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尝试将阻抗法用于液-液萃取设备内分散相滞存率的测量,开发了相应的测试系统,测量了间歇搅抖槽内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滞存率和往复振动筛板萃取柱内分散相滞存率的抽向分布。结果表明,液-液分散体系中的分散相滞存率可以由阻抗法进行较为准确的测定,分散相的滞存率与两相混合物的电导之间服从Maxwell关系,从而为液-液两相流动过程中分散相滞存率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由上海炼油厂糠醛精制装置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作、厂设计室自行设计的新工艺-润滑油糠醛精制两段液-液萃取的工艺流程特点,操作特性、产品质量等情况。新工艺投用后,萃取塔分离效果明显提高,装置总的取由原来的不到四个理论级提高到五个理论级^(1);在相同生产条件下进一步改善了精油质量,提高了精油收率。该工艺技术简单,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可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提出关于柱气液旋流(GLCC)分离器的新的实验数据和一个完善的机械模型,这些数据是通过使用实验室规格3“内径的柱菜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得到的,这些实验数据和有限的现场数据一起被提出,这些数据包括柱菜气液旋流分离器的流动特征和运行机壳的几个参数的测量。这个运行机的使用限制条件是不携带流体或夹带气体,这个开发的模型能预测柱菜气液旋流分离器中的水动力流动的一些特征。包括运行机壳、平衡液面、涡流型、 相似文献
5.
轨迹分析法预测液—液水力旋流器的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液-液分离方面,水力旋流器日益成为通用设备,越来越有必要找出最佳的方法对其效率进行估算。目前使用的效率理论是在水力放心流器内速度分布的基础上对固-液分离理论的发展,而这些理论不适合分散相略轻于连续相的乳化液,如油-水乳化液。此文提出了以小滴轨迹分析为基础的效率计算。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个预测向上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的综合机械模型。这个综合机械模型由一个流型预测模型和一组预测泡状流、段塞流和环状流的流动特性(如持液率和压力降)的独立模型组成。并且使用油井数据库评价了这个综合机械模型。这个数据库由1775井次的广泛现场数据组成。同时,还将该模型的性能与通常所用的六种经验关系式的性能进行了比较。该模型的整体性能与这些数据吻合得很好。与其它经验关系式的对比表明,这个综合模型的性能最好,它具有最小的平均误差和最小的离散度。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提高混输圆盘泵的水力特性,在原有圆盘泵叶轮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改进,并对改进后的圆盘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其内部流体的压力、速度变化规律和气相浓度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气相体积分数与泵扬程和效率的关系曲线。利用Pro/E软件建立叶轮的几何模型,计算采用分离、隐式方法,压力-速度耦合方法采用Simple算法。结果表明,流体在从泵进口到出口流动的过程中,压力持续上升,最高压力出现在蜗壳螺旋段与扩散段结合处的外壁面处;在气液两相流动中,液相主要集中在叶片工作面,相应的气相主要集中在叶片背面。 相似文献
9.
井筒中泵杆的存在会对井筒内气液两相流动产生干扰,进而影响流型和压力梯度,而井筒内压力梯度的计算是油气井生产优化的重要部分。实验采用内径?88.9 mm,长7 m且含有螺杆泵的部分透明有机玻璃管,进行了不同转速的气液两相流实验 ,得到了在螺杆泵旋转时,泡状流向段塞流的转换界限 ;并与无杆的流型转换模型进行对比,得到了0 r/min、30 r/min、60 r/min、90 r/min转速下改进的流型转换模型;根据实验数据对有杆井筒内不同转速下压力梯度变化的修正,得到不同转速下的压力梯度公式 。结果表明,在液相表观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无杆井筒中更早发生泡状流向段塞流的转换;随着转速增加,流动摩擦阻力同时增大,增大幅度比较小;随着气相表观速度的提高,总压力梯度逐渐降低,压力梯度的降低速率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多相管流中,影响压降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管径、管路粗糙度、气液相流量等,影响持液率的因素主要有压力、管径、气液相流量等。针对高粘原油用不同的计算模型,编制了压降和持液率的软件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具体的算例对压降和持液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15.
对气体—非牛顿(拟塑性)液体在水平和垂直管中两相流动的持液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段塞流持液率的计算公式,其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