够多人的强烈反感的事件,才可能召集足够多的社会资源而被人肉出来,它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5.
鞠哗 《网友世界》2014,(7):18-18
"人肉搜索"诞生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时代。在为网民获取信息、对网络环境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不适当的人肉搜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人格权,如隐私权、名誉权等。在侵权责任方面应当追究网络服务商及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并应从立法角度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6.
在奖善罚恶、间接规范现实世界生活秩序的同时,‘人肉搜索’引擎却又极易侵犯他人的隐私和人格尊严等人格权,这就是‘人肉搜索’引擎所面临的法律困境。总之,笔者希望‘人肉搜索’引擎能够尽量避免侵权现象的发生,并且尽可能发挥其醇化社会风气、实现网络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功能,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奖善罚恶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是一种形式和技术,其本身并不违法,“人肉搜索”中的侵权行为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权,直接责任人要对其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发起人和网络媒体的侵权责任要区分情况进行认定,对于预见到或明知自己的搜索行为会侵害他人权利的发起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尽到事后跟踪审查义务,没有及时删除侵权内容的网络媒体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解决"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关键在于依照法律对于网络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8.
我们无需再对人肉搜索进行解释,因为它实在太有名,已经成了网民手中的利剑。过去一年,乃至过去几年里,人肉搜索伴随着中国网民见证了麻木的心灵、冷漠的爱情、巨大的悲痛和无耻的谎言。  相似文献   

19.
孙颖 《互联网天地》2009,(10):80-80
继引发争论的“人肉搜索”之后,一种网友自发组织起来的、松散的、非正式的虚拟网络群体一网络观光团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这是一名13岁的北京小学生在前不久《新闻联播》中的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接受采访时说的话。随后,一个叫做《召唤人肉搜索——xxx——很黄很暴力》的贴子在猫扑网(www.mop.com)火爆起来,这位小姑娘的个人详细情况被猫扑网民们强大的“人肉探索”挖掘出来,并在网上流传。他们很快汇聚成狂欢式的语言暴力:准色情漫画、打油诗、恶搞帖……。2007年“很好很强大”的精神,直接导致了2008年的第一名流行语“很黄,很暴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