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定2A14合金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曲线(CCT图),并对该曲线进行应用研究。通过DSC分析和SEM组织观察确定2A14合金合理的固溶温度,采用动态电阻法测得固溶后合金连续冷却过程的电阻—温度曲线,根据曲线斜率变化判断相变信息,绘制2A14合金的CCT图,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连续冷却过程中合金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2A14合金适宜的固溶温度为505 ℃;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相变开始温度先降低,在达到某冷却速度时骤升,然后持续增加;相变主要集中在140~380 ℃的温度区间发生,抑制相变发生的临界冷却速度稍大于38.5 ℃/s;在实验范围内,20 mm厚的2A14合金板适宜采用60 ℃或100 ℃水淬,参考所测CCT图制定分级淬火工艺,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小淬火应力的同时,抑制第二相的析出。  相似文献   

2.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定了20MnSi钢的临界点Ar1、Ar3、Ac1、Ac3及Ms;同时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研究了20MnSi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大致找出了避免贝氏体和马氏体产生的冷却速度,初步确定了生产20MnSi钢的控冷速度范围,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MMS-3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含铌微合金低碳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规律,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建立了实验钢变形和未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研究了加速冷却和热变形对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同静态CCT曲线相比,实验钢的动态CCT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随冷却速度的增大,γ→α相变开始温度逐渐降低;高温变形促进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同时抑制了贝氏体相变,扩大了铁素体转变区;奥氏体变形对贝氏体转变有双重作用:当冷速较低时,变形抑制贝氏体相变;冷速较高时变形促进贝氏体相变。  相似文献   

4.
张雲飞  赵燕青  许磊 《热加工工艺》2015,(6):149-151,154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膨胀仪上测定了07MnNiMoDR钢的临界点Ac1和Ac3;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该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1~5℃/s时转变产物是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10~80℃/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大于150℃/s时,转变产物为马氏体。该钢种CCT曲线的测定可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45Si2Cr钢分别在950℃和900℃奥氏体化后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45Si2Cr钢的Ac1和Ac3点分别是790℃和822℃。钢在950℃奥氏体化时获得全马氏体的临界冷却速度为15℃/s,900℃奥氏体化时是20℃/s。钢的Ms点随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提高而上升,950℃、900℃和850℃加热时Ms分别是320℃、306℃和280℃。45Si2Cr钢在连续冷却时不形成贝氏体。  相似文献   

6.
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采用热膨胀法-金相法测定了ML40Cr钢的临界点Ac1、Ar1、Ac3、Ar3,同时测定了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ML40Cr连续转变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初步确定了ML40Cr盘条的控制冷却范围,为冷镦钢ML40Cr盘条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冷镦钢ML40Cr盘条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采用热膨胀法-金相法测定了ML40Cr钢的临界点Ac1、Ar1、Ac3、Ar3,同时测定了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MK40Cr连续转变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初步确定了ML40Cr盘条的控制冷却范围.为冷镦钢ML40Cr盘条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膨胀法和差热分析法结合金相-硬度法测定T23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曲线(CCT图).由差热分析仪测得了临界点Ac1、Ac3、Ar1和Ar3,由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定T23钢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和M(*),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T23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通过对CCT图的分析,确定铁素体、贝氏体、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相冷却速度.  相似文献   

9.
用Formast-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27SiMn钢的临界点Ac1、Ac3和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27SiMn钢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显微硬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FQK400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分析了不同冷速下钢的组织转变和力学性能,研究了形变对连续冷却条件下相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FQK400钢的临界点Ac1、Ac3分别为730℃和840℃.除30~40℃/s冷速范围内同时有10%的上贝氏体,5℃/s冷速下同时有10%的魏氏组织外,其他冷速下贝氏体均为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针状铁素体.900℃变形50%,使先共析铁索体转变线左上移,依冷速不同,铁素体转变量增加5%~13%,珠光体转变量减少5%~8%,贝氏体转变开始线下降约10℃,转变终了线基本不变,贝氏体转变量减少5%~25%,并使不发生贝氏体转变的临界冷速由0.8℃/s降低到0.3℃/s,马氏体转变量在冷速30~15℃/s时增加了10%~15%,其他冷速时减少3%~7%.变形后的相含量-冷速变化规律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1.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DIL-805热膨胀仪上测定了高硅及高铝QP钢的临界点。测定了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连续冷却转变膨胀曲线,并对比Al元素的加入对QP钢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对制定高硅及高铝QP钢的热处理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膨胀仪测定了C-Mn-Al系TRIP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并运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了C-Mn-Al系TRIP钢相变的理论计算。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研究了其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当冷速0.5℃/s时,组织由许多多边形先共析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组成;冷速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冷速10℃/s时,开始出现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制定一种新型轧辊用钢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过冷组织中存在大量未溶碳化物和组织偏析,通过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可使碳化物充分溶解,得到均匀的组织.  相似文献   

14.
在MMS-300热力模拟机上,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建立新开发的高速列车焊接构架用Mn-Cu-Ti-Nb低碳钢未变形和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形变和冷却速度对试验钢γ→α相变行为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铁素体转变开始温度降低,铁素体晶粒得到细化,同时还促进了贝氏体相变.变形一方面促进了铁素体相变,细化铁素体晶粒;另一方面又抑制了贝氏体相变,使贝氏体含量降低,硬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针对Q420钢特厚板的生产工艺特点,利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该钢变形和未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过程中相变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绘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分析了控轧控冷工艺对其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Q420钢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奥氏体→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Ar3降低,相变后铁素体晶粒细化;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Bs)先升高后降低,贝氏体转变量逐渐增加。随着变形量的增加,CCT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加速了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铁素体相变温度升高,扩大了铁素体区,贝氏体相变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检测了两种成分的9-12% Cr马氏体耐热钢的升温曲线、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冷却曲线、金相组织和维氏硬度,得出了两种钢的CCT曲线,并分析了二者的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采用Formast-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低合金调质高强度钢Q890D的临界点Ac1、Ac3,同时测定不同冷速下的相变点,根据相变点绘制Q890D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在0.1~0.5℃/s时,相变组织为F+P+B;冷却速度在0.8~1℃/s时,相变组织为B;冷却速度为2~5℃/s时,相变组织为B+M;当冷却速度≥8℃/s时,相变组织为M;随冷却速度的提高,显微硬度从263 HV提高到430HV.  相似文献   

18.
利用显微镜(OM)、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和X衍射(XRD)研究一种高Zn含量Al-Zn-Mg-Cu合金在均匀化处理过程中的显微结构演变,使用扩散动力学模型推导均匀化动力学方程,用于确认最佳均匀化参数。结果表明:合金的铸态组织中存在严重偏析,非平衡共晶结构包含α(Al)、Mg(Zn,Cu,Al)2、 S(Al2CuMg)、θ(Al2Cu)和富Fe相。当前研究表明均匀化过程中没有发生Mg(Zn,Cu,Al)2相向S(Al2CuMg)相的转变,Mg(Zn,Cu,Al)2相直接回溶。随着均匀化的进行,θ(Al2Cu)相溶入基体。均匀化后富Fe相仍残留,但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富Fe相中的Zn、Mg元素铸件减少或消失。最佳均匀化参数为440 oC×12 h 468 oC×24 h,这与均匀化动力学的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