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坚  杨坤  张汉龙 《建筑结构》2022,(17):78-84
东西汇连体双塔的塔楼高度分别为119、167.3m,高位连接体跨度约70m,塔楼与塔楼之间及塔楼与连接体之间的主抗侧力角度均有夹角,为高位大跨度斜交连体超限结构。主体双塔分别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连接体为钢桁架体系。根据结构的超限情况合理选取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详细论述了连接体对两塔楼动力特性的影响,对超长钢结构连接体进行温度应力分析、抗连续倒塌分析、竖向振动舒适度分析、施工模拟分析并且介绍了连接体关键节点的设计。根据结构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加强措施。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良好,结构能实现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项目办公楼总建筑高度为41.065m,由两座塔楼及裙房组成,塔楼在7~9层处由连廊连成一体。塔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7~9层连体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对连体、连廊方案进行了比选,介绍了关键节点的设计,并采用YJK软件对连体结构进行了弹性时程分析和舒适度分析,结果表明,连体结构体系能够满足承载力、抗侧力、变形和舒适度的要求。对2#楼南侧两侧悬挑的钢桁架连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设平面外斜撑能显著改善钢结构连廊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3.
江门市档案中心建筑属于大型公共建筑综合体,其主要结构为A、B、C、D四栋塔楼及连接塔楼的连体钢结构。连体钢结构共有6个提升分区,由于其结构构件尺寸较大,以致相应吊装施工过程中的构件内力较大且分布情况复杂,因此本工程连体钢结构的施工采用了“低空拼装,整体提升”的思路。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对吊装提升结构和提升平台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应力变形分析。考虑每个施工阶段的不同情况和实际结构环境的复杂性,分别对吊装提升区和A、B、C、D四座塔楼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结果显示,在提升过程中,一区至六区的整体位移变化较小,最大应力出现在提升平台与被提升结构的连接位置,最小应力出现于该部分的支座位置,两者均在钢结构应力容许范围内,即有限元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吊装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某工程研发楼为连体结构,两侧塔楼基本对称,通过连桥、连体桁架等连体结构连接。设计时对连体及塔楼进行了静力分析、小震反应谱分析、小震时程分析、舒适度分析等。考虑到连体结构的重要性,对连体钢结构及其两侧支撑竖向构件进行了性能化设计,并采取了一系列抗震构造措施,对关键节点部位进行了加强。本项目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武汉中建·光谷之星属于体型复杂的混合结构,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均不规则,属特别不规则类型结构。工程集混凝土、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等多种材料构件为一体,在建筑屋面层通过最大跨度76.5m的连体桁架将G,H,I三个地块塔楼连接为一个整体。介绍了这一项目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结构在地震下的响应。结果表明,本工程采用的结构形式安全可靠,本项目通过将桥梁工程中使用的摩擦摆支座用做连体桁架支座,有效地释放了超长连体结构的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6.
王爱和 《建筑结构》2021,51(20):33-37
某工程为复杂超限高层建筑,包含63m的大跨度连体结构,连体结构为钢结构桁架,两侧塔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连体结构两侧塔楼平面形状不对称,刚度、周期相差较大,且地震作用方向有夹角.针对本工程建筑使用要求及结构特点,选取几种连体形式进行了对比.采用多种有限元软件对连体结构的承载力、楼板应力、结构舒适度和温度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结构满足抗震设防目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泰禾长安中心连体塔楼为一地上21层、地下5层的斜交连体结构,结构高98.7m,埋深23.3m,顶部4层为25m跨连体,塔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连体采用钢结构。八宝山断裂穿过场地,开展了地震安评确定地震作用,并对安评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建筑形体复杂,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幕墙和结构风荷载,给出了风荷载确定方法。结构顶部有大跨连体和大悬挑,下部有多层裙房,采取合理措施控制了结构的不规则性,用性能化设计方法来保证抗震安全,重点比较了连体楼盖的剪力估算方法。基底为不均匀地基,综合安评、初勘及详勘成果,明确了基底土层特性,考虑荷载大小、差异沉降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了主楼和裙楼的地基基础方案,通过专项论证优化了抗浮设防水位,解决了裙房的整体抗浮问题。  相似文献   

8.
宁波中银大厦工程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楼面钢梁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的混合结构体系,地下室超长、塔楼扭转型造型、核心筒转换及大型钢结构雨篷等,均为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介绍了其地基基础设计及地下结构设计,着重阐述了塔楼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和塔楼结构计算分析,如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比、楼层侧向刚度、楼层抗剪承载力、弹性时程分析和筒体转换块分析,以及最终确定的塔楼结构抗震设计加强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多层连体结构一般采用钢结构桁架,自重轻,抗剪承载力比容易满足,且协调两塔楼变形能力较好。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显示结构主要由剪力墙和梁构件产生塑性耗能;温度对连体部位构件的影响较小,连体结构的内力主要以竖向荷载为主;钢桁架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在不利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受压区刚度退化较少,节点区的应力较小,结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江门档案馆项目属于四塔高位连体结构的高层建筑综合体,主要结构类型为4座塔楼+高空钢结构连体结构。4座塔楼结构形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剪力墙结构和抗震剪力墙结构,高空连体结构位于14~16层,采用钢桁架结构。该项目具有建筑面积大、施工分区多、施工构件较重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施工难度。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本项目采取了“地面低空拼装,整体提升”的施工方案,在连体钢结构提升期对整体结构、连廊结构分别进行了应力变形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B塔楼位置出现了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而在连廊结构施工期间,在提升一区出现最大位移。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重点监测,以确保结构施工的安全性。该研究可为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安全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允许跨高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军  李乐 《工业建筑》2000,30(7):29-32
根据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研究成果以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 - 89)中有关变形验算的规定 ,探讨了钢纤维的掺入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允许跨高比的影响 ,推导了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不需作挠度验算的允许跨高比的计算公式 ,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公式相衔接。  相似文献   

12.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两榀1/6缩尺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分析这种新型转换构件在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研究构件在受力过程中裂缝的开展规律、钢筋和钢构架的应变变化特点、传力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变形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有显著的改善,避免了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尤其是深受弯构件)的脆性破坏形态,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充分利用了深受弯构件的拉力拱传力机理,设置钢构架实现了以最短、最直接的传力路线和方式传递上部荷载。  相似文献   

13.
从受压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的角度,研究了受压区钢筋锈蚀的混凝土构件的受弯承载力,提出了受压区钢筋锈蚀的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理论分析计算表明,受压区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构件性能的影响在锈蚀开裂前较为明显,锈蚀开裂后影响不大。提出的受压区钢筋锈蚀开裂前后的承载力计算模型,可为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可靠性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钢筋锈蚀造成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退化的基础上,根据钢筋混凝土构件碳化锈蚀规律及混凝土保护层锈胀裂缝宽度与钢筋锈蚀深度的关系,提出了保护层锈胀开裂前和锈胀开裂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评估方法,可为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及修复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军  高丹盈 《工业建筑》2005,35(9):38-41
根据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研究了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力全过程分析方法,利用钢纤维混凝土层厚这一参数,提出了适用于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钢纤维增强部分混凝土受弯构件和钢筋全截面钢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统一的分析方法,并编制了统一的全过程分析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6.
研究钢管高性能混凝土受弯构件中钢管和混凝土应力、应变等的分布规律。对钢管与混凝土相互作用力的研究表明,圆钢管对混凝土有很好的约束作用,方试件的相互作用力主要集中在弯角区域,平板区域的相互作用力很小。黏结强度对于试件的弯矩-曲率曲线基本没有影响。普通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式同样适用于钢管高性能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钢管高性能混凝土受弯构件与普通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在静力性能方面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f FRP–concrete–steel double skin tubular members is presented. Twenty-fou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failure modes and the time histories of the impact forces, lateral deformations and strains. The effects of the impact energy and number of FRP layers on the impact behavior of the double skin tubular member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P–concrete–steel double skin tubular members behave in a ductile manner; there is a long stabilized stage of impact forces and the residual deformation mainly results from the cracking of FRP and concrete, as well as the overall bending deformation. The confinement of the outer FRP layers in the hoop direction to the sandwiched concrete in the composite members is small during the whole impact process. Howeve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he outer FRP layers is somewhat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dynamic resistance ability. The effect of the impact energy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omposite members is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RP–concrete–steel double skin tubular members, concrete filled double skin steel tubes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s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善华  曾柯  牛荻涛 《建筑结构》2006,36(10):79-81,97
在对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试验研究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特性。针对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滑移增大、混凝土平均应变和钢筋应变不满足平截面假定的特征,建立了混凝土应变和钢筋应变之间的几何关系。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与锈蚀钢筋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性能相一致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9.
钢管陶粒混凝土在网架结构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在网架结构中应用钢管陶粒混凝土的可行性,通过对钢管陶粒混凝土组合网架的有限元分析,进行了纯钢网架、普通钢管混凝土组合网架和钢管陶粒混凝土组合网架算例的方案比较。提出了钢管陶粒混凝土组合网架的现场浇注和预制装配两种施工方法,概话了钢管陶粒混凝土组合网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Steel members in composite structures of steel and concrete, such as composite girder bridges, guardrails, and steel piers, are often partially embedded in concrete members. The corroded steel members in contact with concrete were recently fractured because of corrosion damag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ime-dependent corrosion behavior of a steel plate in contact with concrete by performing an accelerated cyclic corrosion test, which was specified in the ASTM D 6899-03, on four types of composite model specimens of steel plates with different painted areas and concrete blocks for 100, 200, and 400 cycles. The surface geometry of the corroded steel plates was measured at a 1?×?1 mm interval using an optical 3D measurement system after the corrosion productions were removed. The corrosion characteristic, that is, the changes in the corrosion growth, corrosion depth, and the corrosion depth distribution with testing time,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 of the present test results to atmospheric environments was also proposed based on the amount of flying sa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