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出了三个空间参数来表征汽车用薄板表面的频率分量的构成、纹理方向性和峰密度等空间特征。利用触针表面形貌仪和数据采集系统对不同类型薄板的三维形貌进行了测量,计算了各个薄板的空间参数值,对各薄板表面形貌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霖  赵宏 《工具技术》2003,37(3):41-43
提出一种将阴影莫尔条纹法与相位测量技术相结合的物体表面三维轮廓测量方法 ,该方法利用电磁铁和精密机械部件对光栅进行定位控制以实现精确相移 ,并采用三步相移技术对CCD摄像机采集的物体表面形貌莫尔条纹进行相位解调 ,可有效实现物体表面三维轮廓的高速、高精度自动测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分形理论用于薄板表面形貌的研究上,提出了分形维数反映了表面形貌的规律性的观点。利用触针轮廓仪和数据采集系统对几种不同的毛化薄板的三维形貌进行了测量,计算了这些薄板的分形维数,并对这些薄板的表面形貌的规律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卢圣凤  李柱 《中国机械工程》2002,13(18):1545-1548
一种用于表面形貌测量的复合测量位移传感器,它将接触式触针传感器和非接触式光学传感器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得一个表面形貌测量位移传感器同时具备接触和非接触两种测量手段。其特点是利用了一个触针-反射镜测杆机构,将激光聚焦光束直接在被测工件表面扫描转换为对测杆上固接的反射镜扫描。其垂直测量范围1mm,垂直测量分辨率5nm。该传感器工作稳定可靠,使用灵活,可广泛用于研究机构和工业现场等进行表面形貌测量。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MEMS重大专项课题《MEMS动态特性频闪干涉视觉三维测量技术及系统》资助下,研发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 MEMS)动态特性三维测量技术与系统。对已有的微几何量、微材料力学性能和MEMS动态参数测试方法进行研讨。 几何尺寸和表面形貌轮廓的测量是MEMS测量的基础。二维微几何量检测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形貌测量大致可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机械触针式轮廓仪是典型的接触式测量仪器,非接触式测量大多采用光学技术,主要有光针式轮廓仪,采用光切、干涉、投影光栅和微视觉等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利用光干涉法显微镜测量三维表面形貌.利用计算机对在光干涉法显微镜下拍摄的零件表面轮廓条纹图象进行图象识别与处理,自动寻找条纹和计算,直接获得三维表面轮廓形貌.测量结果与触针式轮廓仪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扼要叙述了目前国内外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及其设备的发展状况,较详细地分析了反射散射光强度比法非接触测量和金刚石触针扫描法三维接触测量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提出了为适应高生产率自动化检测的需要,应综合反射散射光强度比法测量和金刚石触针扫描法三维测量法的优点,研制高精度快速三维非接触法新型表面粗糙度测量装置。  相似文献   

8.
机械零件三维形貌的光栅投影测量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基于虚拟复合光栅的三维形貌测量系统 ,利用两种频率光栅的合成投影 ,实现物体表面突变部分的测量。测量系统适用于机械零件的三维形貌检测 ,并且得到令人满意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喷燃雾化器件和涡轮叶片曲面上的微深气膜孔三维测量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四芯锥形相移光纤光栅的三维微尺度传感方法,该方法利用光纤光栅形变感知触测位移,扩展了可测深径比,缩短了测量链。通过外约束液桥力自组装原理形成锥形四芯光纤探针结构,摆脱了商用多芯光纤限制,将光谱信号边模抑制比提高8倍,信号损耗降低3倍。利用光电等效滤波方法解调探针信号,光谱分辨力高达48 fm。探针最小针尖直径可达100μm以下,最大可测深宽比达32∶1,轴向和径向分辨力可达10 nm和30 nm,三维触测重复性达31 nm。  相似文献   

10.
针对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纳米级闪耀光栅工艺中光栅三维形貌难以精准预测及控制的技术难题,提出囊括合成切削轨迹、刀具三维几何特征及工件材料属性的光栅三维形貌迭代更新预测方法,并综合考虑最小切削厚度效应及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间强犁压相互作用对其的影响规律。以间距为1μm,闪耀角为12°,高度为106 nm的理想光栅三维形貌为例,实现了基于上述方法设定相应工艺参数组合的光栅三维形貌确定性加工。试验结果显示光栅间距,闪耀角及高度的加工误差分别为1.1%,4.1%,15.0%,表明了所提出光栅三维形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并讨论了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的技术路径。此外,展示了累计切削行程超过10米后刀具切削刃区域无明显磨损,所加工光栅质量也并未随切削行程增加而出现恶化。  相似文献   

11.
磨粒三维表面形貌分析是针对磨粒二维分析技术的不足而提出的磨粒分析方法。分析了目前磨粒三维表面形貌获取技术特点和实用性,探讨了近年来磨粒表面形貌三维表征描述中采用的几种方法——灰度共生矩阵、分形维数法、方向测度法,并通过分析表明,方向测度法是一个比较好的磨粒表面形貌三维特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P. Podsiadlo  G. W. Stachowiak 《Wear》1999,230(2):400-193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和提高光栅传感器在动态测量过程中信号细分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莫尔信号数字锁相细分方法.该方法采用开环结构,根据光栅莫尔信号的实时频率,利用小数分频方法完成对光栅莫尔信号的细分功能;开发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数字锁相细分电路,并对细分实现过程中的电路关键环节进行详细分析;使用自制...  相似文献   

14.
数控折弯机控制系统中对滑块位移的检测采用光栅尺,该文分析了光栅输出信号四倍频细分与辨向的原理,给出了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实现四倍频细分辨向与计数的设计方法,利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编写了四倍频细分辨向与计数模块程序,并进行了功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电路能够满足数控折弯机控制系统的要求,而且电路简单,修改容易。  相似文献   

15.
精密衍射光栅信号的椭圆拟合与细分校正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选择  郭军  谢铁邦 《工具技术》2003,37(12):47-49
讨论了对相位差为非严格 90°的衍射光栅干涉条纹两路正弦信号的椭圆拟合算法的实现 ;提出了基于光栅正弦信号实际相位差进行残余相移识别的软件细分校正方法 ;分析了常规软件细分处理方法的缺陷并对常规细分处理方法所引起的测量误差进行了仿真。测量系统稳定下的噪声测量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细分校正方法在提高光栅测量精度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机械零件三维表面形貌的测量与评定,分析了激光干涉式位移传感器的光学原理和干涉条纹信号的细分方法.激光干涉式位移传感器的精度达到了5nm左右.另外,带计量系统的二维工作台也是整个测量系统的关键部分.因为采用了光栅尺作为二维工作台的计量系统,所以在表面形貌的测量过程中二维工作台在X和Y两个水平方向上都能获得精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对微结构表面轮廓参数的精确测量,用基于像散原理的并行共焦检测系统获取微结构表面的三维信息,进而实现对微结构表面参数的可视化测量。考虑到微结构表面特点,采用累加弦长双三次样条插值曲面对其表面进行重构。并选择高的插值细分倍率获得连续光顺廓形表面,通过拾取拟合曲面上的点而不是廓形局部三角面片上的点实现三维廓形参数评定。由重构曲面模拟结果显示:累加弦长双三次样条重构微结构表面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微结构表面参数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18.
光栅测量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光栅信号的计数和细分问题。高精度的光栅测量其分辨率要求达到纳米级甚至微纳米级。通过提高光栅刻线密度来提高其测量精度和分辨率是无法达到的。为了使光栅测量具有更高的精度,我们只能对光栅信号进行细分处理。在本文中我们利用LABVIEW软件提出一种软件细分方法,利用光栅信号的两路信号的正负以及绝对值差的正负将信号周期分为八个区间,计算出每个区间的细分值,并且用LABVIEW软件进行编程,从而达到细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双光栅尺的高速高精度位移测量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光栅尺的高速高精度位移测量方法。在分析光栅尺测量原理的基础上,探讨双光栅尺信号的切换合成;通过对莫尔条纹电子细分计数脉冲切换误差的分析,研究减小切换合成误差的方法;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设计信号处理电路,并通过逻辑、时序仿真,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在光栅尺移动速度>1 m/s时,具有10 nm分辨率,可满足新一代运动定位系统对高速高精度位移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增量式光学编码器在制造与安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刻线误差和细分误差,这些误差会降低角度测量的精度并导致瞬时角速度(IAS)信号波动,研究刻线与细分误差的补偿途径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方法存在误差补偿效率低,不易现场应用等局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增量式光学编码器的刻线误差与细分误差进行分析并建立误差模型,揭示了刻线误差、细分误差与IAS信号波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使用IAS信号对增量式光学编码器刻线与细分误差进行补偿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效率高、无需对编码器进行改装等优点。通过仿真分析对本文所建立的误差模型的正确性与误差估计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在RV传动实验台上对伺服电机末端的增量式光学编码器进行刻线与细分误差补偿,最后使用光学旋转平台对增量式光学编码器误差进行测量,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