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汶川地震通信问题谈平流层应急通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暴露了我国应急通信系统不能满足突发事件通信需求,必须研究新型应急通信技术以克服当前应急通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平流层通信技术实现应急通信系统的方法:在由飞艇组成的高空航空平台上装载基于微波技术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和蜂窝移动基站,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用于突发事件的指挥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用于公众通信.分析表明,平流层应急通信系统符合应急通信需求,具有部署快、成本低、容量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暴露了我国应急通信系统不能满足突发事件通信需求,必须研究新型应急通信技术以克服当前应急通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平流层通信技术实现应急通信系统的方法:在由飞艇组成的高空航空平台上装载基于微波技术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和蜂窝移动基站,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用于突发事件的指挥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用于公众通信。分析表明,平流层应急通信系统符合应急通信需求,具有部署快、成本低、容量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信技术》2015,(2):246
平流层通信是指在离地表17~22 km的高空区域,利用飞机、气球、飞艇、飞船等工具作为驻空平台,将通信设备放置在驻空平台中,与信息接口设备、地面控制设备以及各种类型的无线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同时也可以与平流层平台或卫星进行通信,从而构成完备的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可以提供多用户、多用途的各种移动、固定、窄带、宽带通信业务。平流层通信主要有以下优势:1和卫星通信相比,平流层通信平台的高度大约是同步卫星、中轨卫星和低轨卫星  相似文献   

4.
平流层通信系统中差错控制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并给出了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型,指出ATM无线传输技术是平流层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着重分析了ATM无线传输中几种差错控制的方法,并对平流层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平流层通信及相关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蜂窝和个人移动通信系统(PCS)需要大量广布的天线塔、基站、有线或微波线路,卫星通信系统地面设施相对较少,但GEO系统的用户终端笨重且昂贵,信号时延大;MEO和LEO卫星相对于地面的快速运动使系统的构成和控制复杂化,并且卫星发射和维护费用高,高空航空平台(HAAP)无线通信系统(即平流层通信)实为折衷方案,本文讨论了此类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简单阐述了平流层通信的由来和发展,着重介绍美国天空站国际公司提出的平流层通信系统方案,最后对平流层通信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移动通信手段——平流层通信。统类型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指出其较卫星通信、蜂窝网等通信手段具有费用低、部署快、延迟小、等显著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通信手段。在分析平流层通信系容量大、多经衰落小等显著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通信手段。  相似文献   

8.
1.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移动标准的演变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例如,固定点与移动体(汽车、轮船等)之间,或者移动体之间以及活动的人与人和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不久还将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通信。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叫IG),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 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  相似文献   

9.
平流层通信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青  李太杰 《电信技术》1999,(10):13-16
首先介绍了平流层通信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分段结构模型;并讨论了平流层通信系统所支持的电信业务及两种典型的应用系统,最后分析了平流层通信系统的应用前景及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平流层通信     
平流层通信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体系,美,日,西欧,韩国先后成立机构开展相关研究,预计3 ̄5年内将有系统投入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文章对平流层通信的特点,目前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技术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平流层通信传播损耗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信息的平流层通信系统传播损耗预测算法,给出了预测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并且对平流层通信传播与地形关系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对于当前没有平流层通信实测数据的情况下仿真通信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平流层信息平台有效载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了平流层信息平台的概念及其国际发展动态;然后分析了平流层信息平台的应用及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平流层信息平台有效载荷技术,其中重点论述了通信和广播有效载荷、地球遥感遥测有效载荷以及平台跟踪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平流层气球载通信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平流层气球(飞艇)通信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通信方式,它利用一个漂浮于地球上空20~50公里的平流层气球(飞艇)装载的通信平台,实现信息的传输或转发。由于该通信系统具有适中的覆盖面积、低廉的成本、安全可靠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应用前景十分诱人。本文简单概述了平流层气球载通信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较详细地描述了该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性能特性及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星地激光通信受大气环境影响较大,无法全天候工作的难题,可考虑在18~22 km的平流层高度部署星地激光中继通信系统。其中卫星与平流层中继系统间采用激光通信,平流层中继系统与地面间采用大容量毫米波通信,基本消除大气环境(云、雨、雾、大气湍流等)对激光通信的影响,提高星地激光馈电链路可用度。受限于平流层平台成熟度不足,需首先开展基于成熟浮空平台的星地激光中继通信系统研究,先期对缓慢移动浮空平台搭载激光通信载荷与卫星间链路对准,激光通信载荷在浮空平台顶部柔性表面安装可行性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为后续在平流层高度部署临近空间信息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个领域对无线通信的速率要求越来越高,从几百Mbps到几十Gbps,高速无线通信成为通信技术的一个前沿研究热点,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微波毫米波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和太赫兹通信系统3类主要的高速无线通信系统各自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它们采用的技术路线,并比较了各系统的优缺点,其中重点关注了它们各自采用的调制解调方式,最后展望了高速无线通信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大芳 《电讯技术》2013,53(6):704-706
针对野战环境,特别是野战车辆对通信的需求,在总结以往通信系统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在通用的各种通信手段及未来可能大量运用的通信手段,提出了一套野战通信系统方案。该系统方案在融合有线、无线、卫星、光纤等各种常规通信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组网灵活、保密性强等优点的激光通信手段,比以往常用的野战通信系统更具灵活性、可靠性和保密性。分析表明,该通信系统可以适应许多野战通信的场合,有相当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平流层通信的山区应急指挥通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通信受损情况阐述了建立山区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平流层山区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结构:在平流层通信平台上设计微波通信系统、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和无线广播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用于省与县指挥中心之间的指挥通信,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以及无线广播系统用于县与村指挥中心之间的指挥通信。由此构成的山区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使用维护成本低,通信内容保密性好,可以应对各种灾情险情。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平流层通信应用多波束天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平流层CDMA通信的波束分集接入方案,应用此方案,在平流层平台上可以实现各波束接收信号的最大比合并,得到高系统容量和集成的软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19.
卫星间光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明  程玲  李玉权 《光电子技术》2006,26(1):53-56,68
介绍了卫星间激光通信系统的构成,分析与比较了星间非相干的IM/DD系统和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指出对于同步卫星间这种超长距离的光通信系统,高的接收灵敏度是至关重要的,因而相干光通信技术更有优势;但对于中低轨道卫星光通信系统,由于多普勒效应的影响,采用IM/DD技术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use of an augmentation system based on high altitude platforms (HAPs) for supporting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is discussed. In fact, HAP-based systems are being studied and designed for several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but the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dded value infrastructure if integrated with navigation systems, providing aiding services based on terrestrial stations or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esults of a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design of a stratospheric pseudo-satellite to provide additional ranging signal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availability of the overall navigation system, and an effective integrity service, strengthen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ositioning procedures. The work here presented discusses issues that have arisen in the design, and provides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