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纸张为主要原料,经树脂浸泡,成型、碳化后制得层状碳模板,再经液相Si的原位反应制得SiC/Si层状陶瓷.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SiC/Si层状陶瓷复合材料表面裂纹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iC/Si层状陶瓷材料在900~1400℃温度下,材料表面压痕裂纹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愈合现象,材料的抗弯强度大幅度提高.确立了材料表面裂纹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并对SiC/Si层状陶瓷材料表面裂纹的愈合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出现早期裂纹的某进口压缩机涡轮轴进行了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零件选材正确,热处理工艺符合要求.零件冶金质量差,且表面处理前零件表面存在裂纹,是涡轮轴产生裂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精铸K242合金定位扇形件在磨削加工或车削加工后,表面出现若干裂纹.通过对裂纹观察,材料化学成分、组织检测等手段,确认了定位扇形件裂纹为车削或磨削加工应力裂纹,分析了导致零件加工裂纹的影响因素.通过铸造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优化,有效解决了定位扇形件机械加工应力裂纹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断口观察、显微分析方法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23MuNiMoCr54钢圆环链生产过程中出现断裂的原因.结果表明:原材料的表面裂纹导致了链环出现分层状裂纹,闪光对焊的工艺参数不合理导致了链环的断裂.通过严格表面检验和合理的调整闪光对焊的工艺参数,可避免链环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某厂生产的离心压缩机叶轮部件在车削加工过程中表面发现宏观可见裂纹,结合原材料25Cr2Ni3Mo的人厂状态以及锻造和热处理工艺,采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实验对叶轮表面裂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裂纹边缘有氧化脱碳层分布,裂纹产生于锻造过程中,裂纹的形成主要与原材料中的氧化物夹杂有关.  相似文献   

6.
堆焊修复夹送辊因材料选用不当或材料纯度不高,即使堆焊工艺及热工艺处理得当也常出现热裂纹.通过模拟堆焊夹送辊,找到热裂纹裂纹源,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裂纹表面和冲断面.结果表明,网状环向分布的裂纹是由主裂纹和围绕在主裂纹附近的微裂纹组成;主裂纹内碳、硫、氧含量较高,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数量众多的低熔点共晶体;同时这些杂质易于富集盖面层表面的晶界或晶枝之间,使结晶裂纹易于产生和扩展.而微裂纹内含有大量的氧化物,氧化物的偏析和聚集是形成微裂纹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ZG55Mn轴承座轴孔内表面上产生的细小纵向裂纹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裂纹是由于切割轴孔内部的补缩块时产生的相变应力造成的.通过采取改进铸造工艺、改变浇冒口位置等措施,减小了轴孔内表面的相变应力.经批量生产证明,再未发现裂纹,铸件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8.
唐代明 《金属热处理》2013,38(2):136-138
对40CrNiMoA钢内齿轮表面裂纹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分析,并检验了钢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和硬度.证实这种裂纹不是白点和氢致延迟断裂引起,也不是由于锻造和热处理工艺不当造成的,而是因磨削加工操作不当导致的磨削裂纹.改进磨削工艺后生产的内齿轮未出现裂纹,验证了这一结论.40CrNiMoA钢表层温度上升到出现磨削裂纹的300~ 350℃时不会形成黑色的回火层.  相似文献   

9.
针对06Cr25Ni20钢环锻件在锻压制坯时锻坯双鼓形表面产生纵向裂纹以及冲孔时外径表面裂纹扩大且内孔圆角处产生纵向裂纹的情况,在对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原工艺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叠镦的镦粗方法,并根据毛坯外径和毛坯外径/冲头直径≥2.5 ~3的原则,设计了冲头直径和锥度.实践证明,改进后的工艺极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杨永升  张志昌 《电焊机》2007,37(8):72-73
采用埋弧焊焊接出口巴基斯坦的铁路敞车中梁时,产生了大量的裂纹.对其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工件表面污物、材料化学成分等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出现裂纹的原因是由两方面引起,一是硫化物偏析引起的热裂纹,二是焊接规范不合理.经工艺试验与分析,采用H08Mn2焊丝和合理焊接规范,有效防止了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