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要想做出鲜香味美的鱼,去腥是关键一步。最近,一段名为只需四步,就能彻底去掉鱼腥味,适合一切生鲜活鱼的去腥大法!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介绍,去腥味的根本是将鱼身上的氧化三甲胺分解,具体做法为,去掉鱼腹部的黑膜、鱼喉部的腥骨、鱼腹部中刺部位的贴骨血,再用80℃左右的水把鱼体表面的黏液去除干净。这样做真能去腥吗?  相似文献   

2.
3.
鲜味料的作用机理及汤精在烹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中国调味品》2006,(11):38-41
文中论述了鲜味氨基酸、鲜味核苷酸的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味精、鸡精和汤精的区别,并阐述了汤精的特点和质量标准及其在菜肴传统烹制技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鲜味肽是一种重要的鲜味物质,具有补充、增强食品总体味感使其更加协调、柔和、浓郁的性质。鲜味肽与鲜味受体的相互作用可激活味觉系统级联信号传递使得大脑感知到鲜味,该作用决定了鲜味肽的呈味效果。文章对鲜味肽的来源及其序列结构特征、鲜味受体的种类及其信号传导机制以及鲜味受体对鲜味配体识别机制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期对鲜味肽与鲜味受体的相互作用模式及鲜味肽的挖掘、改造、应用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鲜味与营养     
中国饮食在调味方面,有独特的一招,就是会用“鲜”味.鲜就是指食物的本味,也就是烹饪原料中有独特的自然味.  相似文献   

6.
7.
鲜味     
食物的滋味,是食物风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说百食百味,食物的滋味多种多样,但是,传统的学说却认为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味觉只有四种:咸、酸、甜、苦。就象色彩中的三原色那样。 食物中这四种基本味觉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滋味,使我们得以一饱口福。因此,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鲜味不属于基本味觉,只是一种综合性的能感到愉快的味感。 西方人对鲜味不大在乎,而东方民族却很重视鲜味。1908年,日本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在研究海带成分时发现,从海带中分离得到的谷氨酸具有鲜味,这是最早发现的鲜味物质。从此,各国学者开始了对鲜味的研究,近一百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1985年11月东京的一次鲜味国际研讨会上,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明确提出:“鲜味是一种独立的味觉,应与咸、酸、甜、苦同列基本味觉。”有一位学者还宣布: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味蕾上  相似文献   

8.
食物的滋味俗称味道,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概念,欧美国家将滋味分为甜、酸、苦、咸四种原味,我国习惯上分为甜、酸、苦、辣、咸、鲜六种原味.鲜味是东方民族特有的概念,东方人对鲜味十分敏感,而欧美人却对鲜味不太理解,至今尚无表示鲜味的词语.  相似文献   

9.
江南清鲜味     
安冰  马俨 《美食与美酒》2014,(3):146-149
三月天清地朗,春天的生发之机带来神清气爽,身体渴望清雅的食材。脱去沉重的冬装,心情也随之变得明快,在这个草木生发的季节,我们用来自江南的味道来调理经过一冬沉重的胃口,从内而外地轻快起来。  相似文献   

10.
恋爱与烹调     
狄青 《烹调知识》2014,(8):66-66
正清人袁枚说:相女配夫。《记》曰:疑人必于其伦。烹调之法,何以异焉?随园主人拿恋爱与烹调相比,可谓妙哉。恋爱需要搭配,烹调也在于搭配。说起来,吃,真的很重要,吃不到一块儿去的人,恐怕也很难成为夫妻。记得我小时候,一对男女确定关系的标志之一,便是搭伙做饭。一起上街买菜,拿两个人的肉票买回肉和大白菜一起炖,烩成满满一锅,之后你夹给我,我夹给你,俨然一对儿小两口了。猪肉烩白菜也是大众最爱,很像当年的爱情,荤素搭配,好吃不贵。发现一个现象:但凡文学史上把吃写得妙不可言的作家,普遍也是写爱情的高手。陆文夫当年一部中篇小说《美食家》把吃和吃客都写绝了,而他的成名作《小巷深处》则被誉为中国爱情小说的经典。我至今还记得莫泊桑小说《羊脂球》中的一段描写:已被饥饿裹了一层纱的眼睛,忽然看见了一些冻了的油脂透在那种和其他肉末相混的棕色野味中间,像是许多雪白的溪涧,凝固的溪涧。这才是大作家的笔力。莫泊桑不光写吃写得好,写恋爱中的男女同样是强项。或许就像袁枚所说,爱情也好,美食也罢,都讲究一个配搭。八戒之所以比孙悟空受到更多女性青睐,就在于他俩一个爱吃爱喝爱臭美,另一个却不食人间烟火,前者让人很亲切,后者却只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1.
12.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人们对于鲜味的评判标准更为苛刻与挑剔。味蕾能反射性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味道更鲜美但到底什么是鲜?鲜能带给我们什么?鲜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实体平台向世人展现与传播。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3.
烹调与味觉     
众所周知,食物的味是通过人的味觉器官——舌来感受的。十九世纪时,人们才知道舌的味蕾才是真正的味的感受器官。到了1925年,人们逐渐证实了舌的不同部位的味蕾对味的敏感度是不同的,舌尖部分的味蕾对甜味敏感,舌中间部位的味蕾对酸敏感,舌尖以及舌周围部分的味蕾对咸敏感,而对辣的敏感  相似文献   

14.
烹调与火候     
熟食之法最重火候,火候不仅是形成不同风味、烹肴方法多样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菜肴成败的关键因素。正如段成式在《西阳杂俎》里指出的:“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菜肴火候不足,不仅不熟,香味美滋也不能充分发挥。反之,火候过度则菜肴枯老而乏味。如福建“福寿全”(原名叫“佛跳墙”)是个很讲火候的  相似文献   

15.
鲜味探究     
毛羽扬 《烹调知识》2006,(11):34-35
美好的鲜昧给人以享受,美好的鲜昧给人以回昧。中国菜肴的品种之多,味道之鲜美是举世公认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鲜味探秘     
  相似文献   

17.
以鲜味物质为基础的鲜味调味料作为安全、方便的一类定型调味料产品,已成为餐饮业和食品工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以鲜味物质以及鲜味调味料为综述对象,分别介绍了鲜味物质的组成,包括游离氨基酸及其钠盐、呈味核苷酸及其钠盐、鲜味肽及其配料并概述鲜味物质的味觉互作;鲜味调味料的制取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组合法。同时,阐述了鲜味调味料在食品中的应用,包括提高食品的可接受度、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与菜谱式调味料和预制菜肴结合。最后,对鲜味调味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开发安全、美味、健康的鲜味调味料,提升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菜肴以用料讲究、刀工精细、精于运用火候和调味、注重食疗而著称.对于精妙运用火候很早以前就为人们所重视,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有“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匀五味”的论述.过去,人们虽然认识到在烹调中应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以饮食为证》中说:“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他把烹调与文明相联系起来,意在说明烹调之于文明的重要性和文明进化对于烹调的制约及影响。然而,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孙先生道出了“烹调产生于文明”的观点,却与中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不符。 燧人氏利用“火”的最大意义是用以“熟制食物”,这一创举被后人称为“炮”。许慎《说文解字》云:“炮,毛炙肉也。”所谓“炮”,实质上就是中国烹调的开端,是最朴实的烹调方式。就象新生的婴儿单纯如一张白纸,但他毕竟是一  相似文献   

20.
鱼露的鲜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培芝 《食品科学》1989,10(4):37-40
鱼露是一种以经济价值较低的鱼虾为原料,在高浓度食盐的控制下,依靠鱼体内外各种酶的作用,进行自然发酵,酿制而成的调味食品。作为一种调味品,其滋味便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鲜味。因此,了解鱼露的鲜味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消长情况,将有助于人为地创造条件,提高鱼露的鲜味及质量。本文就鱼露的鲜味及其形成作一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