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Q、MSN等优秀即时通信软件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和效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把电子邮件的出现比作传真,那么即时通信软件则更像是一部电话,通信双方甚至多方可以实现即时、互动、双向甚至多向沟通,这种沟通更彻底、更高效、更透明。本文实现了以先进的点对点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即时通信系统,更重要的是还采用了数据库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信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社会生活面貌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可以更加快捷地沟通,信息的交流更顺畅。但是目前只是计算机和其他一些IT类设备具备这种通信和网络能力,普通机器设备几乎不具备联网和通信能力,如家电、车辆、自动售货机、工厂设备等。M2M技术的目标就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连网和通信能力,  相似文献   

3.
《个人电脑》2005,11(4):219-2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MSN.QQ.ICQ等IM即时通信工具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沟通方式之一.因为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有超越E-MAIL的趋势。然而.在即时通信风光无限的同时,频频出现的病毒和黑客攻击也对即时通信软件的安全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4.
基于P2P的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描述了一个简易的基于P2P的即时通信系统的设计、实现过程.本系统实现了网络中在线用户的实时信息传送以及文件传输功能.系统采用了混合P2P模式,其中服务器端程序采用多线程技术,用于登录节点的身份验证、状态信息查询;P2P网络中的信息通信直接在客户端节点之间进行.基于P2P的即时通信系统具有方便、高效、廉价、即时等优点,正在迅速成为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协同通信系统能够让人即时、快捷地获得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数据,提升企业的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智慧城市的通讯智能化建设。基于云通信的协同通信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即时通信系统,其融合了电信网、移动网以及互联网,实现了智能化沟通。本文给出了协同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并以中国电信协同通信软件ECP为例,印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如何采用vc 语言实现协会管理系统中多媒体即时通信过程,并给出了协会之间多媒体即时通信的具体实现技术和方法。该系统改变了会员信息交互时数据交互途径,实践证明提高了协会工作效率,减少了会员的通讯费用和出差频次。  相似文献   

7.
王铮 《信息与电脑》2023,(18):158-160
为满足企业内部即时通信的应用需求,保证员工沟通的便捷性,应用SpringBoot框架设计一款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即时通信系统。介绍了SpringBoot框架相关概念,分别设计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架构、系统数据库,并从用户登录、个人信息、发现、通信录等多个模块设计入手,设计和实现系统主要功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即时通信系统具有交互性强、安全可靠、操作便捷等特点,完全符合企业员工沟通和交流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8.
根据自动答疑系统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和技术,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的自动答疑系统。该系统在中科院分词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句子解析,并修改开源即时通信软件Pidgin(GAIM)来实现即时通信的自动答疑。该系统对于远程教育和其他需要答疑的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1996年第一代即时通信软件开发到如今,十几年的时间,IM发展迅猛,其用户数量也不断增多,到2011年,即时通信工具将取代声音、视频和文本,成为工作人群主要沟通方式。预计2013年,领先跨国公司95%的职员将把即时通信软件作为他们实时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即时通信系统的变革与发展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研究分析了当前即时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整合情况,探讨了即时通信在网络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存在不足及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即时通信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局域信息查询与通信系统的技术设计进行了研究,应用GIS和P2P技术,探讨了实现实时准确定位、快捷即时通信的可行性。基于GIS建立多媒体、Web和信息地图平台,具有即时信息的互变能力。井引入P2P优势,解决即时通信、信息搜索、对象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跨协议的企业分布式即时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以及企业信息交互对象的多样性,使企业即时通信应用环境变得较为复杂,对现有企业即时通信平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这种背景,提出了基于可扩展消息在线协议的跨协议的企业分布式即时通信系统的概念.简述了企业即时通信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可扩展消息在线协议,给出了该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即时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企业即时通信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前提出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传输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差,导致丢包率过高;基于5G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一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传输系统,利用列车自动监控系统、区域控制系统、车载控制系统、联锁控制系统、数据库存储系统和数据通信子系统等构建系统框架;设计硬件的监控子系统、控制器、5G无线数据通信子系统,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传输及即时通信;选用Socket将应用程序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在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连接请求后,向客户端返回响应消息,实现软件通信功能,同时设计了通信信号损耗分析程序;为验证系统效果设定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5G无线通信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传输系统能够有效保证传输过程稳定性,降低通信过程丢包率,具有较好的传输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将即时通信技术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建立企业即时通信平台、网络虚拟社区,实现企业职工之间的信息同步,职工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沟通.采用基于P2P技术即时通信的客户/服务器架构,使用从MFC类中的Casync Socket类的派生类实现底层通讯,底层利用UDP数据报协议进行通讯.各个用户之间采用对等网络技术(点对点网络技术)进行通信,它让用户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换.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各主流即时通信语音数据传输实现的基础上,获取各基于即时通信语音的协议结构和协议特征,设计实现了一种的通用的即时通信语音还原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很好地适应即时通信软件升级和新应用出现所带来的新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主流即时通信软件的通信机制进行分析,解析整理出多种即时通信文本传输协议,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即时通信统一监控管理系统——IMSMMS。IMSMMS通过会话关联,解决了先前的消息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有效截取问题。IMSMMS不仅能对主流即时通信(MSN、 Fetion、雅虎通等)的文本信息进行提取,还能够对MSN和稚虎通这两个不同即时通信软件之间互相发送的文本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并且通过设置敏感词,能够过滤出涉及敏感词的消息。实验数据表明,IMSMMS在通过网关携带即时通信文本信息的数据包每秒小于1000个时,仅有小于0.21%的漏检率。所以,IMSMMS对于中小型规模企业网,能够进行有效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张艺 《软件》2015,(3):89-94
为提高B/S架构下即时通信系统的能力及效率,分析了以HTTP的全双工流技术(BOSH)为代表的传统B/S架构下服务器信息推送技术,研究了基于Web Socket的面向长连接信息通信技术。整合了Web Socket协议与可扩展通讯表示协议(XMPP),实现了一套基于Web Socket和XMPP的即时通信系统,支持基于XMPP的B/S架构下长连接会话保持、即时消息主动推送、状态感知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Web Socket的即时通信系统比基于传统技术的即时通信系统在带宽占用、消息收发时延方面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于信息交互要求的不断提高,基于Android即时通信类软件因具有实时性好、成本低、效率高、使用方便等多种优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平台.主要研究了将基于Android即时通信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管理中,实现对创新实验室智能便捷有效的管理,提高创新实验室的管理自动化水平,更好地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深入分析了企业即时通信系统(EIM)的框架结构以及软件自身的安全漏洞,并针对EIM的每个模块分别进行了安全性设计,其中采用了身份认证、信息加密、病毒扫描等网络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9.
信息通信技术基本原理,就是采用不同的手段输送信息,从而将信息传播到更广的范围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当前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大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笔者主要就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安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法分子利用IM协议通信软件泄露国家和企业机密以及传播反动言论的问题,文中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多种即时通信软件的IM协议的基础上,总结以往IM协议识别系统的缺陷,配合DPI技术的应用设计了一个全新的IM协议检测系统,即基于DPI技术的IM协议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多种即时通信软件进行识别和监控。通过实验对多种即时通信软件如QQ,fetion,MSN,新浪微博桌面版,googletalk,yahoomsg等的文本信息进行实时监控,验证了该系统对IM协议识别具备极高的识别率以及优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