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油田高含水期油气水分离过程的特点,研究开发出一套油气水分离多功能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用于研究高含水期油水分离过程的特性、自动化仪表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以便开发适合高含水期油水分离过程特点的自动控制策略,为改进油田高含水期计量间、中转站、联合站工艺设备的结构及自动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1.前言 联合站是油田地面集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担负原油脱水、含油污水处理和原油外输任务。工艺过程为各中转站来液进游离水脱除器进行油水分离,含水原油经过电脱水器进一步脱水、稳定后外输,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站除油后外输或回注。本文通过简要介绍联合站的生产工艺,对联合站物料、生产过程及主要设备可能存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后,随着采出液含水的增大,联合站的进液量也随之增大,负荷增加。而联合站进液含水波动幅度的大幅度变化,也给联合站油水分离过程的操作增加了难度。联合站油水分离过程是多入多出系统;变量间耦合严重,干扰因素多,系统可控性差,分离过程中可测信息少,一般的控制方案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这个难题,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采油六厂联合开发研制了联合站油水分离过程适应性预测控制系统,到1998年已经在喇嘛甸油田3座联合站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项技术首次将预测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总结了杏南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分布规律.针对杏南油田扶杨储层泥质含量高、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地层水矿化度低的特点,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了定量求取储层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计算公式.由于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微孔隙度发育,采用有效介质对称电导率模型作为含水饱和度模型.应用在杏南油田扶杨储层的测井资料解释中,提高了测井解释符合率,取得了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苏鹗 《采油工程》2007,(3):53-56
杏南开发区主力油层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水驱常规措施效果差,加密调整提高可采储量效果差,为探索高水洗油层提高采收率方法,利用取芯井资料,研究杏南开发区高水洗油层的空间分布,储层性质、沉积特征及水驱阶段开采现状和剩余油分布特点,室内研究了适合杏南油田不同浓度、分子量的聚合物组合驱油体系,现场应用表明高水洗油层采出程度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6.
波纹板网填料三相分离器的结构特点是在流体前进方向采用2组亲油性的聚丙烯波纹板网填料,增加了油滴的聚结机会,确保了出油含水和出水含油达到合格的质量指标。该分离器适用于高含水(80%以上)原油进行油、气、水三相的常温分离。大庆萨北油田19号中转站和北Ⅲ-2联合站共应用4×24m波纹板网填料三相分离器4台(每站2台),运行状况一直很好。出油含水低于50%,出水含油小于1000mg/L,比大庆油田常用的拉希环填料游离水脱除器的分离效果要好得多。若新建转油站采用该设备,可减少分离设备,简化工艺,节省投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留油田实际生产能力发生巨大变化,3座联合站存在严重的设备运行效率低及能耗严重等问题.文章介绍了文留油田调整集输系统物料流向,将2座联合站改为中转站等优化措施的内容,对优化前、后联合站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对比.同时,对优化措施产生的节能、节水及减少运行成本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油田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智能化、系统化的自动化仪表在油田生产、开发中应用越来越普遍。自动化仪表实现对井组、联合站、中转站等油气生产基本单元的过程控制及数据采集,为远程监控、实时决策、远程指挥打下基础,大大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掺温水不加热集油是利用井底油气到达井口后的余热和联合站(或中转站)含水原油经脱水后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余热,在中转站停止供热,采取在井口掺含油污水的方法,把单井集油管中原油的综合含水提高到76%以上,使含水原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变为水包油型,转相后粘度迅速下降,则可在较低温度下长期输送。本文结合试验情况对掺温水不加热集油工艺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掺温水不加热集油是利用井底油气到达井口后的余热和联合站(或中转站)含水原油经脱水后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余热,在中转站停止供热,采取在井口掺含油污水的方法,把单井集油管中原油的综合含水提高到76%以上,使含水原油乳状液由油色水型变为水包油型,转相后粘度迅速下降,则可在较低温度下长期输送。本文结合试验情况对掺温水不加热集油工艺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庆杏南油田节能配套研究”是继“七五”《萨南油田低耗节能油气集输配套技术研究》和“八五”《大庆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节能配套技术研究》之后,针对“九五”A第油田不断进行加密调整油田开发建设,能耗逐年增加的实际情况,围绕提高油田生产系统效率、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于1996年开始了科研攻关,析配套应用研究。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科研攻关12项和新技术应用七项指标全部达到了验收标准,并且 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研究油田联合站各环节的动态特性,研究各环节输出变量与输入变量间的关系,开发适合高含水期油田联合站生产过程特点的新型控制方案,设计了一种油田联合站计算机仿真系统。此系统仿真形象逼真,实时性强;操作直观,灵活性好;并提供开放性接口,不仅能够模拟研究油田联合站生产过程的动态特性,而且能够用于油田联合站工艺特性的分析及新型控制策略的开发。此外,此计算机仿真系统还可以用于联合站岗位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  相似文献   

13.
高含水后期周期注水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庆杏南油田某区块高含水后期注水开发个别井区产液量高、含水高、动用状况不均衡、常规注水难以再扩大波及体积等问题,优选井组实施周期注水,根据周期注水原则确定周期注水井注水方式。实施周期注水后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减缓,注入水利用率提高,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预计可提高采最终收率0.68个百分点,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注水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目前 ,随着大庆油田的发展及开发方式的变化 ,油田采出液携沙量逐渐增多 ,加之各种化学药剂的投入 ,使得油田各污水处理站、联合站、中转站泥沙含量急剧增加 ,加热炉炉管结垢严重 ,导致效率大大降低 ,给油田在用容器及加热炉生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如何排除罐底积沙及加热炉清垢已成为油田急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仅就大庆油田污水与原油系统在用容器、设备除沙清垢技术作一简要介绍。1 污水系统在油田开发初期 ,污水处理站内的污泥含量较少 ,主要采用人工清泥方式 ,一年或几年停运沉降罐进行清泥。 80年代中期油田进入二次加密调整阶段 ,含…  相似文献   

15.
寇洪彬 《油田节能》2007,18(4):44-46
在油田生产中,来自油井的原油经过中转站、联合站的处理,通过统一出口向外输送。作为原油生产过程枢纽的中转站、联合站,对能否持续、稳定、安全的输送原油,起到了核心作用。传统的输油泵只在工频方式下工作,电能消耗大,操作工艺繁重,生产效率低;采用变频控制装置后,在节电、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文中对油田输油泵采用变频控制装置在节电、提高自动化的原理、应用及其效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秦家屯油田原油黏度与含水、剪切速率、温度等曲线的分析,并对联合站、计量站现场数据分析,针对秦家屯油田高含水的特点,得出了秦家屯油田合理的掺水制度,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孤东油田现有联合站4座,原油脱水基本上采用热化学沉降、高压交直流电脱水和污油回掺工艺。孤东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4%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原有的脱水工艺已难以适应要求。1孤东集输系统现状孤东油田原油脱水处理工艺整体设计是以一号联合站为中心,东二、东三、东四联合站为卫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产能的逐年递减,综合含水不断上升,现有中转站机泵“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比较突出,运行参数不合理,中转站综合耗电居高不下.针对这一现状,分析了中转站输油系统、掺水系统和热洗系统能耗高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节能措施,达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油气损耗,增加轻烃产量,简化工艺流程,冀东油田对转油站、联合站内密闭集输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并采用了液位自控及变频调速平稳榆油技术、高效三相分离器技术、JDY系列原油含水含气分析仪计量技术等配套技术,使全油田油气集输密闭率达100%.文章总结了冀东油田地面工程集输系统密闭改造的成功经验,介绍了转油站、联合站密闭改造前存在问题及改造措施,概括了配套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效果,并根据油田实际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1 概述孤东 3# 联合站位于孤东油田的东部 ,距孤东 1# 号联合站 5km ,始建于 1992年 ,是目前一座大型综合性油气水集中处理站 ,处理液量约 4 8× 10 4m3 /d ,污水处理量约 4 5× 10 4m3 /d ,外输原油约 2 30 0t/d。随着孤东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 ,该站所处理的采出液的含水比开发初期有了大幅度上升 ,目前原油综合含水已达 95 % ,含水的上升致使该站采出液处理系统的一些工艺和设备已不能满足油田生产高效、低耗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投产初期设计的低含水采出液进站先加热后沉降的集输工艺 ,到高含水开发期后 ,造成站内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