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设计》2010,(6):41-41
NASA将于今年底推出第一个仿人机器人.并使其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永久成员。Robonaut2(或称R2).是由NASA和通用汽车根据合作协议联合开发的。该协议旨在为人们开发机器人助手.可为宇航员或通用汽车的制造厂发挥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3大太空新闻,拉开了太空新纪元的帷幕.2001年1月10日1点0分,中国发射2号神舟飞船成功;3月23日14时0分,俄罗斯"和平"号坠毁太平洋;4月28日15时37分,美国宇航局元老丹尼斯·蒂托(D.Tito)飞赴国际空间站(ISS)一周后顺利归来.3大太空新闻,给50亿普通地球人带来期盼与疑惑:我何时去太空旅游?  相似文献   

3.
新华 《中国计量》2004,(6):36-36
中国“哈勃”———“空间太阳望远镜”将于2005年后发射升空,对太阳活动实行全波段和全连续观测。据国家天文台一位负责人介绍,有中国“哈勃”之称的空间太阳望远镜是我国第一个天文观测卫星,望远镜口径一米,卫星总重量达两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热光学望远镜,上面配有多种望远镜。届时,中国“哈勃”将被安装在卫星上,由长征四号乙型火箭将其发射至太空,在距地709公里的太阳同步圆形极轨上以始终指向太阳的姿态运行。在3年寿命期内,实行24小时连续工作。据悉,中国“哈勃”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研制。国家天文台…  相似文献   

4.
《硅谷》2013,(8):I0021-I0021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本月初,美国宇航局开始研讨新一代太空通信系统,拟建立激光太空互联网,为未来太空旅客提供便捷网络通信,或将建立连接月球,甚至火星的互联网。目前国际空间站的互联网带宽为300兆,是多数家庭网络带宽的10倍以上,虽然能适  相似文献   

5.
《工业设计》2012,(8):38-38
军方在建立通讯卫星以及将它们发射到太空中花费了很多钱。其中有大量在它们任务失败或者被废弃后仍留在太空中。在清除太空垃圾的同时,将那些仍在工作中的卫星回收再利用岂不是更好?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设想由机器人来担当这一工作。菲尼克斯(Phoenix)项目目标是研发可以  相似文献   

6.
正太空3D打印正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青睐,在美国将3D打印机送入国际空间站后,俄罗斯研究人员也宣布制成了该国首台太空3D打印机样机,计划在进一步完善后,在2018年送入国际空间站进行测试。据俄媒体近日报道,上述3D打印样机由位于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高科技物理研究所等4家单位联合  相似文献   

7.
NASA 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称,宇航员每次升起哈勃太空望远镜时,一种新型的运载工具就会横跨在装在特殊托板上面的轨道上。这种复合超轻可互换运载工具是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改进的新设备。它被放在航天飞机上,协助执行对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维修工作。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艺术与设计》2007,(12):30-31
回声图像法、全息摄影和医学数字扫描;“厕所屋”;“眼镜树”日本2007国际机器人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于1992年1月派科研人员搭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发现者”号宇宙飞船在太空进行“在微重力下有机超导体晶体生长”实验。该实验是有NASDA参加、由NASA负责实施的“第一次国际微重力实验室”计划(IML-1)的一部分,这是由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11个国家提出的42个宇宙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中的一项。宇宙飞船于1992年1月22日升入太空,1月31日返回地面,实验时间为一周。实验设备尺寸为:W483×H226×D508(mm),重量为11.7kg。为进行对比实验,该设备中装有两个晶体生长容器。对其中的一个容器采取了防振措施。另一个容器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振动。每个容器的容量均为221ml,各有3个相互并列的室。中间室装有丙酮溶剂,两个侧室分别装有分子组成为  相似文献   

10.
创新技术     
《艺术与设计》2007,(8):14-14
6月29日莫斯科消息.俄罗斯在6月28日发射了一颗卫星,以测试建设首家“太空酒店”的可行性,这个大胆的想法是由美国一位酒店行业大亨提出的.他希望在2011年开始建造这家”酒店”。美国企业大亨罗伯特’比格罗设想建造一个未来游客度假的”梦之地”。比格罗希望在2015年建成这座由几个充气太空舱构成的”酒店”。据报道.工程造价将达5亿美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从1971年人类第一次发射空间站至今,空间站环境下微生物腐蚀问题,已经成为空间站发展的重要监控对象之一。在外太空条件下,微生物的腐蚀作用会被增强,容易造成航天器内部设备的失效,影响航天器的运行安全。在前人对国际号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和"和平号"空间站(Mir Space Statio,Mir)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基础之上,综合已有的微生物腐蚀研究,总结了空间站在长期运行条件下分布的优势菌种及空间站环境下微生物腐蚀试验的进展及研究方法,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 NASA国际空间站材料试验的一部分 ,有数百种材料将接受太空环境的考验。太空中有极端的紫外线辐射 ,原子氧 ,高度真空和其它污染 ,对某些材料有严重的降质作用。这是地球上的材料试验室很难完全模拟的。这些材料在太空环境暴露 6个月以后返回地球 ,研究人员将确定太空环境对这些将用于制造空间飞行器的先进材料有哪些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用未来航天器的先进材料和延长多次返回地球的材料的寿命。例如 ,在太空试验的涂料是暴露在高剂量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和其它辐射中 ,而地球上的涂料只受到低水平辐射 ,这样的研究有利于发展随时间延…  相似文献   

13.
徐科军  刘扬  梅涛 《计量学报》2002,23(4):287-293
舱外移动机器人在空间站工作时 ,其手爪与工件及空间站的安全连接至关重要。分别用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对机器人手爪上的力传感器、接近觉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信息进行了融合 ,得到一个关于机器人手爪连接状态的正确判别  相似文献   

14.
《材料保护》2008,41(10)
2008年9月22日,参与神七航天服研制的几位上海科研专家介绍了沪版航天服外壳的奥妙,他们透露,在经受住地面反复试验后,这层融合了纺织、涂料等最新科技的沪版外壳将在宇航员步出神七那刻起,反射超过九成的辐射,隔热并防止太空异物对宇航员的袭击,承担“第一道防线”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空间站的目标是在低轨自主建设常驻的大型空间站.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及"天舟"货运飞船五个模块在轨交会对接组成.空间站建设以及在轨15年运营阶段将由多批次飞船实施人员轮换和货物上下行.每一次在轨交会对接过程中都需要在对接通道和两个密封舱之间建立压力平衡,航天员出...  相似文献   

16.
1 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 美研制出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3 美开发出 1 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4 国际空间站迎来第一批长住宇航员。5 科学家发现 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6 科学家发现存活了 2 .5亿年的细菌。7 法国实施基因疗法首获成功。8 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9 美科学家研制出分子开关。1 0 科学家制造出直径 0 .4nm的碳纳米管。日本电气公司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分别用不同技术制造出了直径仅 0 .4nm的碳纳米管 ,这可能是迄今世界上制造出的最小的稳定碳纳米管 ,也是理论上可能最小的碳纳…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 ,减排温室气体被认为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根本之道 ,但却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一些别的解决办法。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推知 :通过遮蔽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 ,可为地球“降温”。按目前的趋势 ,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 5 0年后将达到工业革命前的两倍 ,这将导致地球气温上升 2 .5℃。如果将射到地球的太阳光遮蔽掉 1.8% ,就可以抵消这一上升幅度。在此理论基础上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奇思妙想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构想的“太阳盾”是一个直径 2 0 0 0公里的巨型反射镜。按照设想 ,“太阳盾”被发射进入太空后 ,可以安放在“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材料动态》2008,(10):26-28
“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已经枯竭,人类开始使用大规模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作为新的能量来源,但是从中受惠的只不过是一部分大国以及他们的盟国……”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说《机动战士高达》中的开篇语。不过,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共同的能源危机,人们恐怕等不到2307年就不得不开展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研究。而在这方面,日本科学家已经走在了前面,为了获取清洁可再生的太空能源,他们正加紧进行相关技术与设备的研制,  相似文献   

19.
空间站处于低地球轨道(LEO),采用100 V高压太阳能电池阵供电.电池阵在轨工作时,受LEO轨道稠密等离子体环境充电以及地磁场诱导充电影响,使空间站主体结构产生最高约-100 V的电压,危及航天员出舱安全,国际空间站将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体对航天员放电列为致命级的危害.主动电位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空间站悬浮电位并将其控制在...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空间环境,特别是微重力环境,与阳光、射线,大气等空间的自然环境截然不同,是一种通过控制飞行器的高度和角速度而生成的人为性环境。其利用价值在于能够向人类提供研制新材料的新领域。在微重力条件下,物体几乎没有重量。只有这种物理现象才能产生无对流、无浮力、无沉降、无静压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在地而上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在材料研制过程中,有时能够打破地面条件的各种约束,实行有利的材料加工,还可以采用在地面上得不到的特殊材料的加工技术获得新型的材料。因此,能够代表存在于广阔的真空空间的微重力对材料的空间加工引起了世界性的注目。1986年7月,日本的宇宙开发委员会空间站特别部发表了题为“日本对空间站计划的设想”的阶段性研究报告。认为振兴空间科学技术不仅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知识,而且通过深化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还认为空间站将会推动多种多样的空间实验的进行。除了进行材料试验而外,还可以参加国际微重力实验室计划的联合设计和实验。这个报告对适合于日本的有关小型火箭、自由飞行器等的试验手段、实验目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