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工艺是用于高浓度废水浓缩、结晶等的蒸汽再压缩设备,已逐渐应用于化工、医药、环保等相关领域。现主要对机械蒸汽再压缩工艺应用于蒸发高氨氮废水(NH4CI〉120克/升)的运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水制冷剂的性质和蒸发再压缩系统的特点,建立一种用于蒸发的开式水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系统模型;通过对系统循环过程、水的热物理性质、热量传递和功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建立了该系统的分析模型;在充分换热的前提下,对不同工况,系统的功耗、换热与能效比等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系统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液体除湿空调系统再生塔数学模型,对再生塔内溶液再生性能进行理论研究和模拟计算;并利用液体除湿空调系统实验台,进行再生实验,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影响溶液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以提高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4.
5.
马国远  郁永章 《制冷技术》1998,(3):15-18,26
本文建立回转吸收再压缩汽车空调系统的分析模型,对采用H2O/LiBr工质材的回转吸收再压缩系数进行了热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制冷系统接近现在使用的蒸汽压缩式系统,再加在该系统用水做制冷剂对环境绝对安全,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6.
除湿溶液对水蒸气有强烈吸收性,在空调、干燥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除湿溶液吸收一定量水蒸气后浓度下降,吸湿能力减弱,需要进行再生;针对沸腾蒸发再生方法需要配备真空设备、表面蒸发再生方法存在溶质损耗、电渗析法再生能耗较高等问题,设计了热泵结合气扫式膜蒸馏的除湿溶液再生装置,具有再生过程常压运行、除湿溶液无损耗、再生能耗低等特点;介绍了装置的流程和工作循环,给出了装置的特性方程,计算分析了装置关键影响因素如膜孔直径、除湿溶液浓度、除湿溶液温度、吹扫气流速对装置性能指标(单位膜面积再生速率、再生能耗比)的影响规律;建立热泵气扫式膜蒸馏实验装置对质量分数40%的溴化锂溶液在34.2℃进行了再生实验测试,表明单位膜面积再生速率可达0.55kg/(m2·h),再生能耗比可达3.61kg/kWh,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7.
周君明  张小松  孙博 《制冷学报》2019,40(2):154-160+166
本文对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最新再生技术进行了的综述,并对太阳能光热再生、太阳能光伏再生和太阳能光伏/热(PV/T)再生这3个再生方法进行了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下,光伏/热电渗析(PV/T-ED)再生比光伏电渗析(PV-ED)再生节能40.5%,光伏电渗析再生比热再生节能51.6%。光伏/热电渗析再生系统在理想工况下运行时,对比氯化锂溶液、溴化锂溶液、氯化钙溶液再生分析发现溴化锂溶液的再生进出口浓度差最大,而氯化锂溶液再生后除湿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脱碳醇胺溶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CO_2回收工艺的效率和减少再生装置的能源消耗,采用膜吸收接触器和模拟再生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操作条件下醇胺溶液吸收CO_2和胺再生的特性进行研究.操作温度在358~403 K范围内变化,再生率从86.2%增长到98.3%.吸收/再生试验中,由于一些热稳定盐的存在导致吸收和再生性能下降.结果表明:与MEA,DEA,DETA和MDEA相比,AMP溶液的吸收和再生效果均良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酸性气体吸收剂.  相似文献   

9.
洪华  裴清清  梁玉红 《制冷》2011,30(4):6-10
根据热湿地区室外空气参数特点,提出以室内排风与室外空气混合作为再生空气的集热型再生系统方案.建立数学模型,以广州地区室外空气参数为例,对采用混合空气和只采用室外空气作为再生空气时的再生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热湿环境下该方案能提高溶液再生量,且室内排风在混合风量中所占比例越大,提高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搭建叉流再生器性能试验台,利用Celdek规整填料作为气液接触介质,再生剂选用LiCl-H2O溶液,选取再生量和再生效率作为再生性能的评价指标。试验分析空气、溶液进口参数对再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试验数据建立适用于LiCl-H2O溶液的再生效率和传质系数的试验关联式。最后将试验结果与文献中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再生剂对再生性能的影响基本相同;当溶液浓度较低时(LiCl-H2O溶液≤32%),使用LiCl-H2O溶液比使用LiBr-H2O溶液的再生量大,而溶液浓度较高时,情况反之。  相似文献   

11.
机械合金化制备高性能NdFe10.5Mo1.5Nx永磁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深根 《功能材料》2000,31(5):468-470,475
采用氩一氩等离子体电弧制备近球形或近正六边形纳米Nd、Fe、Mo粉末。以纳米Nd、Fe、Mo粉末为原料在高纯Ar保护下进行机械合金化形成非晶和纳米晶α-Fe,然后在700 ̄800℃晶化2h通过固态相变得到ThMn12型结构的Nd、(Fe,Mo)12,最后经450℃氮化2h得到优异永磁性能的Nd(Fe,Mo)12Nx粉末,Br达0.85 ̄.98T(8.5 ̄9.8kGs),He达557.2 ̄724.4  相似文献   

12.
高浓度超细颗粒系后向散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高浓度状态下颗粒系后向散射规律 ,基于Beer-Lambert定律、Mie散射理论及复散射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消光 -散射衰减模型 ,并针对具体算例进行了数值计算 ,给出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液体除湿空调再生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钰龙  柳建华 《制冷》2008,27(1):1-5
液体除湿空调的再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再生过程的效率和稳定决定整个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本文建立逆流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基础上,用实验分析各参数对再生的影响并分析再生性能,得出较好的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液气比和溶液温度对再生过程的作用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Because of the properties adjustable by the straindistribution and the possible integration with standard silicon technologyt silicon-germanium (SiGe)heterosystem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recentyears.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electronic and optical devices based on it have been realized. Thesedevices include heterostructur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HFET)["'l, 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s[3-5],and the infrared detectorsl6-8]. This prospect has encouraged the search fo…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高性能纤维织物的结构形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几种纤维织物中,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纤维制备的增强织物具有较高的拉伸性能。利用高性能纤维织物制备了蒙皮材料,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蒙皮材料拉伸断裂强力主要取决于采用的纤维种类和增强织物结构,而蒙皮材料的撕破强力除了与使用的纤维有关,还与纤维纱线细度有关,纤维纱线细度越大,制备的蒙皮材料撕破强力越高。  相似文献   

16.
吴志方  周帆 《材料导报》2014,28(13):78-81
互不溶体系合金在机械合金化的非平衡过程中能够形成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并显示出与其微米尺度结构合金所不同的独特性能。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不仅是互不溶体系中重要的一种亚稳态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体系。综述了近年来二元互不溶体系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机械合金化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机制,以及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热稳定性、力学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17.
18.
贾庆磊  冯利伟  晏刚 《制冷学报》2015,(2):65-70+77
将带中间补气的单缸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应用于空气源热泵系统,以解决低温工况下出现的制热量不足、能效偏低等问题。利用焓差室测试比较带中间补气的单缸滚动转子式压缩系统(单缸系统)与双缸滚动转子式压缩系统(双缸系统)、单级压缩系统在不同制热工况下的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外温度高于-15℃时,单缸系统与单级压缩系统相比,其制热量增加幅度均大于12%,并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增加幅度逐渐增大;单缸系统的制热量与COP均大于双缸系统,其提升幅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29%、1.94%;在室外温度低于-15℃时,单级压缩系统因排气温度过高无法正常工作,双缸系统的制热量与COP均大于单缸系统,其提升幅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5%、9.42%;验证了单缸系统更适用于室外温度高于-15℃的工况,双缸系统更适用于室外温度低于-15℃的工况。  相似文献   

19.
Progress of mechanical alloying (MA) during milling of W with Re, in a SPEX Mill was monitor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RD patterns showed continuous decrease in the intensity of Re peaks with increasing MA time. However the Re peaks continued to be present even after 18 ks of milling. 36 kiloseconds of milling showed complete dissolution of Re, as observed by the absence of Re peaks in association with W peak shif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solution of Re in W. Chemical homogeneity and extensive reduction in particle size of the alloy could be established by microstructur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using SEM and TEM.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of the mechanically alloyed sample at 1700 K for 4 hours did not show any decomposition of the alloy. A similar heat treatment of the blended elemental powder showed the formation of metastable phase formation, possibly at the boundary of dissimilar powder particles. After pressing and sintering of pellets, tests revealed some amount of alloy contamination by iron through mil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