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分离蛋白的磷酸化改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三氯氧磷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磷酸化改性,磷酸化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4%,。反应pH值为10—1l,加入三氯氧磷与大豆分离蛋白物质的量比为1:3000。测定了改性前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溶性,水溶液的粘度,以及凝胶性,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有了很大的改善。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由4.5漂移到了3.0左右。用^31P核磁共振谱,证实了三氯氧磷与大豆分离蛋白反应的实质主要是赖氨酸及精氨酸残基进行氨基磷酯化反应。  相似文献   

2.
微波辅助磷酸化改性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为目的,微波辅助磷酸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测定改性前后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并与磷酸化改性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相较空白对照、微波对照和磷酸化对照组,微波辅助磷酸化蛋白粉乳化性显著增加,其乳化活性分别提高了3、1.9和1.3倍,乳化稳定性提高了1.3、1.2、1.1倍,乳化性在考察范围内随磷酸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微波辅助磷酸化改性技术参数为预处理2 min,微波功率600 W,微波时间3 min.相较磷酸化改性方法,将改性时间由180 min缩减至3 min,大幅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大豆分离蛋白磷酸化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低摩尔比的三氯氧磷(POCl3)/蛋白质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磷酸化改性.利用响应面法确定了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并且研究了最佳工艺条件下改性后SPI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SPI浓度4%,反应时间30min,POCl3体积0.20mL,pH10.00.磷酸化SPI等电点由4.25降低至3.75,溶解性和乳化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摩尔比的三氯氧磷(POCl3)/蛋白质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磷酸化改性。利用响应面法确定了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并且研究了最佳工艺条件下改性后SPI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SPI浓度4%,反应时间30min,POCl3体积0.20mL,pH10.00。磷酸化SPI等电点由4.25降低至3.75,溶解性和乳化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大豆分离蛋白的磷酸化改性及功能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三聚磷酸钠 (STP)对大豆分离蛋白 (SPI)进行化学改性 ,运用三因素二次饱和试验设计 ,得出最优试验回归方程为 :Y =2 8 2 6+5 89X1+0 93X2 +0 83X3-0 1 5 7X12 -1 2 6X2 2 +2 2 6X32 +0 65X1X2 -0 1 5X1X3+0 3 8X2 X3。并得出 6%大豆分离蛋白磷酸化程度最大的工艺条件是 pH 8 0 ,STP浓度为 3 %,45℃下反应 4h。同时研究了改性前后不同程度下SPI的功能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改性后的SPI的溶解性、乳化能力、持水能力以及粘度等均有很大的提高 ,而发泡性无明显改善。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证明 ,STP与SPI反应是赖氨酸残基所进行的磷酸酯化反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磷酸化处理修饰大豆浓缩蛋白(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SPC),主要研究在SPC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三聚磷酸钠(SodiumTripolyphosphate,STTP)经水热处理改性后,SPC的磷酸化程度、乳化性质的变化。通过水热处理过程中向SPC添加0.1%~3%的STTP制备出不同磷酸化程度的磷酸化改性大豆浓缩蛋白(简称0.1%~3%P-HSPC);同时研究了改性前后SPC乳液乳析率、粒度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其中添加0.3%、0.5%、0.7%的STTP所得改性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分别为0.226%、0.253%、0.28%,其磷酸化程度高于其他STTP浓度制得的改性磷酸化蛋白;并且改性后的SPC乳化性质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凝胶性,因而在食品中有广泛应用。该实验对影响大豆分离蛋白热致凝胶和盐致凝胶外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能与蛋白质浓度、加热温度、加热时间、pH值、CaCl_2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松仁分离蛋白是从红松松籽仁中提取出的一种蛋白质产品。本实验对松仁蛋白进行磷酸化化学改性,利用三聚磷酸钠(STP)对松仁蛋白进行磷酸化处理,改性后松仁蛋白的乳化能力显著增加,并确定了最佳的改性条件为STP浓度6.0%,提取时间为0.5h,提取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9.
磷酸化改性提高松仁分离蛋白乳化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仁分离蛋白是从红松松籽仁中提取出的一种蛋白质产品。本实验对松仁蛋白进行磷酸化化学改性,利用三聚磷酸钠(STP)对松仁蛋白进行磷酸化处理,改性后松仁蛋白的乳化能力显著增加,并确定了最佳的改性条件为STP浓度6.0%,提取时间为0.5h,提取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10.
非最佳改性条件对磷酸化大豆分离蛋白保水力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险峰  袁旭 《肉类工业》1995,(2):31-32,14
在模拟肉类制品生产的一般条件下,对添加三聚磷酸盐和由三聚磷酸盐与食盐或酶制剂混合物的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处理,并测定其保水力。所得结果与最佳改性条件时磷酸化大豆分离蛋白的保水力接近。  相似文献   

11.
选择70℃条件下反应4 h所得到的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样品(蛋白与葡萄糖质量比1∶1)与肌原纤维蛋白以不同比例(9∶1、8∶2、7∶3、6∶4、5∶5)进行复配,测定不同复合蛋白的乳化性能、浊度、表面疏水性、凝胶特性(质构特性、白度值、微观结构分析),探讨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复合蛋白的乳化性和表面疏水性均较肌原纤维蛋白显著提升(P0.05);复合蛋白的浊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30~80℃)而不断增加,随着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比例的加大,浊度不断变小;肌原纤维蛋白与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混合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均显著优于其与天然大豆分离蛋白混合凝胶(P0.05),微观结构比其与天然大豆分离蛋白混合凝胶更加致密均匀;与纯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相比,混合凝胶的白度值下降,但混合比例为9∶1时白度值下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概述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和机理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蛋白质组成、温度、pH和离子强度、剪切力等因素对凝胶功能性质影响,并介绍在凝胶结构功能研究中采用方法,仪器及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冷冻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和乳化性质的影响,选取0.04 g/mL大豆分离蛋白溶液进行研究,以-5℃和-20℃作为冷冻温度,冷冻3 d。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静态多散射稳定性分析仪以及倒置荧光显微镜等方法,研究冷冻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微观结构以及乳化性质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经冷冻处理和未经冷冻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亚基组成基本相同,冷冻使蛋白产生可逆变性;冷冻处理后的样品最大吸收峰在340 nm,证明冷冻后的大豆分离蛋白三级构象发生变化;冷冻后蛋白的β-类型结构均少于80%,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结构增多、β-转角减少,表明冷冻使大豆分离蛋白结构趋于无序化。通过研究浓度为0.002 g/mL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的粒径分布、稳定性和微观结构,发现未经冷冻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粒径多数在20μm以下,冷冻后,乳状液粒径峰型变宽,多数粒径分布在10μm~50μm之间,表明产生了聚集体;通过对乳状液微观结构的观察和对稳定性的测定,发现冷冻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中存在蛋白聚集体,且稳定性与未经冷冻处理蛋白乳状液相比明显较差,表明冷冻处理对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及乳化性质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及其对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蛋白最为精制的形式,作为一种组成成分,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在不同的产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为了探讨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豆分离蛋白物理、化学、酶法改性方面的研究,以及这些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大豆分离蛋白基因工程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方式的适当改性可产生合适的功能性质,拓宽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大豆分离蛋白添加方式对猪肉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分离蛋白是肉制品加工中常用的植物蛋白,能够改善肉制品品质,但添加方式影响肉制品质量。本文研究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和11S球蛋白变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猪背膘对猪肉肉糜蒸煮得率、乳化稳定性及猪肉凝胶色差和质构的影响,并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处理猪肉凝胶中水分分布状态和水分迁移特性的异同。与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相比,添加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猪背膘显著提高(P0.05)猪肉肉糜的蒸煮得率和乳化稳定性,提高凝胶的L*-值和b*-值,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等。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添加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猪背膘的凝胶,T_(2b)和T_(22)弛豫时间较短,说明水分可移动性降低;T_(21)的峰比例增加,而T_(22)的峰比例降低,说明不易流动的水分含量增加,凝胶有较好的保水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减压等离子体处理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研究处理时间对SPI溶解性、乳化活性、触变性、热稳定性及表面粗糙度等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0 W的减压等离子体处理150 s后,SPI的溶解度、乳化活性指数和吸水性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72.83μg/mL、0.584 m2/g和12.675 g/g,比对照分别增加约35%、15%和48%;吸油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当处理时间为300 s时达到最大值2.071 mL/g,比对照增加了12%;流变学研究表明减压等离子体处理使SPI的黏度有所降低,但未影响其触变性及剪切变稀行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减压等离子体处理略微降低了SPI的热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则表明减压等离子体处理增加了SPI颗粒的表面粗糙度。上述研究表明,减压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改善SPI的溶解性、乳化性、吸水性、吸油性,因此在SPI的改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改性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乳状液冻融稳定性。以出油率和分层系数为稳定性指标,研究TGase交联时间、添加量、冻融循环次数对SPI乳状液冻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显微结构、热特性分析比较研究由SPI、TGase改性SPI作为乳化剂乳状液的冻融稳定性,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酶改性对SPI组成的影响,进而分析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3 次冻融循环后改性SPI制备的乳化剂仍保持较好的冻融稳定性,TGase交联时间3 h、添加量1.5%时稳定性较好,微观结构可看出改性SPI乳状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乳状液冻融过程中热特性的差异,反映出改性蛋白在冻融过程中乳状液结晶及融化的热行为得到了改变。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结果表明酶改性使蛋白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大豆蛋白的冻融稳定性。TGase改性大豆蛋白具有较好的冻融稳定性,为其在冷冻食品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豆分离蛋白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变性脱脂大豆粉或浓缩大豆蛋白为原料,经碱、酸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组分较均一、机能特性较强的蛋白质。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在pH4.2~5.6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粘度、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及持水性最弱;在该范围的两侧,随酸度或碱度增加,这些特性逐渐增强。大豆分离蛋白的粘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数学模型为y=1.103e~(0.6028x)+1.06,表现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拓宽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提高其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物理、化学和生物改性,并对改性前后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探讨了pH对大豆分离蛋白及其改性物形成乳状液的影响,并利用成膜蛋白质分子所受的相互作用解释了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受外界条件和内部因素所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适度改性可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碱性有利于大豆分离蛋白及其改性物乳化性的提高;而且用吸光值比(K)可较好地表示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