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回顾了三代电网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征,阐述了从第三代电网到新一代能源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源端综合能源系统和电力传输网络,受端综合能源系统,以及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介绍了以"互联网思维"审视传统电力系统的理解要点及以"互联网思维"建设和改造传统电力系统的3个层次,总结了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能源转型的目标中国能源转型的目标,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新一代能源系统是以电力为中心,以电网为主干和平台,各种一次、二次能源的生产、传输、使用、存储和转换装置,以及它们的信息、通信、控制和保护装置直接或间接连接的网络化物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正>能源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在一次生产和消费中占更大的份额,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在这一条件下,电网将面临新的使命,或者说电网的任务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电网将成为大规模新能源电力传输和分配的网络。其次,电网和分布式的电源、储能装置、能源综合高效利用系统有机融合,成为灵活、高效的智能能源网络。同时,智能电网还将具有极高的供电可靠性或者功能的可靠性,基本排除大面积停电的风险。特别是随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正逐渐渗透能源行业,并推动智能电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从多耦合能量流的随机动态特性、广域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量-信息流的互作用特性3个方面分析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所构建的新一代信息能源系统(CES)的形态特征;并以CES建模、系统分析方法、控制方法 3个核心技术为对象,概述CES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概况,进而提出相关核心技术在新一代CES中的发展挑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正逐渐渗透能源行业,并推动智能电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从多耦合能量流的随机动态特性、广域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量-信息流的互作用特性3个方面分析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所构建的新一代信息能源系统(CES)的形态特征;并以CES建模、系统分析方法、控制方法3个核心技术为对象,概述CES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概况,进而提出相关核心技术在新一代CES中的发展挑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正逐渐渗透能源行业,并推动智能电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从多耦合能量流的随机动态特性、广域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量-信息流的互作用特性3个方面分析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所构建的新一代信息能源系统(CES)的形态特征;并以CES建模、系统分析方法、控制方法3个核心技术为对象,概述CES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概况,进而提出相关核心技术在新一代CES中的发展挑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正逐渐渗透能源行业,并推动智能电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从多耦合能量流的随机动态特性、广域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量-信息流的互作用特性3个方面分析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所构建的新一代信息能源系统(CES)的形态特征;并以CES建模、系统分析方法、控制方法3个核心技术为对象,概述CES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概况,进而提出相关核心技术在新一代CES中的发展挑战。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地区及其他大城市周围输电线路错综分布、密度高,一方面严重影响环境景观,另一方面压缩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面对电力与环境的突出矛盾,如何实现电力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未来电网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提出了构建地下能源综合通道的设想,采用大容量的电缆输电和管道输电技术,将地面输电线路全部转移到地下,实现土地资源的立体利用,解决电力与自然环境这一突出矛盾。在经济发达地区地下管网建设过程中应综合优化布局,综合考虑能源输送通道、信息输送通道、轨道交通通道等建设,实现地下走廊的广泛共享。另外,分析了面向大容量输电的直流电缆和交直流输电管道等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正逐渐渗透能源行业,并推动智能电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从多耦合能量流的随机动态特性、广域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能量-信息流的互作用特性3个方面分析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背景下,能源互联网所构建的新一代信息能源系统(CES)的形态特征;并以CES建模、系统分析方法、控制方法 3个核心技术为对象,概述CES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概况,进而提出相关核心技术在新一代CES中的发展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能源转型的目标是发展低碳、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新一代能源系统将面临新的风险,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以定量刻画风险,识别薄弱环节,从而增加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确保能源转型的成功。首先按照地理跨度从国家、区域、城市、园区和用户层面对新一代能源系统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进而介绍了对其开展风险评估的含义及意义。然后按照电、热、气、电-气、电-热-气等不同能源子系统的分类梳理了新一代能源系统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出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分析中国特大城市夜景照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常州市的历史与现状,提出常州如何结合自身的城市定位进行夜景照明的规划建设,如何建设常州作为特大城市所具有的“现代化功能、国际化标准”的夜景照明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清洁能源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发展清洁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能源行业发展正呈现一些新的特征,如能源生产和供给低碳化、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3.
正能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物资。各国、地区为保障能源供应,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目前江西已成为能源净输入省,并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因此,为满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需要发展本地电源,又要积极吸纳西南水电等外部清洁能源,积极构建江西综合能源系统,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如何构建江西综合能源系统,特别是电力供应能源系统,笔者提出以下思考,供各位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能源系统结构复杂且脆弱,容易受到极端事件的影响,“高弹性”成为城市能源系统建设新目标。首先,剖析高弹性城市能源系统建设面临的“结构脆弱-环境恶化-协调不足-恢复复杂”四大难题,明确高弹性城市能源系统的研究边界,分析“弹性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人为干预三类威胁,总结能源结构优化带来风险、多能流网架协调复杂和信息物理通信安全存在威胁的三个典型特征;其次,按照“物理-信息-应用”三个层面提出建设高弹性城市能源系统的九类关键技术,分别阐述各类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其主要特征;最后,从物理层、信息层和应用层分别对高弹性城市能源系统的未来研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为逐步建立智慧能源网络、智能控制系统以及安全供需体系,完善城市能源风险应急管控措施,加强城市能源供应保障,强化重要能源设施,增强能源网络安全防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高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与革命的核心战略目标。0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资源的使用也在急速上升。我国的能源总量与能源消费水平呈现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智能配电网、综合能源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新理念与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配电网正逐渐转变成为含有多种异构分布式电源的新一代多能源配电系统。异构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的发展以及电力电子装置的大规模应用,使得配电网的结构形态、潮流分布、运行特性、保护控制等方面更为复  相似文献   

17.
李晋  严小文  闵涛 《电力设备》2004,5(8):51-53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进行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能量计量系统的主站系统已发展成为基于多层结构的分布式的系统,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增强,建立一个软件平台,在平台上开发电能量的应用是对新一代电能量计量系统主站的具体要求。章提出了构建新一代电能量计量系统主站所需要的平台,并对平台的选择和搭建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杨晓花 《电气应用》2011,30(19):8-10
数据中心关键IT设备安全运行所需要的物理支持,如供配电、制冷、机柜、消防和监控等系统,通常被认为是数据中心关键的物理基础设施。供配电系统作为数据中心最核心的系统,主要为数据中心内所有设备提供电力支持,确保数据中心安全、可靠地运行。同时,供配电系统的基础设施蕴藏着巨大的节能空间,是实现绿色节能数据中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电气设备制造领域直接为电力能源服务,对形势的把握是研究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最近关于能源方面的评论比较多,说现在能源过剩了,电力过剩了,煤电过剩了。这些问题需要冷静的去分析。充分认识能源经济新常态近年来,我国能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是全球第一能源生产大国,也是第一能源消费国。  相似文献   

20.
正杜克能源的新一代电网储能系统是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的混合储能系统,该混合系统采用Maxwell超级电容器实时稳定配电线路上太阳能输出电压,解决了当并接在电网上的太阳能发电因云层遮盖或其他天气因素发生波动的问题。同时电池负责配电电路上的大型太阳能系统的能量切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