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对坦克装甲车辆冷却系统进行了热力分析,提出了冷却系统冷却系数与效率的概念,为优化设计进行了部分理论上的准备工作。该文的分析方法与基本思想也适用于其它车辆或发动机的强制冷却系统。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坦克底盘与火炮匹配性评价的理论模型,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和动力学软件ADAMS分析了坦克底盘与火炮参数化动力学模型,得出匹配性评价动态参数。以获得的评价参数为基础,使用SOLSERVER作为数据库开发平台,通过建立完整的火炮和坦克底盘的数据库结构,以VC^++.NET作为编程工具,在平台内实现了匹配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车辆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从公路牵引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指标出发,结合动力总成、传动系统性能指标,设计了多指标正交优化试验,对动力传动系统进行了参数优化组合,根据优化试验,选取了最优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与原车方案相比,最高车速提升8.5%;最高挡最大爬坡度提高9%;连续换挡加速时间减少了14%;等速燃油消耗量减少了5%;循环工况油耗减少了8%.达到了性能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Agent的坦克分队系统实体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建模方法无法反映真实战场环境作战行动的问题,在基于实体建模的基础上,依据Agent自然描述特性,在一定粒度上对系统进行了自然分类,建立了Agent实体模型。最后以坦克分队机动模型中坦克系统为例进行了基于Agent实体的建模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5.
炮口振动是影响坦克行进间射击精度的关键因素,为了减小弹丸出炮口时的炮口振动,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刚柔耦合及接触碰撞算法,建立了考虑多个结构非线性因素的坦克行进间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坦克行进间射击炮口振动优化模型。通过径向基函数法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结合,对坦克行进间射击炮口振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弹丸出炮口时的炮口振动明显降低,优化方法是可行的,对于提高坦克行进间射击精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改变车速以及路面等级对优化结果进行假设分析,说明了行进间射击优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坦克系统总体工作直至当今大部分还停留在总体布置阶段,主要起各分系统和各部件的‘汇总’作用.这种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坦克研制工作飞速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将坦克系统总体工作从总体布置阶段提高到坦克系统总体设计和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7.
亚历山大·叶夫列莫夫在本文中试图回答当前极为迫切的问题。例如,目前俄罗斯和世界坦克制造业的形势怎么样?需要为斯型和改进型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什么样的动力装置?科技工作者应选择的研制方向、怎样快速获得具休研制任务、坦克制造业生产的组织和如何解决堆积的问题?叶夫列莫夫1933年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苏联基洛夫工厂坦克设计局工作。在俄罗斯特种机器制造公司工作了50余年,从担任工程师到担任该公司经理委员会主席出版多部专著,并有十几项专利。目前,仍在圣彼得堡国立综合技术大学及机械制造技术学校从事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拟合坦克随动系统的动态特性,优化综合性能,获得更好的控制跟踪效果,建立了坦克随动系统轴间耦合负载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方位子系统驱动端数学模型、俯仰子系统驱动端数学模型.采用基于Modelica语言的仿真软件Mworks建立坦克随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库,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works建立的模型能够准确地对...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坦克装甲车辆总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坦克装甲车辆创新与快速设计的知识建模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规划了基于知识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流程,然后根据设计流程将坦克装甲车辆设计知识划分为创新设计知识、选型/可重用设计知识、典型问题及其优化求解过程知识.利用本体、基于实例推理、功构映射和模板方法对3种设计知识进行组织建模.基于该建模方法开发了坦克装甲车辆创新与快速设计平台软件,并规划了其与企业已有信息平台之间的业务流程及集成模式.最后,采用该软件对某车辆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0.
坦克装甲车辆主动防御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论述了未来地面战场坦克装甲车辆面临各种武器的威胁,提出了防护的新概念,阐述了我国坦克装甲车辆主动防御系统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C~3I系统在我军装甲兵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讨论了坦克师C~3I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坦克师建立C~3I系统的方法及步骤,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研究了坦克师C~3I系统应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全电坦克双向稳定系统具有复杂的强非线性、强耦合性、强参数时变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符号积分鲁棒反馈的坦克双向稳定系统自适应积分鲁棒(AIR)控制设计方法。考虑全电坦克双向稳定系统为一个耦合性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的动力学系统,建立面向真实的全电坦克双向稳定系统机电一体化解析动力学模型;基于Backstepping法融合自适应的思想,引入辅助误差信号设计了AIR控制器,有效衰减系统的未建模扰动;所设计的AIR控制器不需要预先知道未知扰动的上界,而是通过自适应的方法不断更新以获取其上界,降低了其工程应用的保守性;基于Lyapunov理论分析,在连续控制输入下可以保证坦克双向稳定系统获得渐进跟踪性能。通过Recurdyn-Simulink的仿真对比试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某型柴油机冷却系统数值仿真模型,针对变工况下冷却系统的响应问题做了仿真研究,分析了不同单一系统参数和多参数对柴油机出水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不同单一系统参数,柴油机出水温度达到稳定状态所用时间不同,但都相对较短,而改变多个系统参数所用时闻则相对较长.通过该型柴油机热平衡实验,在外特性上验证了该冷却系统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14.
电传动冷却系统是装甲车辆电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对电传动冷却系统热源及其工作情况的分析,估算了各热源需要散发的热量,进行了初步热平衡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装甲车辆电传动情况冷却系统结构方案,该方案由高、低温循环回路组成。通过确立系统优化目标和优化函数,初步设计了高低温循环回路的板翅式散热器的尺寸。  相似文献   

15.
电传动装甲车辆冷却系统水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传动装甲车辆冷却系统高低温双泵双循环设计要求,通过台架联机试验全面测试了冷却系统双循环水路及各循环支路温度变化和水流量分配特性、发电机绕阻温度变化规律及低温循环水路工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发电机冷却水路与发动机循环水路串联可行,双循环水路及各循环支路水流量和进出口温度变化满足动力系统不同工作状态散热要求,所选部件匹配合理,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A simulation model for a certain diesel engine cooling system is set up by using GT-COOL. The backwater temperature response in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is simulated numerically. The effects of single or multiple system parameters on the water temperatur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nging different single parameters, the time taken for the steady backwater temperature is different, but relatively short;and if multiple parameters are changed, the time will be longer. Referred to the thermal balance tes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validated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of the cool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7.
A spectral match optimization based on grey incidence matrix was put forward to evaluate camouflage painting design.A synthetic degree of incidence (SDI) was defined to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spectrum similarity based on theory of grey incidence analysis.A gre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camouflage painting sheme wa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SDI and grey incidence matrix.Its weight value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area percentages of all components in the camouflage scene,and a quantitative ordering for various schemes could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coefficients.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the camouflage decision-making,and it can also be used in other camouflage scheme sel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