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桥梁顶升技术在国内外应用已有一段时期,实践证明,桥梁顶升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加固纠偏技术。文章通过介绍某工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调坡顶升实例,体现国内最新桥梁顶升的施工技术水准。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机场线东直门站下穿既有地铁13号线折返线.为及时消除既有线沉降变形,采用液压同步控制技术对既有线进行3次顶升调整.通过计算合理布置顶升设备,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千斤顶分级、分区参数,根据指令按照沉降变形量进行顶升调整.详细介绍了千斤顶布置和顶升调整施工工艺.实践证明,利用该方法施工,上部既有线沉降变形可满足设计要求,保证了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3.
4.
桥梁顶升技术最早应用于国内为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于铁路桥梁的架设、位移和落梁。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2003年9月,由计算机控制的液压同步顶升技术首次应用于桥梁的整体顶升。在新的一轮城市高速发展中,原市政桥梁常常遇到净空不够或原桥梁需与新建桥梁顺接等问题,利用桥梁顶升技术对城市高架进行改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桥梁整体顶升更换的原理、工艺流程、技术及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液压设备应急预案进行了叙述,探讨PLC控制液压同步顶升技术在桥梁支座更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桥梁结构整体顶升施工的准备工作,着重对千斤顶的选择安装、试顶升、临时支撑垫块的布置等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指出桥梁整体顶升施工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控制工程垃圾的产生数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桥梁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低水头电站库区公路桥梁整跨顶升技术方案,在低水电站建设有关的桥梁改造中为较成熟和经济的方法,可考虑在今后的施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同步顶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桥梁改造技术,以其施工快捷、经济实惠、效果良好等优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叙述了同步顶升技术更换独柱墩跨线桥支座施工方案及施工要点,为此类桥梁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南京某地下步行通道采用非开挖顶管法施工,顶管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及城市主干道。为了保证隧道及主干道安全,施工前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施工全过程,预测施工可能引起的隧道及地表变形。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并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分别对隧道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径向收敛和地表隆沉进行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分析隧道及地表变形规律,明确顶管施工期间隧道及地表变形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研究表明:隧道竖向位移主要表现为隆起,由通道内出土卸荷所引起,工作井基坑开挖对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顶管施工过程中,下覆隧道竖向位移先后经历了初始下沉、隆起增强和隆起稳定3个阶段,地表竖向位移先后经历了隆起增强、隆起减弱和沉降3个阶段;同一监测断面内,地表最大沉降位于通道中心轴线上方,距离通道越远沉降越小;采用微欠挖工艺有效控制了隧道最终隆起和地表最终沉降。 相似文献
12.
13.
14.
北京地区下穿工程中,新建隧道断面及施工方法种类众多、地层条件复杂、既有结构形式多样,有极其复杂的组合关系,目前尚无对既有结构力学响应的系统分析。通过北京地区13个下穿工程案例,总结了新建隧道结构形式及施工措施,明确既有地下结构变形特点,采用两阶段法分析及预测了各因素影响下既有地下结构的力学响应。研究表明:(1)新建隧道包括市政管道、地铁区间及车站,常见的施工方法有多导洞法、台阶法,洞桩托换法和中洞法,新建隧道开挖面积与施工方法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2)既有地下结构实测最大沉降概率分布符合数学期望4.89,方差16.4的正态分布。其中,新建市政管道、地铁区间和地铁车站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地下结构平均最大沉降分别为2.56,3.82,11.07 mm。(3)根据新旧隧道空间位置关系的不同,穿越工程可分为7种组合,其中,既有地下结构力学响应有V,U,W 3种模式。(4)严格控制新建隧道开挖面积,不留或少留间隔土,尽可能选择W型穿越模式,以此减小对既有地下结构的扰动。 相似文献
15.
以近年来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为工程背景,通过事故现场勘查对其发生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围岩动态结构演化的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分区:即迎头区、塑性圈动态演化区、塑性圈稳定区。通过研究各区域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和可监测特征,提出了采用"围岩震动、围岩应力动态、锚杆锚索支护力和煤体钻屑量"进行四位一体的监测预警特厚煤层掘进面冲击地压实时危险性的学术思想,并通过现场实践得出了工程上监测预警特厚煤层掘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的方法和指标。将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陕西、河南等矿区特厚煤层工作面掘进期间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有效预警了掘进期间的冲击危险并及时采取了卸压解危措施,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6.
邻近高边坡的基坑开挖是工程设计和分析的难点。本文通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并结合监测数据,归纳并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随施工进行,两者的力学机制存在较大关联,联合分析边坡和基坑两者的力学机制和整体安全性是设计和分析关注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太原机场新航站楼网架结构进行了受力与变形监测,通过借助ANSYS大型有限元软件对网架结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经实测数据验证,指出该网架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和基于监测的性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大型建筑结构建设中设置健康监测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大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和相关的设备及技术,通过几个实际工程在火灾、地震和台风作用后的性态分析实例介绍了基于监测的建筑结构性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暖通空调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管理第3讲 冷热源及水系统的监测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介绍冷冻站、热交换站和空调水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的监测控制内容、传感器、执行器及相应的计算机和通讯网的配置。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讨论了水系统及冷热源的控制方案,其中包括常规的控制策略,特别讨论了在计算机通讯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热用户运行状况信息的优化控制策略。鉴于冰蓄冷技术开始在我国推广,最后一节专门探讨了冰蓄冷系统的计算机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以某在建山岭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洞口段初期支护产生过大变形的原因,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其开挖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得到了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的受力及变形状况,并提出了变形控制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洞口偏压段初期支护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弯曲变形;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深埋侧拱腰内边缘,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深埋侧的拱脚外边缘和浅埋侧的拱腰内边缘;通过有序减压卸载、增设临时斜撑、洞内注浆、及时成环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变形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质地形条件下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