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鹏  蔡良娃 《新建筑》2014,(3):112-116
参数化设计为地域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引导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方法与实践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通过对当前参数化建筑设计领域与地域化相关实践与理论的分析,认为参数化地域建筑创作方法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要素的参数化生成、传统材料与建造技术的参数化创新、地域文化要素的参数化转译。  相似文献   

2.
马泷 《建筑技艺》2011,(1):62-67
参数化设计的潮流正在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席卷整个建筑领域.我们聆听过参数化设计前传大师"弗兰克·盖里"精彩的设计回顾,感动于ZAHA事务所现任大师"帕特里克·舒马赫"关于现代建筑运动与参数化设计运动的比较,我们曾与伦敦AA School的毕业生反复交流思考,也曾学习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参数化设计教程.但是,精妙的理论在实践面前总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唯有真真实实的建筑才能让建筑师和整个社会感悟到它的存在与力量.  相似文献   

3.
面对近几年大量涌现的建筑师乡村实践项目,笔者进行了几点思考,提出了什么样的地域建筑最适合乡村的地域环境和村民生活的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总结出一个"轻"字。本文从"轻"在当今社会的含义出发,引伸到建筑语境中"轻"的内涵,并重点以乡村环境及村民生活的视角,从环境、空间、材料、建造四个方面对乡建中"轻"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以期对今后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吴瀚 《重庆建筑》2021,20(8):14-16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一大批理念现代、环境优美、设计感十足的现代新型学校在全国各地涌现,重庆两江人民小学就是其中一例.该校以"村落"特色为设计主题,拆除了传统学校固有的"围墙",采用"村落化"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理念,促进校园建筑与地形地貌等自然元素完美融合.该项目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山地地形的开敞式设计,突显了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教育力量.该文对重庆两江人民小学的设计理念、设计策略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同类教育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兴 《建筑施工》2021,43(4):655-65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市中涌现了一大批造型复杂有机、连续多变的异形建筑,对建筑幕墙设计是一个极大考验,同时,这也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出现,参数化设计便是典型之一.以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晶体造型案例进行幕墙参数化设计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兼顾建筑找型和机械制造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畅 《居业》2021,(1):15-16
地域主义理论在20世纪就已经被一些中国的建筑师所使用,21世纪随着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的蔓延,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地域化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地域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商业化严重,忽略当地人们的情感等等,对于中国地域化的道路究竟怎么走的问题,何镜堂院士提出了"两观三性"的理论,本文意在通过分析该理论的内涵与实践,提出对于中国地域化建筑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地域建筑适应性设计是对"地域建筑"命题的具体化,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多层次分析是对建筑适应性设计的深刻解读。文章通过对地域建筑适应性的分层次分析,以系统论的视角从"元素、关系、结构、系统"层次对地域建筑适应性创作进行解析,阐述当代建筑创作中对地域性的关照,以倡导地域建筑创作应该适应环境、尊重文化,美观与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8.
"建筑漫步"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①所提出的重要建筑理论,蕴含了其建筑作品复杂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该理论通过独特的时空观与叙事结构,引导体验者运用自身感知能力与建筑进行互动,从而产生全新的体验.文章通过解读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漫步理论,并结合其建筑作品中门、窗、楼梯与坡道几种经典建筑细部元素的设计分析,总结探讨有关"建筑漫步"理论的现实意义,以从业者的角度对建筑师与使用者之间良性关系培养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有机建筑”理论与当代的绿色生态建筑、地域化建筑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都息息相关,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并自主思考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哈林、夏隆与李承宽的理论与思想是逐步完善的,笔者吸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的经验,并通过总结与感悟对“有机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并得出了从“两维”到“三维”再到“五维”的有机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师,隈研吾的设计实践体现了其对于环境与建筑相互融合的新思考.他运用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采用创造建筑"间隙"、将建筑素材粒子化等设计手法,达到了将建筑消隐于环境的设计目的,形成了灵透、质朴的建筑风格.探讨了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与工作方法,并以他近期的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