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的临界判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炸药内部侧向能量分配对热点能量传播的影响,提出了面积效应系数,纠正了以往判据中的不科学性,得到了更合理的透射冲击波起爆判据,并对透射冲击波起爆过程中爆轰界面的关键参数--p(t)关系进行了推导。  相似文献   

2.
研究高速柱形破片撞击带壳B炸药的冲击起爆。方法用一维应力冲击波理论探讨靶板内冲击波压力的传播以及带壳B炸药的冲击起爆。结果给出了屏蔽B炸药的临界起爆能量和临界起爆压力。结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速柱形破片撞击带壳B炸药的冲击起爆. 方法 用一维应力冲击波理论探讨靶板内冲击波压力的传播以及带壳B炸药的冲击起爆, 采用 Φ14.5 m m 口径的滑膛式火药枪作为发射器, 并用靶网测速法对破片撞击屏蔽炸药(B炸药TNT/RDX= 40/60) 的撞击引爆问题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 结果 给出了屏蔽B炸药的临界起爆能量和临界起爆压力. 结论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炸药在武器系统中的安全性,对带壳钝化RDX在装药进行了冲击波加载试验.试验测定了钝化RDX装药密度分别为92%,85%,82%理论密度时对冲击波响应的剧烈程度,分析了装药密度对冲击波起爆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装药密度在理论密度的92%~82%范围内,随着装药密度的减小,炸药的输出能量减弱,冲击起爆响应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提高传爆药柱的起爆威力 ,解决钝感主装药的可靠起爆问题 .方法 应用炸药的冲击起爆理论、冲击波汇聚理论、有效装药理论等 .结果 设计了两种凹球型传爆药装药结构 .结论 利用主装药变组分法等实验方法对新结构传爆药的起爆威力与常规圆柱型传爆药进行了对比实验 .实验表明 ,新结构传爆药的起爆威力较常规圆柱型传爆药的起爆威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凸球型传爆药装药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提高传爆药柱的起爆威力,解决印感主装药的可靠起爆问题。方法 应用炸药的冲击起爆理论,冲击波汇聚理论,有效装药理论等。结果 设计了两种凹球型传爆药装药结构。结论 利用主装药变组分法等实验分法对新结构传爆药的起爆威力与常规圆柱型传爆药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表明,新结构传爆药的起爆威力较常规圆柱型传爆药的起焊威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工程爆破起爆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LS-DYNA软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从不同起爆方向,对单孔柱状连续装药爆破对孔壁岩石的影响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岩石爆破时,应尽量采用反向起爆方式,充分利用炸药能量,减少爆破对岩石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从爆生气体、应力波、爆破裂纹方向和质点运动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正反向起爆爆破破岩机理,得出反向起爆要明显优于正向起爆。同时也探讨了正反向起爆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结果同样表明,反向起爆时的爆破块度,炮眼利用率等都优于正向起爆。  相似文献   

9.
HMX粒度对HMX/F2641冲击波起爆感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主体炸药HMX粒度对HMX/F2641冲击波起爆感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隔板试验测定不同粒度下传爆药(HMX,F2641料比=95:5)的冲击波感度,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 给出了不同粒度下传爆楷的冲击波感度值,冲击波感度值以50%起爆对应的隔板值表示,结论 主体炸药粒度对传爆药的冲击波起爆感度具有显著影响,在中等密度条件下,传爆药冲击波感度随主体药粒度的减小而降低,表明中等密度条件下HM  相似文献   

10.
用常规炸药爆炸模拟核爆空气冲击波时,起爆药量、起爆次数、延时起爆时间间隔以及管道长度等都将影响所产生的冲击波波形.本文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数值分析表明多次起爆可以延长冲击波正压作用时间,合理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冲击波波形.  相似文献   

11.
The behavior of the charge initiation of the coated-type projectile penetrating target is research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influences on charge initiation of the projectile shape, shell thickness, charge diameter, and projectile velocity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projectile shape takes an obvious impact on critical detonation velocity, that for the projectile with the same quality, it is more vulnerable for the cylindrical projectile with the one length-diameter ratio to occurring shock initiation than the spherical projectile, the charge diamet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ing critical detonation velocity, whi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as the charge diameter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2.
以研究震后强震区泥石流起动的临界水力条件为目的,在实验室内模拟了洪水起动沟床物质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对比前人研究的颗粒起动的临界水流速度条件后得出:泥石流形成时的颗粒起动条件介于少量起动和大量起动之间,临界起动概率为0.05,约为少量起动的2倍,大量起动的1/3;泥石流形成的临界流速随起动颗粒中值粒径的增加而增加,随沟床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颗粒的不均匀系数越大,起动所需要的临界流速也越大;修正的泥沙起动和泥石流起动公式适用于较大的泥沙颗粒粒径和泥沙不均匀系数的泥沙起动条件.  相似文献   

13.
裂纹起裂角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屈服准则,该屈服准则适用于岩石类材料的小范围屈服,旨在预测弹塑性材料的破坏行为,基于该屈服准则,推导出了I型,II型以及I-II混合型裂纹尖端塑性区半径并对在单轴拉伸和纯剪切等荷载作用下的裂纹尖端塑性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荷载加载方式、裂纹倾斜角和材料内摩擦角对塑性区的形状与大小有显著影响。根据对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分析,基于如下假设:裂纹沿塑性区最短路径扩展,本文在提出的屈服准则的基础上导出了新的断裂准则,该准则可预测裂纹开裂初始角。相较于其他断裂准则,文献实验结果与本文提出的准则吻合地更好,能更加精确的预测裂纹的起裂角。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Thepresentmixedmodefracturecriteria ,forexample,themaximumcircumferentialtensilestresscriterion[1] ,themaximumenergyre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成长小说中成长引路人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紫颜色》中的人物关系,对《紫颜色》中女主人公西丽成长的正反两方面引路人对其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当代人如何做好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理岩常规三轴试验数据,探讨不同围压下大理岩破坏的起裂应力和起裂断裂能变化规律.大理岩起裂应力位于峰值应力的53%~76%之间,随围压升高向峰值强度逐渐逼近.起裂断裂能与围压、峰值强度呈正线性关系.起裂应力对应的声发射能量计数率出现突跳,起裂点之后声发射能量计数率和累计释放能量增加速度明显变快,理论计算求得的起裂点和声发射监测数据吻合较好.大理岩常规三轴破坏符合Mogi-Coulomb强度准则.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近井筒区域内的裂缝起裂行为,采用单轴水力压裂设备开展水力压裂试验。采用不同的注液速率开展压裂试验,结果表明注液速率对近井筒范围内的裂缝起裂时间有显著影响,随注液速率增加,起裂时间减小。注液速率对裂缝起裂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裂缝起裂与注液总量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图像对比,分析了裂缝表面的粗糙程度,结果表明沿不同位置起裂的裂缝表面粗糙程度不同,沿层理面起裂的裂缝表面粗糙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8.
Variousmode-Ⅰinvestigationsinthetheoryoflinearelasticfracturemechanicsareimportantindeterminingthefractureconstants.Toanalyse...  相似文献   

19.
By means of Mylar flyer shock explosives driven by electric gun, the method of testing the flyer initiation sensitivity of explosives is studied, and some experiments are don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st method established is correct,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and instructive to study and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explosives. For the moment, the test should be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fur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